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自遠
2017年年初,最后一位離開月球表面的人、原阿波羅17號載人登月飛船指令長尤金·塞爾南告別了人世。在走向生命終點的那些年里,這位“登月最后一人”曾經多次表示,他很難想象在自己垂垂老矣之時,竟然仍沒有人類能再度登上月球。
塞爾南個人的遺憾,其實表達了相當一部分人的心聲。從古代的神話傳說,到工業革命時代的科幻作品,人類抵達月球是個長盛不衰的話題。當人類最終抵達月球的時候,科幻小說里的月球居民點乃至“月球城市”,仿佛變得觸手可及。
然而,面對更為廣袤且難以企及的宇宙,登月的熱情在幾次成功之后便迅速冷卻了。正如美國著名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認為的那樣,地球擁有月球這顆衛星,是人類的幸運,因為它讓人類在進入航天時代之后,無需付出太大的努力,就能享有“登陸另一顆星球”的榮耀。但在現實生活中,前往太陽系其他行星的漫長征程,又讓處于航天時代早期的人們望而卻步。于是,不僅殖民異星變得遙遙無期,向行星際空間的探索也放慢了節奏。
不過,總有一些渴望遠行的頭腦不會忘記太陽系里的其他天體,特別是人類曾經登陸過的月球。畢竟,永遠待在地球這個“搖籃”里,顯然不利于人類未來的選擇;而重返月球接續當年的榮耀,會是人類挺進深空的第一步。這個距離地球不遠,沒有大氣層,又有低重力和獨特資源的死寂星球,正是絕佳的中繼站。
美蘇爭霸時期登陸月球的太空競賽,已經讓人類對月球的了解前進了一大步。我們第一次知道月球永遠背對著地球的那一面有著怎樣的景象,也從月巖里解讀出了月球的起源、表面的環境和物質成分以及演化歷程的信息。而今,憑借更為進步的探測技術和研究手段,我們有可能進一步了解月球。
藉由“嫦娥”探月工程,中國在人類重返月球的歷史進程里,成為舉足輕重的角色。“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已經完成的任務,讓我們收獲了精致的月面地形地貌與地質全圖,對月球表面的巖石類型和資源分布、地-月空間和近月空間的環境等的分析結果,以及“巡天、觀地與測月”的大量科學信息。而今,即將啟程的嫦娥四號,又將實現人類月球探測史上第一次在月球背面的著陸器與月球車“軟著陸”并開展聯合探測,以獲取比拍照更為直觀的各類科學信息。為此,一顆通信中繼衛星會被首先發射到地球-月球引力動態平衡的拉格朗日L2點,實現月球背面與地球的通信。這項作為探月“前哨戰”的步驟,與歐洲人在月球上搭建4G網絡的計劃可謂相映成趣。
我們并不知道,嫦娥四號和未來的其他一些探測器,會在月球上取得什么新的發現;我們也不知道,21世紀第一批登月的人類會在何時抵達月球。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們正在重拾仰望星空的精神,并且要在電磁波只需大約1.3秒即可抵達的地方,奠下人類成為“星際物種”的第一塊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