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崔 艦
利用外部審計力量,是指審計機關遇到審計力量不足、相關專業知識不能滿足審計工作需要的情況下,根據法律規定從外部聘請相關專業人員參與或利用相關機構等形成的工作結果實施審計工作。
外部審計力量主要包括:社會中介機構和其他專業機構及其專業人員、專家,以及所形成的工作結果、提供的咨詢意見或專業鑒定意見等。
《審計法實施條例》第十一條“審計人員實行審計專業技術資格制度,具體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審計機關根據工作需要,可以聘請具有與審計事項相關專業知識的人員參加審計工作”,準確地為利用外部審計力量提供充分依據。
審計署出臺的《審計署聘請外部人員參與審計工作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了審計機關聘請外部人員的牽頭部門、擬聘請人員應當符合的條件、聘請協議以及受聘人員或審計人員有違法違紀問題作出的處理處罰等管理辦法。
在利用外部審計力量的審計項目中,很多基礎性工作由中介機構完成,審計機關利用中介機構的成果出具審計報告。但如果出現重大失誤,違法違紀問題,雖然審計機關與中介機構簽訂了合同、明確了責任,審計機關仍需要對產生的后果負責。
審計機關通過何種方式確定外部審計力量參與審計工作,目前暫無統一的要求。部分審計機關采取直接指定的方式,部分審計機關通過招投標方式建立外部審計力量備選庫,部分審計機關則通過從其他部門或鄉鎮抽調財務人員參審,選擇方式沒有指向性的標準,易使選擇流于形式,最終淪為人為調配。
在通過招投標方式建立外部審計力量備選庫時的風險點有:未按規定實施招投標程序,未堅持公平、公開、公正原則,規避有關部門的監督;在制定招標方案和招標書時,故意或授意有選擇性地針對某個對象設定條件和標準;未隨機抽選評標專家,故意選擇或不選擇某個對象;開評標時,受理不符合規定條件和標準的對象,或人為影響評標專家獨立評判;在匯總評標結果中弄虛作假、徇私舞弊,為本人、親屬以及特定關系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等。
審計實施過程中,一方面,參與審計項目的外部人員如果不能勝任工作,或中途擅自更換人員、無故脫崗離崗,未能有效履行協議;另一方面,外部人員獨立調查取證的過程中,私自與被審計單位商談審計事項、交換處理意見,或以審計機關名義,為本人或者親屬及特定關系人謀取不正當利益,導致重要審計問題未能揭露,易發生利益交換的風險。
現行的審計相關法規和操作規程還不夠健全,相關指導規則、量化標準及參照案例不夠完善,對審計問題的定性不夠精準,存在隨意處理問題的情況;在項目審理會上匯報時,受主觀意識影響,存在避重就輕,淡化或隱瞞審計事項關鍵內容或重要內容的情況,致使審計報告、審計決定有不當之處。
在出具正式報告前,參與審計項目的外部人員可能會提前泄露審計報告內容,未履行審計規定的保密要求,導致被審計單位提前找審計組“做工作”,達到瞞報、虛報審計情況的目的,致使審計結果背離實際情況。
逐步建立外部審計力量備選庫和優質社會中介機構和審計人員誠信檔案,完善評標專家庫隨機產生、充實調整等機制,對有“不良”記錄者在選聘時“一票否決”,始終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把工作業績、技術力量、社會信譽、相關資質作為選聘外部力量的重要參考依據,擇優聘用外部力量。
圍繞審計實施、質量控制、結果運用等環節制定相應的管理和考核辦法,將被聘用中介組織或個人置于審計機關領導之下,完成審計機關交辦的業務工作,不與被審計單位發生經濟往來,切斷被聘用人員與被審計單位利益聯系。在此基礎上,切實加強對外部聘用力量參工作業績、廉政情況的考核,并以此作為付費、續聘的依據。對考核中發現因弄虛作假、徇私舞弊或者濫用職權,造成審計結果失實以及發生其他重大過失的,嚴格追究責任。情節嚴重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和有關部門進行處理。
簽訂廉潔承諾和廉潔責任狀,強化審計紀律八項規定,促使中介機構協審人員自覺增強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和金錢觀,自覺遵守職業道德,廉潔從審。
審計機關不定時組織對中介機構進行法律法規、業務能力的學習和交流,提高審計機關的專業技術能力,幫助中介機構對地方制度有更準確的認識,確保雙方審計人員能按照國家審計準則的要求進行審計,保證程序合法,審計結果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