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清泰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 陳清泰
技術進步和巴黎協定正在推動新一輪能源革命,為實現巴黎協定遏制氣侯變化的目標,能源產業的發展規則必須改變。保住溫室氣體排放的底線,能源領域必須進行系統的結構改革,大幅度提高清潔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重。
中國早在2009年就已經把發展電動汽車上升為國家戰略,主要基于以下3個方面考慮。第一,要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提高能源的安全性;第二,減少排放、保護環境;第三,換道先行,做強中國汽車工業。現在看來,這個戰略抉擇是正確的,對中國兌現巴黎協定的承諾,對改善大氣環境將有長期的重要作用。
截至2016年底,中國汽車的千人保有量為150輛,盡管水平不高,但是,總的保有量已經達到2.1億輛。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60%~65%。今后較長一段時間隨著人均GDP的增長,交通服務需求還將處于一個較長的增長期。如果要達到韓國千人汽車保有410輛的水平,我國的汽車保有量將達到5.8億輛;如果要達到日本千人汽車保有600萬輛的水平,那么我國的汽車保有量將會達到4.1億輛。因此,汽車行業盡快向電動車轉型,使大量新增用戶不經燃油車的跨度,直接電動出行,或許也是圓14億中國人汽車夢重要且明智的選擇。
電動汽車產業化時機的選擇,實際上在全球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論。因為電動汽車產業化還不完全成熟,主要汽車生產國和全球巨型汽車公司由于擁有100多年積累的巨大市場存量,而一直十分猶豫,保持觀望態度,我國則毅然決然地成了先行者。
在我國出發7年之后,2016年全球汽車產業才快速轉向電動化時代。挪威、荷蘭率先宣布到2025年禁售傳統燃油車;法國宣布到2040年禁售傳統燃油、柴油車;印度也宣布到2032年全部淘汰汽油車、柴油車;德國聯邦政府也提到于2030年禁售傳統燃油汽車。盡管這些國家提出的時間表現在都還沒有法律效率,但是這代表了事態發展的方向。
汽車動力技術的轉型原本是技術進步的正常過程,那么多政府一反常態,一而在再而三地干預,原因或許有如下4點。
第一,在歐洲,交通運輸廢氣的排放占歐洲溫室氣體排放的四分之一,為了落實巴黎協定承諾,汽車尾氣必須進一步減排。因此,2017年11月,歐洲提出議案,規定到2030年,轎車和廂式車尾氣的排放再減少30%。
第二,2015年大眾汽車排放門的丑聞轟動全球,為妥善處理此事,大眾公司大約支付了200億美元,而三菱汽車因為無法承受造假的嚴重后果被并購。此事從另一個方面說明,燃油車要在技術上取得進步已經非常困難,而且企業在經濟上也很難承受,需要采取以電動為主的清潔技術作為轉型升級的關鍵環節。
第三,歐盟正在推進產業去煤炭化,而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需要電動車的儲能作為配合。
第四,中國擁有全球近三分之一的汽車市場,中國新能源試車發展政策正倒逼歐洲汽車企業加緊向電動化轉型,以保住其競爭優勢。

早在2010年,經濟學家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一書中曾經描繪了一幅新工業革命的藍圖。他提出,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可再生能源的融合將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創造強大的基礎,而電動車的儲能和消納間歇式能源的能力,將通過智能電網來分享,通過交易電力來體現,這就是電動車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一大支柱。值得注意的是,他的這些觀點被很多歐盟國家所接受,并且正在逐漸變成現實。十年來,汽車的電動技術與可再生能源技術雙雙快速發展,電動車做到綠色減排,依托的是可再生能源的貢獻,而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則有賴于存儲和消納間歇性能源的普遍能力。
車載電池,作為一個個移動微儲能電站,也是一個個可移動的微電源,都是能源互聯網的組成部分。能源互聯網與可再生能源可以構成最佳搭配。目前雖然儲能手段多種多樣,但從靈活性、規模、成本等方面看,車載電池是一條非常重要的途徑。預期到2025年左右,電動車的性價比將超過燃油車,太陽能和風能發電成本也將超過化石能源。屆時市場強大的力量將推動電動汽車發展和能源結構的轉型。
汽車和越來越多的行走機械的動力將由燃油轉向電力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如果電動車的電力來自于煤電,那么發展電動車沒有太大意義;如果電力供應能與可再生能源結合,那么發展電動車將以想象不到的程度造福社會。電動車與可再生能源相結合是一個牽動全局,影響未來的巨大系統工程。當前,一切還在起點,需要未雨綢繆,做好頂層設計,一步步推進,少走或不走彎路。在這場能源革命和汽車革命中,能源和電力系統可以大展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