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妍
伴隨著新時代開啟的新征程,小學德育工作的理念也有了新的拓展和深化,教育教學內容從《品德與生活》轉變?yōu)椤兜赖屡c法制》,這為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了許多新的課題,有待我們通過具體的教學實踐去探索和解決。
習近平同志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并強調要提高全民法治意識和道德自覺。這一論述恰恰為小學階段從《品德與生活》到《道德與法治》的重大課程轉變做了理論指導。毫無疑問,基礎教育階段是人的身心發(fā)展最迅速的階段,是人的道德與法制觀念的形成期,所以基礎教育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建立正確的道德與法制觀念的關鍵期,從這個意義上說,基礎教育關乎全社會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關乎整個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確立。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養(yǎng)和法制意識是我們一線教師應當履行的重大責任。
一、法治意識融入心中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提出的小學階段目標是“著重普及憲法常識,養(yǎng)成守法意識和行為習慣,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邊的法,培育學生的國家觀念、規(guī)則意識、誠信觀念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目標極為明確,實現(xiàn)目標的程度以及為實現(xiàn)目標所實施的教學方法和途徑則有待深入研究和優(yōu)化。在這方面對比中外、借鑒古今就顯得非常必要。
新加坡社會環(huán)境優(yōu)美,這個國家非常注重從小就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他們制定的公民與道德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yǎng)社會的“好公民”。從效果看,他們很好地實現(xiàn)了這一目標,可見規(guī)則教育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如何關鍵在培養(yǎng),重點在尋找學生能夠接受的教學方法和途徑。
其實貫穿古今,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傳承中德的觀念一直被強化,德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儒家思想是我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思想,孔子學說對中國以及遠東文明發(fā)生過重大影響,并成為持續(xù)至今的意識形態(tài)。儒家提出“五常”,分別為“仁、義、禮、智、信”,這五常貫穿于中華倫理的發(fā)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的因素,也是規(guī)則教育的基本準則。至于如何把價值觀念內化到每個學生的心中,我國古代也總結了許多經(jīng)驗,諸如“舉一反三”、“循循善誘”、“教學相長”,以及“慎獨”等等,對于傳遞社會行為規(guī)范有著明顯的積極作用。
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對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認知階段,教育者必須結合好認知、情感和意志,全面施教,經(jīng)過長久和潤物細無聲的感化,才能使受教育者信服,從而內化為他們的行為。
教育者的教育教學方式是受教育者接受道德與法制,以及接受程度實現(xiàn)多少的關鍵。基于上述認識,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積極探索,也得到了一些收獲。
在對《上學路上》這一課進行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實時設計教學情境。如果需要過馬路的時候遇到紅燈,但這時路上沒有車經(jīng)過,媽媽一定要拉著我的手闖紅燈過馬路,我該怎么辦?我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判斷是非是每一個孩子從小應打下的基礎。接著我又組織學生做模擬游戲“我是交通小民警”,讓學生輪流扮演交通民警,進行上學路上的游戲模擬,宣傳交通安全知識。我知道,單靠一節(jié)課難以在孩子的心中將交通安全意識扎下根基,于是我與班主任老師聯(lián)系,開展“我是交通安全宣傳員”的推廣活動,不但在學生中間互相宣傳,還要向父母、爺爺奶奶等成年人做宣傳,并收到他們的反饋意見,賦予家校互動、家校合作新的意義,多角度強化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在實現(xiàn)這一教學目的之后,我還利用這一良好契機,在學生中深入開展“生活中除了遵守交通規(guī)則,我們還應該遵守哪些規(guī)則”的大討論,這一開放性問題更是引發(fā)了孩子們的熱烈反響。
二、關注成長,促進交往
良好的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質的核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質越來越成為人的內在需求。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戰(zhàn)略目標,要求基礎教育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培養(yǎng)良好的公民素質、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們所教授的課程必須從學生發(fā)展的現(xiàn)實和可能出發(fā),提高德育的實效性。為此,教學要因地制宜地營造有利于學生品德和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學習環(huán)境,選取學生生活中真實可信的生動事例,采用學生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認識和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使教學成為學生體驗生活、道德成長的有效過程。
在學習《拉拉手,交朋友》這一課時,我進行學科整合,與音樂老師共同編輯音樂劇。在玩交朋友游戲前,組織討論“什么樣的朋友我喜歡”、“我的優(yōu)點告訴你”等活動,讓同學增進彼此的認同感。課堂上營造唯美的故事情節(jié),“在美麗的大森林里住著幾個善良的小伙伴,他們想與你們交朋友,大家愿意結識新朋友嗎?請你隨著輕松的音樂步入森林里尋覓伙伴吧!”在悅耳的音樂氛圍里完成游戲,也使得教學效果達到甚至超過了預期的設想。
三、加強疏導,循循善誘
小學生行為規(guī)范的培養(yǎng)應當強化疏導,循循善誘,而且應當緩急適度。教育是個長期的過程,學生規(guī)則意識的形成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二者應契合緊密,同步提高。落實到小學德育教學上,就是必須做到法伴成長、德潤心田。
小學德育教學應立足于疏導,要像控制河水一樣,宜疏忌堵,不能斷流更不能泛濫,這對教育工作者有著很高的要求,在具體工作中,我們必須把循循善誘深入到教學細節(jié)中。譬如,我們提倡讓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但不等于說這些看法教師全都認同,教師有自己正確的立場,而且應該適時表明自己的立場,正確觀念及時弘揚,引導作用不能放棄。再如,謙讓是一種美德,而所謂謙讓,本質上是需要放棄一些個人利益的。如果完全拒絕任何謙讓,將走向徹底的利己主義。教師要有智慧、有針對性地把出現(xiàn)問題的孩子的思路拉回來,引導他們反思自我,進行真正的道德思考,同時讓學生們學會換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時教師的責任就是積極地引導學生自主向善,而強迫向善必將把學生推向虛偽。總之,尊重學生的選擇但不放任,引導學生思考但不絕對控制,度的把握是一門藝術。
小學德育是人生基礎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孩子是幼苗,需要悉心呵護,努力栽培。教師作為園丁要伴隨孩子一起成長,為他們的心靈輸入正能量,匡正他們認識和行為,讓他們在健康快樂的學習生活中法伴成長,德潤心田,為向更高的目標邁進立德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