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福君
(作者單位:甘肅煤田地質局一四九隊)
現階段,績效考核一直是事業單位實行員工有效管理的主要方法之一。而現在,我國大多數事業單位的績效考核不能與發展戰略相適應,績效考核往往停止在形式上,普遍存在考核量相對較低,績效考核的評價指標缺失,考核指標不能與崗位職責及工作職務相匹配的問題。這些問題都造成了事業單位的績效考核制度無法發揮真正的作用,同時造成了員工的抵觸情緒,預期的考核目的無法實現,嚴重的話還會導致事業單位人才的流失,對事業單位的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因此,現代事業單位不僅要實行績效考核制度,還要將績效考核的方式不斷優化,使之真正發揮促進事業單位經濟發展的作用。
1.管理、維護考核體系的人才匱乏。績效工資分配直接關系到事業單位干部和員工的切身利益,只有有效的監管和科學的運作,才能將績效考核的優勢充分發揮,調動員工的生產積極性。然而目前有的事業單位沒有設立專門的部門或是員工專門從事績效考核等工作,也沒有設立相關機構進行后期的監督和審查,所有工作往往讓人事部門代勞,這就造成了單位勞資部門無監督的真空狀態,使得考核結果產生糾紛和爭議。
2.缺乏正確的思想認識,對績效考核理解偏差。績效制度并非簡單意義上的工資上漲,大多數領導和員工只是關注績效工資的數值大小,而對于具體的考核方式和量化指標缺乏正確的認識,在績效考核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很多員工乃至領導表現并不積極,績效工資考核停留于表面,沒有發揮真正的意義,事業單位員工又一次陷入“干多干少一個樣”的惡性循環。這不僅大大影響政策執行的效果,也極大的挫傷了其他優秀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3.評價和考核標準并不規范,考核量化難以運作。績效考核的合理運作必須建立在完善的量化評價標準的基礎上,然而在實際事業單位的操作過程中,量化考核標準的建立受各種原因的限制,考核標準各不相同,制度水平良莠不齊。一些事業單位的績效指標對員工的工作質量和實際貢獻不能準確反映,只好設計成模糊型的模塊,考核方式不能對員工的業績進行考察。績效考核指標沒有根據單位中職能部門和崗位的不同,進行與之相適應的合理設計,不能根據工作難度和強度的變化去進行合理的量化評價,因而科學合理的實行績效考核也是一紙空談。
1.建立績效工資管理機構。績效工資是事業單位的收入再分配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它與事業單位員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所以,需要有一個專門的監管機構來對整個過程進行監督、檢查,以維護績效工資的正常運轉,達到預期目標。使再分配的過程更具合理化和權威化。對于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事業單位應該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通過交流說明,最大限度的解決問題,消除產生的誤會。通過充分的,技巧性的交流和有效的事后處理,實現績效考核工作的作用。
2.從思想上重視績效考核上作。事業單位應通過多種手段加大績效考核的宣傳力度,充分動員廣大干部職工參與做好績效考核,事業單位的領導班子要從思想上重視績效考核工作,事業單位要制定出合理、有效、可行的考核制度。在執行過程中,充分發揮領導班子的帶頭作用,積極促進和保障績效考核制度的順利實施。在宣傳的過程中,還應突出績效考核制度對員工發展的積極作用。績效考核與員工晉升、薪資水平提高等方方面面密切相關。事業單位是為了給員工提供發展空間,為了充分激發員工自身潛能,進而實現事業單位的發展,才實行績效考核這種激勵方式。事業單位員工只有充分理解績效考核的內涵和意義,才能將抵觸情緒消除,努力工作并主動地配合考核工作。
3.完善績效考核指標。確定考核指標的方法有很多,不僅需要領導、專家等的協助完成,還需要借鑒相關的歷史資料,甚至一些成功事業單位的優秀經驗。同時,事業單位還要將考核指標同員工進行詳細的講解與說明。通常情況下,當事人自己參與制定的考核指標更容易被當事人所接受,尤其是對一些不能按照程序制定考核指標的事業單位來說,員工對考核指標的參與度直接決定了他們對考核指標的滿意度。
4.加強對考核者的教育與培訓。績效指標的考核者要能明確指出被考核者可能出現的誤區或偏差,并告訴他們產生錯誤的原因。如果考核者不愿或無法明確辨別考核者之間的差異,就沒有辦法進行績效改進。所以,對考核者要不斷地進行教育和培訓,提高考核者自身管理水平和業務素質。在實際考核過程中,要注重強制比例法和對比法的運用。針對近因和首因效應,考核者要綜合考慮考核期內的整體表現情況,而不能僅僅根據考核者在評估過程中的近期工作表現來確定考核結果。針對對比效應和溢出效應,教育考核者在考核過程中要盡量避免自己的主觀情緒,實事求是的給予被考核者公正的考核結果。
綜上所述,事業單位實行績效考核、績效工資分配制度,是順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這不僅能使事業單位的市場競爭力極大的提高,同時也有利于調動事業單位員工的主觀能動性,促進事業單位和員工個人的共同發展,以此達到雙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