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楠
摘要:《圍城》是錢鐘書先生所著的長篇小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極有趣也是內涵極為豐富的一部小說。《圍城》的誕生,為中國現代文學史描繪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部小說以抗戰時期為背景,講述了男主人公方鴻漸從英國留學回國后,在動蕩年代經歷的人生挫折以及感受到的世態炎涼,圍繞主人公發生的故事,揭示了人生如圍城這個深刻的哲學命題。
關鍵詞:《圍城》諷刺 比喻 語言 特色
在《圍城》里諸多故事的描寫中,錢鐘書先生將語言拿捏與運用得十分精彩,這種極富特色的語言風格深深地震撼了讀者。本文對此試作探討。
一、善于運用諷刺手法
《圍城》描繪了一幅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社會畫卷。在這部作品中,從始至終貫穿著一個總體基調——諷刺。在這種諷刺的基調下,戰亂背景下的社會狀態、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等都被揭露得很透徹。
(一)對人物的諷刺
錢鐘書運用諷刺的手法,對故事中的大多數人物進行了諷刺。而這種諷刺之所以能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主要得力于一種夾敘夾議的行文模式,也就是在敘述中夾帶著評論,二者互為補充。在行文過程中,敘述和描寫為評論作鋪墊,而評論則是將敘述進一步升華,將作者的認知與思考凝練、升華,最終傳遞給讀者。如“這一張文憑,仿佛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作者通過這一諷刺把人物性格中的虛偽、懦弱生動地刻畫出來,極具諷刺意味,揭示了一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危機。正是“評”讓讀者看清楚《圍城》里人物的曲折命運,感受到人物的悲劇性格。
(二)對社會的抨擊
在對人物進行諷刺的背后,是作者對人物所處時代背景的揭露與抨擊,包括社會風物、傳統文化、倫理道德等可以折射人物內心和行為的重要因素,錢鐘書都以其獨特視角進行了描繪。在這里,錢鐘書將人物找尋理想中的愛情、夢想中的生活、期望得到的工作為主線,為讀者揭示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社會倫理道德偏離正軌、傳統文化遭到極大破壞、世風不正的社會現實,讓讀者感受到那個社會的黑暗與恐怖,感受到那個年代的人情冷暖。
二、善于運用比喻手法
全書比喻手法的廣泛運用使得《圍城》情節更加出彩,語言更加形象生動。《圍城》可稱得上是比喻修辭手法的“百科全書”,獨特新穎、幽默風趣的比喻比比皆是。
(一)比喻的廣度
全書的比喻涉及眾多學科領域,包括歷史、宗教、心理、美學、文學等,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內容,展現了圍城內外的多彩世界。《圍城》里的比喻是建立在錢鐘書淵博知識的基礎上的,將錢鐘書的個人才華展現得淋漓盡致。司馬長風在《中國新文學史》中說,錢鐘書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兩個“狂人”之一,錢鐘書的狂,狂在才氣,狂得汪洋恣肆。也正是由于這“狂”讓《圍城》里的比喻極具感染力。例如“以后這四個月里的事,從上海撤退到南京陷落,歷史該如洛高所說,把刺刀磨尖當筆,蘸著血當墨水,寫在敵人的皮膚上當紙。”將歷史知識寫入比喻當中,更加凸顯了行文的深刻意味與沉重感。“以后飛機接連光顧,大有絕世佳人一顧傾城,再顧傾國的風度。”以文學性的語句比喻戰事的頻繁,增加了行文的文學色彩,賦予文字一種古典美。這樣豐富的比喻使得全文的諷刺更具多角度、全方位的優勢。
(二)比喻的深度
《圍城》里的比喻新穎獨特、意蘊深長。比如“這是撒一個玻璃質的謊,又脆薄,又明亮,汽車夫定在暗笑。”用玻璃比喻謊言,就把謊言在事實面前的脆弱性以及虛偽性揭示得非常透徹。“他們倆雖然十分親密,方鴻漸自信對她的情誼到此為止,好比兩條平行的直線,無論彼此距離怎么近,拉得怎么長,終合不攏來成為一體。”將兩個人的感情比作平行線,這樣的比喻更加具體形象,說出了兩個人關系的巧妙以及無奈。
(三)比喻的趣味性
《圍城》里的比喻以其獨到的風格,打造了充滿趣味性的語言特色,而這充滿趣味的比喻則得益于作者豐富的想象以及大膽的聯想。譬如“一個人的缺點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上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直到它向樹上爬,就把后部分供大眾瞻仰,可是這紅臀長尾巴本來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標識。”這樣的比喻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帶給讀者以想象的樂趣。再如“忠厚老實人的惡毒,像飯里的沙粒或者骨魚片里未凈的刺,會給人一種不期待的痛。”像這樣的比喻,對通感的運用,對貼近人生活事物的隱喻,使得比喻通俗而不失趣味性。
三、結語
《圍城》是中國現代文學中不可多得的優秀著作,而貫穿全文的辛辣犀利諷刺語言,以及令人拍案叫絕、忍俊不禁的絕妙比喻,為深刻揭示人情世態、揭露人性弱點起到了重要的輔助作用。
(責任編輯 徐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