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佳莉
摘 要 互聯網金融產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影響和改變著在校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興產品,大學生對其的研究較少。本文采用調查問卷與個案研究法相結合的方式,對揚州地區大學生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統計整理了317份有效問卷,解讀互聯網金融環境下當前大學生的理財方式以及影響其投資的主要因素,最后為互聯網金融在高校的健康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 互聯網金融產品 大學生理財 認知行為
一、引言
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以其獨特的經營模式和價值創造方式發展起來,對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形成了直接沖擊。例如,2006年我國第一家人人貸公司宜信成立,2010年阿里巴巴成立浙江阿里巴巴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等。謝平(2012)在國內最先公開提出“互聯網金融”(Internet Finance)這一概念,在《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互聯網金融市場交易所引致出的巨大效益將更加普惠于普通老百姓”。
隨著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的不斷發展,推動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大學生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悄然興起,為在校大學生提供了分期消費服務的網絡分期平臺,如余額寶、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緊接著,傳統的電商平臺也開始參與大學生互聯網消費金融服務。互聯網金融產品得到了在校大學生的認可,參與程度迅速提高,影響了大學生的消費習慣。張玉濤(2011)分析了大學生理財的可能性與重要性;劉思婷(2014)在互聯網金融環境下指出大學生進行互聯網金融理財的研究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普通本專科在校生為2695.8萬人,近年來隨著各大高校的擴招,大學生消費市場的容量還在繼續擴大。但目前大學生對互聯網金融產品存在認知偏差,對互聯網金融產品存在知覺風險,并沒有樹立良好的理財觀念。本文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索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在互聯網金融環境下對理財方式的選擇及影響因素。
二、互聯網金融環境下大學生理財方式的選擇及其影響因素
(一)數據來源與樣本描述
本課題組于2017年8~10月對江蘇省揚州市的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走訪調查。調查對象主要為揚州本地各大高校的在校大學生。本組采取了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通過借助問卷平臺和走訪發放紙質問卷兩種方式作了調研。共設計了21道問卷問題,其中15道與互聯網金融的認知、主觀判斷以及采取的行為有關。參與本次問卷調查的學生有325人,問卷回收率100%,數據有效率97.5%。本次問卷調查對象中女生占55.8%,男生占44.2%,其中大三學生占大多數,經管專業的學生占主要部分。(見表1)
(二)調查結果分析
1.互聯網金融環境下大學生理財方式選擇
從被調查者的理財方式來看,64.29%的學生選擇了購買活期存款,51.19%的學生選擇余額寶等P2P理財,購買股票和基金的各占3.57%。對于大家使用過的互聯網金融產品的調查中得知,有80.95%的同學使用過余額寶,40.63%的學生使用過螞蟻花唄。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在理財方式的選擇上更加青睞傳統金融銀行卡活期存款,但是,余額寶類產品的興起對高校學生使用銀行存款起到了分流作用,有超過一半的學生進行過互聯網金融理財。這說明,互聯網金融的興起以及普惠金融的發展,為高校大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理財方式,理財產品更加的豐富多樣,這對大學生理財市場的繁榮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見表2)
2.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理財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
(1)性別對大學生理財方式的影響。在本次調查中發現,性別對大學生理財方式的選擇有較大的影響。對理財方式的選擇和性別做交叉分析發現,在選擇傳統理財方式的學生中,女生占64.20%,男生占35.80%,女生多于男生,而在選擇互聯網金融理財方式的學生中,女生占50.80%,男生占49.20%,女生仍舊多于男生,但差距縮小。由此可見,性別對大學生選擇理財方式存在影響,女生比男生更樂于參與理財活動,但是互聯網金融理財方式的出現正在逐步縮小性別差異。(見表3)
(2)專業對大學生理財方式的影響。調查結果表明,專業對大學生理財方式的選擇有一定的影響,商科專業學生理財的人數占比普遍高于非商科專業的學生。而選擇互聯網金融理財的學生中商科和非商科人數比例逐漸趨于一致,分別占51.02%和48.89%。這說明,專業的影響固然存在,但是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出現打破了專業的界限,降低了理財的門檻,讓更多想要理財的大學生加入其中。(見表4)
