【美】查克旻(ElliottZaagman)
幾個月前,我跟一個同事聊天。這個40多歲的北京人對孩子的教育難掩失望:“雖然一年比一年花的多,但我一年比一年堅信,他并未獲得自己需要的東西”。這似乎是很多中國中產的共同感受,想讓孩子在社會競爭中獲得優勢,于是大幅投資教育,但總是對結果不滿意。
中國的教育似乎變成了一種強迫,這種強迫受到家長焦慮的驅使,并且不可避免地傳遞給孩子。這種焦慮可以理解。在很多孩子進入勞動力市場之前,人工智能的發展以及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很可能意味著,今天很多看起來最普通的職業屆時都會變得無關緊要。這種現象并非中國獨有,各國教育體制都在努力與該國的經濟、社會和技術進步保持一致。當今教育體制的很多元素都與現在的職場不相匹配,遑論未來。
不過,在這種無助感中,很多家長低估了他們自身影響的力量。實際上,不少相關研究似乎表明,盡管家長如此看重孩子的學校教育,但最能影響孩子學業成績、行為、未來職業成功和幸福的,還是家庭生活。
如今,很多家長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成功需要遵守規矩、服從組織、按部就班,才能實現既定目標。看一看制造業、物流、會計等領域就能明白,完成這些工作所需的線性思維現在日益自動化,而計算機的速度無疑快過人,而且更可靠,成本也更低。未來的工作需要的是復雜、非常規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問題的性質不總是很清晰。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些挑戰只能通過大腦的快速運轉和創造力來應對。
因此,如何培養孩子的心智,為未來的工作做好準備?這首先很大程度上與如何激勵孩子有關。很多家長和老師訴諸外部獎懲:做得不好就斥責或者懲罰;做得好就給予獎勵。研究顯示,這種做法適合于機械性和線性任務,因為其強化壓力激素,讓腦力集中。然而,同樣的方法用到復雜、需要創造性的任務時,實際的效果是弊大于利。這是因為腦力集中會阻止大腦想到所有可能性。不少極富創造力的人都會說,好點子往往是不期而遇,比如在洗澡或者堵車的時候蹦出來。
家長往往通過加壓,以期孩子提高在校表現,如果不管用,會繼續施壓,結果導致惡性循環。相反,大多數專家建議家長培養孩子自我驅動能力,這樣的效果并不直接,但遠為有效。美國沃頓商學院教授亞當·格蘭特在研究了世界最成功的創新和企業人物后發現,這些人中很多成長于規矩較少的家庭。這并不是說他們的家庭亂糟糟,而是以價值觀和原則立家。格蘭特如此解釋:“比如,我們在家里看重慷慨大方,那么你今天是如何表現得大方的?或者,我們在家里看重勤奮和堅持不懈,你怎么才能在學業上體現出來?”
對家長、老師、管理者,或者任何想要人盡其才的人來說,如果沒有真誠的關懷、信任和坦率交流的能力,“苛刻”和“仁善”都毫無意義。但很多家長忽略了作為孩子“主要教育者”的角色,以及他們每次與孩子互動時的“諄諄教導”?!?/p>
(作者是企業培訓師、專欄作家,傳文譯)
環球時報2018-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