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蓬飛,邢俊標,楊一帆,田 偉
(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武清區中醫醫院,天津 301700)
椎間盤源性腰痛是指患者的腰椎間盤發生纖維環內破裂或椎間盤炎后,其椎間盤內的疼痛感受器受到病變部位的刺激而產生的腰痛癥狀。椎間盤源性腰痛在狹義上特指因椎間盤內部結構破裂而引起的腰痛,該病患者并不存在根性癥狀,也不存在神經根受壓或椎體移位的情況。臨床上常將這一特性作為鑒別椎間盤源性腰痛與其他椎間盤退變性腰痛(如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腰痛、腰椎退行性椎間盤疾病性腰痛和腰椎節段性不穩引起的腰痛等)的依據。作為一種獨立的疾病,椎間盤源性腰痛的概念及分類雖然較為清晰,但該病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確。本文回顧了歷年的文獻資料,分別從中醫和西醫的角度就椎間盤源性腰痛的發病機制進行了探討。
腰椎間盤具有維持脊柱的穩定性和靈活性的作用,同時也具有分散外部作用力和緩沖載荷的重要作用。肥胖、肌肉耐力減退、腰椎間盤受應力瞬時改變等情況均會或快或慢地導致腰部的生物力學發生改變或失衡,而一旦這種變化超出了椎間盤的承受能力,就會引發椎間盤源性腰痛。張靜靜[1]等研究人員在《腰椎間盤力學行為仿真與蠕變實驗》中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對椎間盤施加軸向正壓載荷、載荷增大、速率增大、組合及持續靜力時,纖維環承受的應力最大,且最容易被破壞。此外,載荷速率越大,椎間盤的應變能力就越小。肥胖是導致腰椎間盤發生生物力學改變的重要因素。李軍[2]的研究結果顯示,體重超重、長期保持固定的工作體位等因素是引發腰椎間盤退變的危險因素。肌肉耐力減退也是導致腰椎間盤發生生物力學改變的主要因素。李男[3]的研究結果顯示,腹背肌、臀肌及下肢肌等肌肉力量減退或激活異常都會使腰椎間盤的生物力學指標發生改變。角南昌三[4]認為,腰痛是腹肌肌力低下、脊柱保護作用不足的重要表現。因此,臨床醫師常會鼓勵該病患者積極地進行肌力鍛煉,以提升其脊柱對椎間盤的保護作用。寧興明[5]等研究人員發現,讓患者做五禽戲及進行核心肌力訓練不僅能明顯改善其腰痛的癥狀,還能通過增強其腹背肌的耐力起到改善其脊柱活動度的作用。
脊柱的生物力學穩定性發生失衡會造成椎間盤損傷、纖維環破裂。在椎間盤進行自我修復的過程中,會產生相應的炎性因子、血管及肉芽組織。彭寶淦[6]等研究人員發現,在椎間盤源性腰痛患者的椎間盤組織中,有一條從髓核至纖維環外層的血管化肉芽組織條帶區,并且在其間存在1個或多個裂隙。這是因為在椎間盤缺乏血供、持續處于應力狀態或椎間盤組織受損后,其在激發免疫反應及進行自我修復的過程中產生的生長因子使髓核細胞發生了分化,進而導致整個椎間盤發生退變。譚清實[7]等研究人員發現,椎間盤源性腰痛患者的椎間盤髓核細胞基質退變嚴重,其髓核組織中存在大量的炎性細胞因子。
軟骨終板能夠控制椎間盤的營養滲透、防止髓核突入椎體及承接緩沖負荷。當人體的椎間盤發生損傷或退變時,軟骨終板的生理功能也會隨之改變,進而導致椎間盤營養不足,引發椎間盤細胞死亡及椎間盤退變。莊汝杰[8]的研究結果顯示,下腰痛的疼痛程度與患者ModicⅠ型、Ⅱ型面積的改變率密切相關,且ModicⅠ型、Ⅱ型面積的改變率與終板炎性因子TNF-ɑ的濃度呈正相關性。
先天性因素也被臨床上視為誘發椎間盤源性腰痛的因素之一。經筆者查閱文獻,發現目前尚欠缺體質因素造成椎間盤源性腰痛的相關研究,僅發現王迪[9]對一例先天性L4~L5椎間盤缺如病例進行了研究。但是,這一研究方向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統計研究。
