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勤
摘要:成語作為一種約定成俗的語言,以其形體的短小精悍、語言的言簡意賅,深受人們的喜愛,無論是在人們的口語交際中,還是在書面語言環境中,充分顯現出它無以倫比的旺盛的生命力,正因為成語從其靈活多變的特點馳聘于語言交際天地,因此,隨著社會、語言的不斷豐富和發展,其活用的現象就益加活躍了。
一、成語的還原
為了表達的需要,人們有時不按該成語的本義和比喻義使用,而是力求返樸歸真,追本溯源,直接用其字面之義,我們稱之為詞義的還原或是望文生義。
請看下面文句:
日本新劇先驅者小山內薰先生,親友幫他整理藏書時,發現好多書本里都央著鈔票,那是小山內薰先生為逃避夫人耳目而藏匿的私房錢,可能是藏后日久遺忘的。為此,他的親友只好一本書一本書一頁一頁翻閱,以免疏漏。等所有藏書都仔細檢查搜出許多鈔票之后,才將小山內薰先生的藏書賣給舊書店。古人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真的沒有騙我們。
這段引文中“開卷有益”語出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宋太宗同閱《御覽》三卷,因事有闕,暇日追補之,嘗日:‘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遍_卷:打開書本,指讀書;益:好處。這個成語原來指的是只要讀書,就有好處。上文中的“開卷有益”卻是偏離了原義,它說的是“打丌書本,便得到了好處——鈔票。”這顯然是屬于望文生義的一種詞義還原。
像這種用法,在魯迅先生的《安貧樂道法》中也有運用。例如:
還有一種是極其徹底的:說是大熱天氣,闊人還忙于應酬,汗流浹背,窮人卻換了一條破席,鋪在路上,脫衣服,浴涼風,其樂無窮,這叫做“席卷天下”。
“席卷天下”出自賈誼《過秦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卷:像卷席一樣。如同卷席子一樣把天下包括無余。形容勢力很大,能夠盡快占有并控制天下。魯迅先生在這罩指的窮人用破席鋪在路上睡覺,這同樣是偏離了原義的一種用法,先生從字面上將“席卷天下”特意作了牽強附會的解釋,這種“望文生義”的解釋方法,使語言富有調諧趣味。
在成語的還原中,另一種是借用其字面“義”。例如:
書除了可以當催眠藥之外,在睡眠上的另一貢獻是,許多客人來訪打地鋪睡覺時,書可以當枕頭。怪不得近年來,大部頭書好賣,因為只要一兩本書就夠高了,比一大堆小本書更能“高枕無憂”。
“高枕無憂”原為“高枕而臥”,語出《戰略策》:“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臥,國必無憂!”該成語的字面義即:摯高枕頭毫無顧慮地睡大覺。比喻無所顧慮,不必擔憂。這段文字不用其比喻義,而是將詞義還原,直接由字面生義,一讀頗有諷刺幽默的意味。
二、成語的隱身
在交際壞境中,為了表述某種情況,人們故意對所要使用的成語含而不露,都從該成語的字面義入手,偏離原義,變相地表達,起到幽默、詼諧、新穎、逗樂、益智的交際效果。
如例:①一位文盲家長去學校向班主任了解其子女的學習情況。
家長:請問,我的小孩學習成績怎樣?
班主任:他呀,十竅能通九竅,“好”得很哩!
家長:我這小鬼還不賴嘛!
老師:……
②在歷史考試中,小明剛剛摸出資料準備舞弊,監考老師非常機警地直奔而來,小明的心里立刻就有十五個吊桶打水,臉上像帳號了紅紙。
例①中“十竅能通九竅”是成語“一竅不通”的隱身,例②中“十五個吊桶打水”是“七上八下”的隱形。這種變相的成語活用現象在交際環境中非常少見。
三、成語的壓縮
漢語的成語在結構上多以“四字格”為主,而在“四字格”成語中,又以“二二”組合為主。在實際交際場合中,為了使語句簡明,節拍協調,我們可以用借代的修辭方法,即選取成語中的一部分來代替成語的整個語義,從而讓交際語言更為凝練、含蓄、鮮活,起到特殊的交際效果。
如例:①作家的天職是創作,都去專心搞創作,自然就會少一些“牛皮”、少一些“爆破”,更少一些緊張氣氛的蠅營狗茍,也就少一些無聊的摩擦“勾斗”了。②從那早起,不知為什么,我對這滿苞的望春花發生了好感,而且有些為他杞憂。③這一類的取譬設喻,本是古今中外的恒常事,如此說,未免近于吹求了。
例①②③中的“勾斗”、“杞憂”、“吹求”分別由成語“勾心斗角”、“杞人憂天”、“吹毛求疵”等壓縮而來。
四、成語的擴展
為了表達的需要,在遵循原成語內在語法結構規律的前提下,將原成語的語素間插進別的詞語,從而使原成語的結構放松、形體擴大。一般來說有這四種類型(為了說明的方便,現將ABCD)分別代表成語中的每個語素)。
五、成語的換位
我們在語言交際環境中,總是有意無意地對生活的具體情境進行語言化。但是我們所面臨的活生生的生活并不與固有的成語處于同一時空,也就是說,用某一成語只能描述類似于這一方面的場面,但不夠準確、具體和吻合。
六、成語的拆分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成語的活用范圍無孔不入,涵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人們往往把一些音節過多的詞語加以刪節,歸并或直接拆分,突破成語的固有格式和成分,形成由兩個語素構成的類似雙音節合成詞的語素組合體,傳達著原來整個成語的意義,這種格式的突破,不但使語句更為高度凝練,而且在交際場合中還能給聽者留下意蘊豐富的語言空白和語意想像空間,帶來全新的聽覺感受和回味之趣,這種活用現象已經上升為一種藝術,它不是為用成語而生拆成語,而是把原成語的要領進行了抽象,把語言的感情形式從具體的生活中提取出來,正像蘇珊朗格所說:“一切藝術都是創造出來的表現人類情感的知覺形式?!?/p>
七、成語的繁衍
隨著社會和現代文明的發展,人們對成語的服務對象也要求越來越細化,力求“專詞專用”,深入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我們知道每個成語都有特定的語義,它準確、凝練地描摹、形容某一事件或生活形象。每個成語都有使用場合。為了突破其固有的,擴大或改變使用的對象,使成語所描述的對象或情景更具體、更形象、更符合交際需要,人們就從類似于描述此種情景的成語中更換某個語素,生造一個與原成語結構相同,語義相近或相反的“偽成語”,通過這個繁衍出來的“偽成語”去描述他的交際中所碰到的新情景,收到更貼近生活、更貼近實際的交際效果。這種成語的活用現象在各類商業廣告中比較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