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繼東
學校就像一片沃土,每一個學生就像一粒種子,在校園肥沃的土地上被呵護著、關愛著,在好奇與探索中慢慢成長。
學校高度重視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在打造特色課程、挖掘科技資源、開展特色活動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打造特色課程 培育科學素養
為了更好地滿足未來人才的需求,加強科學素養的培養,我們建立了完善的學校課程體系框架,包括基礎課程、拓展性課程、發展性課程。童心課程作為學校的特色課程體系,更加突出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
1.設置滿足學生成長需求的科技課程
基礎通修課程,以國家科學課程為主體,以最完整的課程安排為學生成長夯實基礎。在此基礎上,保持普及課程的格局,以10%的課時量設計并實施了“趣味實驗”校本課程。
興趣選修課程,按照學生發展規律,為不同年段學生開設興趣選修校本課程,實現對國家課程的有益補充。以思維培養為主線,涵蓋3-6年級學生的“科學盒子”、木工房課程,著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知識技術應用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深度研修課程,突出多學科的綜合運用。我們在三年級開設了設計思維養成課程,培養學生的表現力、創造力與系統思維。這門課程系統融入了藝術、歷史、工程學、城市規劃、建筑學等學科。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充分結合,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創造價值的能力,是“大設計”與面向未來教育理念的結合。學校還引進香港先進的教育理念及教育團隊,開展了“小小紫禁城”課程,以“紫禁城文化”為載體,研究相關的自然、天文、地理、建筑、工藝制造等內容,讓學生有了更深層次的探究體驗。
2.實現分層體驗的科技活動
活動是學生最喜愛的教育形式。讓學生喜愛科技,必須要給予學生豐富的活動體驗。在學校整體的分層次科技教育體系下,學生科技活動按照普及—專項—綜合三個層次展開。
博識活動。以學校春秋季實踐活動為載體,每年開展全員參與的“走進自然”“走進博物館”兩大系列博識活動,讓學生獲得書本外的博識體驗。
研學活動。在普及的基礎上,部分年級參加中科院“科學盒子”專項小課題研究活動。從天文、地球與環境、生命科學、電子與信息技術、創意與發明五個領域,以小課題研究的形式,開展專項研究性學習活動。
綜合科考。組織學生走出去,投身到自然或社會的真實情境中開展綜合性科學考察實踐活動。以某地自然、歷史、人文、科研資源為背景,以學生的直接經驗或實驗為基礎,在教師指導下開展系列綜合科考活動,如“西山森林公園探秘”“京津冀天文探索”。加強學科有效整合和教師跨學科溝通,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3.充分挖掘資源,百名科學家走進校園
學校定期安排科學家來校講科學課。2017年的科技節,我們開展了“百名科學家進課堂”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的魅力,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科學種子萌芽 享受滿滿收獲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最大的收獲,莫過于學生的成長,一個個特色鮮明的科技社團,一年一度的科學“秀”活動,都融入了學生與教師的智慧與汗水,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看著那一粒粒好奇的種子,發芽,開花,結果,我們也享受著這份收獲。
2017年的暑假,學校學生參加了北京國際設計周的“承小小心愿,揚中華之美”二十四節氣的標識創意設計活動,獲得了最佳設計獎、最佳創意獎和組委會特別大獎。2017年9月23日,學校學生與國際設計大師共同走上了國際設計周,教師與學生一起登上了中華世紀壇的頒獎舞臺。
學生將計算機技術融入二十四節氣的設計,呈現出一幅幅美麗的作品。科學借鑒了科技的成果,而科技又把科學的壯美展露于世。這是“小種子們”的探索。
天馬行空的想象不會停止,科學的種子正在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