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建兵
2005年12月,經國家發改委批準,由淮南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中國礦業大學組建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心自組建以來,在積極面向全國煤炭行業宣傳復制淮南礦區先進的瓦斯治理技術、經驗,服務全國煤礦安全生產和瓦斯治理,開創煤礦瓦斯治理技術服務產業的同時,結合產業發展特點,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為我國煤礦實現安全生產,特別是推進煤礦瓦斯治理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按照國家有關部委授命,從2006年起,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面向全國煤炭行業開展以瓦斯治理為主體的技術服務,開創了煤炭企業技術服務產業化的先河。技術服務隊伍的使命是積極宣傳、復制淮南煤礦瓦斯治理技術、經驗,深入開展瓦斯治理關鍵技術研究攻關,推動全國煤礦瓦斯治理工作。
產業的發展需要人才支撐。2006年以來,在國家對煤礦安全生產高度重視的背景下,煤礦瓦斯治理技術服務市場需求不斷加大,對技術服務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加大,最多時在全國設立了21個分支機構,長江以北重點高瓦斯礦區基本“全覆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創新培訓方法,豐富培訓內容,加快打造滿足技術服務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隊伍,對于促進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堅持人才隊伍建設與技術服務產業發展戰略統籌考慮,才能實現人才隊伍建設目標與產業發展目標相適應、相配套、相銜接。為此,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制定了人才隊伍建設總體規劃,確定了人才隊伍建設標準。
一是確立了人才隊伍建設“兩步走”戰略。結合現有的技術服務、科技研發、裝備制造三大產業發展需要,制訂了職業經理人、“大專家(大大夫)”、科技創新人才、裝備制造人才“四支隊伍”發展戰略,分“兩步走”。第一步:從2015年到2018年,初步建成“四支隊伍”,人才隊伍規模120人,其中職業經理人隊伍20人,“大專家(大大夫)”隊伍40人,科技創新人才隊伍30人,裝備制造人才隊伍30人。“四支隊伍”中,專業人才總數占技術服務產業全員比例的30%,人才素質明顯提升,隊伍結構進一步優化,初步形成適應駐點服務、裝備制造、技術研發等多元化發展格局的人才培養與管理新體制。第二步:2019年到2020年,建成“四支隊伍”,人才隊伍規模穩定在200人左右,其中職業經理人隊伍30人,“大專家(大大夫)”隊伍70人,科技創新人才隊伍50人,裝備制造人才隊伍50人。“四支隊伍”中,專業人才總數在技術服務產業全員的比例中達到80%,人才素質全面提升,人才結構更加合理,人才作用充分發揮,形成符合現代技術服務產業發展的人才培養與管理體制。
二是明確了人才隊伍建設標準。依據現代技術服務產業發展的要求,結合“四支隊伍”的發展實際和職責特點,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特色鮮明、職責精準的“四支隊伍”建設標準。
職業經理人隊伍建設標準:有較強的團隊意識,能妥善處理遇到的各類問題;有較強的市場開拓能力、統籌協調能力和卓越的領導才能;有強烈的敬業精神和責任感,嚴格執行上級戰略意圖,能夠自覺維護企業形象。
“大專家(大大夫)”隊伍建設標準:有較高的煤礦主體專業技術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熟知現行法律法規、技術規范,掌握行業先進技術和經驗;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堅持技術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有較強的統籌協調和自我推銷能力。
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標準:有較強的創新能力,熱愛技術研發工作;有較高的專業素養,熟悉相關專業前沿技術;有扎實的學術研究作風和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
裝備制造人才隊伍建設標準:有較強的研發及技術轉化、集成能力,熟悉高端智能裝備制造前沿技術;精通供銷業務,熟悉相關法規,溝通交流能力強;能夠熟練操作相關加工設備。
在技術服務產業的具體實踐中,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總結出了一系列人才隊伍建設的基本規律,主要有:
實踐歷練——技術服務產業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從業人員的實踐經驗是解決技術服務過程中各類難題的基礎和保障。針對新入職大學生缺乏煤礦生產現場工作經驗的實際情況,中心安排其全程參與瓦斯治理咨詢評估會診、駐點技術服務等,通過技術服務現場實踐,培養和提升其綜合素質。
師承效應——邀請行業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對從業人員定期開展職業培訓,從地質、采礦、安全等各方面開展通識教育,不斷拓寬從業人員的知識面。
量才施用——在實際工作中,注重人崗相適,留足發展空間,讓各類人才都能各得其所、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此外,在人力資源配置方面,技術服務項目人員一律做到按專業需要配備,讓每位從業人員都能充分發揮各自的技術專長。
協同成才——中心讓研究人員參與到課題研究中,通過承擔重大項目研究逐步培養創新意識,錘煉工作責任。中心先后與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中國礦業大學、安徽理工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研究生培養基地、產學研戰略聯盟、協同創新中心等平臺,讓研究人員在與科研院所的合作中快速提升能力和素質。
嚴師出高徒,嚴管出人才。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在技術服務實踐中,探索出了一套人才隊伍管理機制,主要有:
人才管理制度——堅持依制管人管事,用制度規范人才管理。中心制定了《技術服務人員考核管理辦法》和《技術服務人員從業規范》等,強化考核問責,每年組織一次管技人員考核,并用好考核結果,對因作風漂浮、管理不當、決策失誤等原因給企業或對方造成經濟損失、影響公司形象的技術服務人員,堅持問責到位。
人才流動機制——堅持縱向輪崗,實現機關下基層、基層到機關的上下交流;堅持橫向交流不斷線,駐外技術服務分支機構專業技術服務人員有計劃橫向輪崗,不斷提升技術服務人員解決各類技術難題的能力。
后備人才制度——中心按照人才標準,建立了后備人才庫,同時加強后備人才選拔、培養,給其壓擔子,對其進行多崗位培養鍛煉,加快其成長。中心重視青年人才培養,在人才招聘中優選40周歲以下的人員,有針對性地調整隊伍年齡結構,實現了老中青梯次搭配。
人才培訓制度——中心堅持以崗位鍛煉為主、培訓學習為支撐、單位培訓與自身學習提高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機制,把入職培訓作為技術服務工作的“第一堂課”,所有新招聘入職人員一律開展崗前培訓。培訓內容包括企業文化、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等,有效提升新入職人員對技術服務產業的認識和專業技能。同時,中心采取師帶徒、老帶新、“傳幫帶”等方式,在技術服務過程中不斷加快人才的成長。
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已初步建立了一支滿足技術服務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隊伍。目前,技術服務產業從業人員318人,其中正高級工程師7人,高級職稱人員102人,中級職稱人員102人,中級以上職稱人員占職工總數的66%。人才隊伍的特點是高學歷、高職稱、高素質,被合作方統稱為“淮南專家”和“破解瓦斯治理難題的高手”。
以這支人才隊伍為支撐,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先后承擔國家“973”、“863”、科技支撐計劃等科研任務38項,與大同煤礦集團、山西焦煤集團、陜西煤業化工集團、平煤神馬集團等煤炭企業開展科研合作30多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20項,并獲得第15屆“中國專利金獎”。10余年來,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技術服務足跡遍布14個產煤省(區)30余家大型煤炭企業,在行業內樹立了“平安品牌”:合作的百余家煤礦杜絕了瓦斯爆炸事故,80%以上的礦井實現了瓦斯零超限,指導建成全國瓦斯治理示范礦井12對,全國瓦斯治理先進單位7家,為全國煤礦杜絕重特大瓦斯事故、推進行業安全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面向未來,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將繼續以推動煤礦瓦斯治理技術進步為己任,不斷深化科技研發和科技服務,進一步提升瓦斯治理等災害防治能力,為煤炭行業安全開采、長治久安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