(3)理財最低金額限制對大學生理財方式的影響。研究表明,在大學生中,沒有使用理財產品的人數占比,隨著月均可支配費用的增長,呈現下降趨勢,并且6.02%的大學生認為互聯網金融產品理財最低金額沒有限制,所以選擇互聯網金融理財。由于大學生每月生活費有限,所以每月結余的生活費也有限,理財最低金額決定了大學生所掌握的流動資金能否用于理財。余額寶的一大特點就是低門檻,理財金額低至1元,為大學生理財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4)理財收益對大學生理財方式的影響。收益是影響大學生理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調查中,19.28%的大學生認為收益率高是他們選擇互聯網金融產品的主要原因。高收益往往能吸引大學生理財,較低的收益則不能有效地激發理財的欲望。以余額寶為例,它的年收益率高達3.5%~4%,甚至高于許多商業銀行5年定期存款利率。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收益高于傳統金融產品這一特性,使得一批大學生從傳統金融理財轉向互聯網金融理財。
(5)操作的便捷程度對大學生理財方式的影響。如今大學生都偏好用方便快捷的方式處理問題,在調查中57.83%的大學生認為互聯網金融操作方便快捷,這是吸引大學生理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沒有互聯網金融之前,大部分大學生選擇存活期戶或存定期,常常要去線下銀行辦理。而互聯網金融產品,把所有復雜的、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搬上線,直達手機端,而且以極其快捷個性的方式讓客戶迅速掌握操作方法,簡潔、方便。互聯網金融產品以其便捷的操作方式為大學生管理月末生活費結余提供了存儲平臺,方便了大學生理財。比如余額寶,交易不受時空限制,非常便利,大學生使用余額寶已經逐漸成為一種習慣。(見表5)
三、互聯網金融環境下大學生在理財方式選擇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學生難以獲得系統的金融理財學習機會,缺乏理論知識
調查數據顯示,超過一半的大學生從網絡上或周圍的人了解財務信息,少數學生通過報刊、校園課程和經驗積累獲得金融理財知識。這表明大多數大學生通過互聯網了解財務管理,但通過互聯網獲得的分散知識對了解互聯網金融行業沒有多大幫助。只有少數學生通過課堂學習獲得金融知識,大學生很少有機會獲得系統的財務學習機會,學校的不重視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
(二)大學生缺少必要的理財經驗,沒有清晰的投資方向
許多大學生認為財務管理等于投資,但事實上,投資只是財務管理的一部分,它是保存和增加資本的有效手段和工具,而不是最終目標。對于大學生來說,相關的投資理念只停留在書本上,缺乏實際的投資經驗。因此,在財務管理時,盲目追求高收益,忽視其背后的高風險,不能選擇正確的理財方式,對投資方向也愈加困惑。
(三)大學生資金有限,理財意識薄弱
大學生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每月的生活費有限,這影響了大學生理財的積極性。此外,許多大學生錯誤地認為,理財是“一錘子買賣”,也就是說,當他們有閑錢時才會管理金錢,沒有閑錢時財務管理是沒有必要的,因而不能持續理財。這也是理財意識薄弱的體現。
四、政策建議
(一)國家應完善相關法規政策,加強指導、鼓勵創新
為了應對高校對互聯網金融認知應用的問題,國家必須整頓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準入制度,完善法律法規,規范互聯網金融秩序,加大對違法犯罪行為的處罰力度,努力打造有序、公開、公正的互聯網金融市場;國家應該發揮指導作用,積極引導高校做好金融教育工作;國家應鼓勵和引導大學生接觸、使用互聯網金融,促進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
(二)高校應加強大學生的理財教育,聯合家長引導大學生正確理財
首先,高校應重視大學生的理財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和消費觀念,同時開展網絡詐騙教育工作。學校可以開設相應的理財基礎課,增加大學生對互聯網金融產品的認識;開設與理財相關的社團,搭建大學生與資深投資者面對面交流的平臺。此外,家長應該與高校合作,做好對大學生的理財教育,了解孩子的消費支出情況,從而避免不恰當、不合理的理財投資。
(三)大學生應提高風險防范意識,使投資理財組合多樣化
投資和理財皆存在風險。大學生管理財務時,不能只關注利益而忽視風險。大學生應主動掌握基本的理財知識,應根據所掌握的理財知識充分了解理財產品后再作選擇。盲目購買理財產品增加了理財風險,選擇合理的理財方式可以降低理財風險,增加理財收入。同時,大學生應該進行多樣化的投資理財,學會組合投資,而不是“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在降低風險的情況下盡可能提高收益。
(作者單位為揚州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 劉思婷.大學生互聯網金融理財研究必要性探討[J].金融與財務,2014(6):43.
[2] 張玉濤.我國在校大學生投資理財芻議[J].科教縱橫,2011.
[3] 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5-16.
[4] 宮曉林.互聯網金融模式及對傳統銀行業的影響[J].南方金融,2016(05).
[5] 芮曉武,劉烈宏.互聯網金融藍皮書: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 [J].中國科技信息,2014(08).
[6] 張霄.大學生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比較研究[D].安徽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