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 瑜,魯佳樂,李 靜
電動自行車的公共充電服務正在成為企業布局的新風口。近年來,由于充電器不合格、車輛線路老化、短路等原因,電動自行車充電事故頻發。以此為契機,不少企業試圖以建立充電樁、智能充電系統等方式向電動自行車領域進軍。業內專家認為,應該制定電動自行車充電樁方面的國家強制性標準。但是,與汽車充電樁不同,電動自行車充電服務在獲取消費者、物業門檻等方面面臨更大挑戰,該領域的前景依然“霧里看花”。

目前我國使用電動自行車用戶近3億,并以每年超過3 000萬的數量增加。戶外安全充電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遍布全國近3億的電動自行車戶外公共充電需求,是一個高頻的移動物聯網應用及支付場景,將為公共充電服務運營商帶來進入上百萬物業、樓宇、園區、商圈的機會,也將成為各家互聯網公司爭奪的入口。電動自行車公共充電服務為不少企業創造了商機。記者了解到,遠盈智慧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遠盈智慧”)旗下產品丫丫充電將物聯網技術和移動應用相結合,用戶可利用微信掃碼關注的方式快速為電動車充電。目前丫丫充電已經在廈門、莆田、杭州、鄭州、平頂山、成都和海口等多個城市全面布局,實現上百個社區建樁1.8萬多個。除丫丫充電外,小綠人科技也推出了電動自行車充電柜G1及充電樁Z5,這兩款產品用于提供戶外公共充電服務的智能充電設備,面向全國市場免費投放。其中,小綠人充電樁安裝在小區、園區和商業樓宇等用戶生活、工作區域,為電動自行車日常通勤用戶提供戶外公共充電的解決方案。小綠人充電柜則擺放在外賣快遞集中商圈、商鋪以及站點,為外賣、快遞等物流垂直領域提供電池存儲、充電解決方案。
企業積極布局的同時,資本也關注到了電動自行車公共充電服務。據了解,海淀區政府引導基金、中關村大河資本、浙大友創投資、杭州績優投資、中關村中海投資、中青創投等投資機構先后注資小綠人。小綠人新品發布會也吸引了中關村海淀園產規處、中石油昆侖信托、浙民投、久安富贏集團、絲路云和基金以及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美團、百世快遞等相關方參加。

企業積極布局的背后,是電動自行車充電造成的安全隱患。目前,電動自行車已成為人們上班、短途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而隨著使用數量的增多,行業標準滯后,監管不及時,電動自行車自身帶來的安全隱患也開始增多,這嚴重影響人身財產安全。
這一現象背后,是整個充電行業令人擔憂的現狀。從產品層面來說,充電的核心產品——充電器質量堪憂。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公布的數據顯示,90%市售充電器不合格,極易引發充電火災。為電動自行車提供能源的電池,缺乏統一標準,類型、規格多樣,劣質電池充斥市場。車輛線路老化、短路也是造成電動自行車火災的原因。目前的充電服務,零散分布在各個小區、物業,以物業提供插座、用戶自帶充電器方式完成充電。更多的用戶將車輛推入室內,或將電池拆卸入室充電,安全隱患極大。
嚴重的安全隱患引起了各方對電動自行車充電安全問題的重視。2017年12月29日,公安部發布《關于規范電動車停放充電加強火災防范的通告》,嚴禁在建筑內的共用走道、樓梯間、安全出口處等公共區域停放電動車或者為電動車充電。而就在前不久,有相關專家也表示,國家對電動自行車相關安全規范應改為強制標準,尤其是在充電裝置方面,應盡早制定電動車充電設備的技術行業標準。
不過,暨南大學行政法學專業教授劉文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的強制立法只能約束到生產廠家和銷售廠家。生產產家在出廠時要明確合格檢驗標準也就是國家出臺的強制標準,銷售廠家在銷售時也應明確合格證。任何一方存在問題都是違法的,但對于個人要在哪里充電的監管則比較困難,可操作性不強。
雖然商機已至,但企業想攻克電動自行車公共出行服務的行業困局尚需時日。目前電動自行車公共充電產業配套尚未建立,市面上沒有可以直接用于公共充電服務運營的產品和設備,需要從基礎研發入手,完成整機系統集成與協同生產,獨立落地運營。而如何制造一個“萬能充電器”來適配五花八門的電池也對企業的研發能力提出考驗。

據小綠人CEO蔡篤滿介紹,給不同類型、規格電動車電池安全充電的基礎和前提是,必須能夠識別出電池規格參數,在準確識別的基礎上,自適應輸出電壓、電流,動態調整電源參數,識別電池充滿,自動斷電。目前小綠人方案已經突破了智能識別電池、自適應動態控制電源核心技術。
在獲取用戶方面,一些消費者認為,電動自行車電池可拆卸,更多人愿意拿回家自己充電,公共充電服務并不是剛需。對此,遠盈智慧創始人李飛解釋稱,電動自行車及其電池是消費者的財產,在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消費者有權自由處置。但是電動自行車電池在普通插座上長時間充電,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在政府法律的推動以及社會輿論的引導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會意識到在家里充電的安全隱患。社區公共充電設施完善以后,消費者自然從善如流,在集中安全的停車區進行充電。“當然,作為企業,遠盈智慧會更多地從市場的角度引導用戶消費,比如合理的市場定價、愉快的用戶體驗。從我們目前的運營看,用戶的轉化率呈現快速增長態勢。”李飛說。
無論在小區還是商圈,充電設施安裝、擺放,都需要場地和電源,物業管理單位是邁不過去的門檻。物業方是否具備安全管理和責任意識,是否認可項目方提供的解決方案,是成敗的關鍵。李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物業公司本身是為社區業主服務的單位,他們有改善住戶充電需求的服務義務,也有落實國家電動車充電安全措施要求的法律責任。同時,他們作為獨立經營的企業,也有追求自身經濟效益的訴求。“我們一方面讓他們認識到目前電動車私拉亂扯不規范充電存在的巨大安全隱患和法律責任,同時采用分潤模式,在商業上和他們形成共贏的合作關系。在市場推廣過程中,物業都主動成為了電動車消防治理的管理員,也成為了我們緊密的商業合作伙伴。”李飛說。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發展中心副研究員李燕霞表示,企業在此時進軍電動自行車公共充電樁領域是應市場需求,但仍需考察市場,企業應注重用戶體驗以及便利性,而公共充電服務是否會成為新的資本風口仍然尚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