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周
衡量一場革命的意義與影響,最直接的,是看它影響個人和家庭的廣度與深度。
盡管3D打印的動態一直頗受關注,但它來得比我們預料的更快。
不久之前,上海圖書館引進了兩臺3D打印機。從此,那兩臺3D打印機像復印機、打印機一樣為讀者服務。
另一件事情是,仿佛一夜之間,網上可選購的各類3D打印機已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數量約百種,便宜的售價不到2000元。
3D打印機說來就來,大有直追平面打印機、快速進入家庭和小型創意機構之勢。
新工業革命的其他標志物,也正快步進入家庭。
陜西成陽居民夏保國自家小樓屋頂的家庭光伏發電站,進入了國家電網。它的50塊光伏板,發電總功率為12千瓦,每年可發電一萬度。除去自用的,其余的電都將賣給國家電網。
大約七年后,夏保國的家庭光伏電站就可收回投資并開始盈利。家庭光伏電站,不但代表綠色能源,還成了有利可圖的家庭投資項目。
中國的家庭光伏發電試點,實際上已在各省遍地開花。
新工業革命能為人類社會帶來什么?杰里米·里夫金引用了來自《科學美國人》上的數據,這些數據,刊載于《環球科學》2008年第2期。在《太陽世紀》那篇封面故事中,按照美國科學家雄心勃勃的太陽能發展設想,到2050年,美國90%的電力和35%的總能源消耗,可由光伏發電來滿足。到2100年,美國的全部電力和90%的總能源消耗,將由可再生能源提供。人類千年的能源困境,有望一舉被改變。
新工業革命帶來的改變當然遠不止這些。
從一場革命的意義與影響個人和家庭的廣度與深度可以看出,它是如何改變了社會的。
事實上,信息技術帶來的個人和家庭的改變,早就被認為是革命,而且,不是一次革命,是許多次革命。從1946年第一臺計算機ENIAC誕生算起,在現代信息技術7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人們命名了無數革命,如“微電子革命”“個人電腦革命”“互聯網革命”等。這些革命都對改變人類社會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不過,回頭去看,它們可能是一場場小革命,是新工業革命這場大革命中的小風景,是大革命洪流中的涓涓細流。因為,其他領域內的技術進展,同樣激動人心。
比如,生物新技術可能直接改變人類。
十多年前,周光召院士這樣談起生物技術的影響:“過去的幾千年,人類的智力基本沒有變化,我們很難說自己比孔子等前人聰明。但是,今后的幾十年或100年,這種情況可能會改變,生物技術將提升人類的智力。”
新工業革命將改變什么,今天仍然看不清全貌。也許,將改變一切。
(責任編校/楊麗華)
智能機器人記憶信息,與計算機的原理非常類似。它包括兩部分,一是內存儲器,俗稱內存,暫時存放數據,由中央處理器運算后將結果輸出。二是外存儲器,一般指硬盤,可以與內存儲器交換數據,也可以長久存放數據。
內存的容量一般不大,它需要經常退出程序,清除數據,從而釋放空間進行其他運算。外存儲器也是同樣道理,也是有限的。這都類似于“遺忘”,并且也都適用于智能機器人。
想要了解機器人是怎樣記憶和遺忘的嗎?掃描二維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