鈣質是骨骼的重要組成部分。鈣質攝入不足或利用率偏低均是誘發椎間盤退變及脊柱退變的重要因素。李德強[10]的研究結果顯示,增加對鈣質的攝入量可明顯提升AIS患者的骨礦物質含量。劉青華[11]的研究結果顯示,骨質疏松是引發或加速椎間盤退變的重要原因。吳志宏[12]的研究結果顯示,CaM表達異常并非繼發于側凸后椎間盤應力改變,而可能是導致IS全身性改變的原發因素。
中醫認為,椎間盤源性腰痛屬于“腰痹”的范疇,屬于痹證的一種類型。痹證多因重感于邪先發風寒濕等六淫之痹,病久不去者則發五體痹,五體痹入深則發五藏痹?!饵S帝內經》中提出:“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氣也”。痹證多因經脈滯澀、榮衛行遲、皮膚不榮所致。馬玉琛[13]分別從痹病、痹癥、痹阻三方面提出對痹的看法,擴展了對這類患者進行治療的思路。馬建[14]等研究人員在臨床研究中發現,椎間盤源性腰痛的辨證分型以寒濕痹阻型最為多見,且往往以虛實夾雜的虛證為主要特征。李滿意[15]將腰痹的病因病機歸納為腎虛腰府失養、六淫外邪雜至、腰部勞損致氣血痹阻、不通不榮。筆者認為,椎間盤源性腰痛的發病誘因關鍵是跌撲閃挫,或腎藏虛損,而后感受風、寒、濕、熱等外邪。從腎的功能來看,《素問·痿論》中認為:“腎主身之骨髓”;《素問·六節藏象論》中認為:“腎者,主蟄,封藏之本……其充在骨”。因此,在治療椎間盤源性腰痛時,堅持從腎論治的原則可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锻鹾昀そ淌趶哪I論治腰痹經驗舉隅》[16]、《六味地黃丸對椎間盤源性腰痛的作用機制》[17]等文獻中均對此治療原則給予了肯定。總之,中醫將椎間盤源性腰痛的病因簡要概括為感受風、寒、濕邪、血瘀、腎虛,將該病的病理機制歸納為腎虛不固、外邪阻絡、營衛不通、筋脈不榮、虛實夾雜。
《靈樞·經筋第十三》中提出:“足太陽之筋,起于足小趾……腹筋急,引缺盆及頰”??梢?,太陽經筋與少陰經筋共同構成了人體背部相互協調的力環,而背部的太陽經筋、少陰經筋與腹部的陽明經筋共同構成了人體前后相互協調的力環。人體的脊柱主要是靠這兩條力環來維持穩定。這兩條力環一旦失衡,就會導致脊柱失穩,進而出現椎間盤變性破壞、脊柱側彎、脊柱曲度等改變?!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分姓J為:“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馳長。緛短為拘,馳長為痿”,強調了筋柔骨正的重要性。這一觀點與現代生物力學理論、肌筋膜理論不謀而合,也進一步證實了外邪、飲食五味、正氣對經筋及脊柱的穩定性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綜上所述,中醫與西醫在研究椎間盤源性腰痛的病理機制方面各有成果,也各具特點,且在某些方面具有共通之處。西醫更加注重生理解剖理論和依賴先進的科學技術,這對西醫的診療思維及進一步的發展有一定的局限性。中醫則更重視整體觀和個體差異,在進行臨床診療工作中的靈活性及主觀性更強,但至今仍未有關于腰痹的較為統一的辯證分型方法。目前,椎間盤造影術是臨床上普遍認可的診斷椎間盤源性腰痛的“金標準”,但由于受到醫療條件及醫療費用等因素的影響,這種檢查方法并不具有普遍適用性,甚至對椎間盤源性腰痛的研究造成了嚴重的限制。筆者相信,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和醫師臨床經驗的不斷豐富,人們定會對椎間盤源性腰痛進行越來越深入的研究,進一步明確該病的發病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