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紅
在信息社會背景下,隨著網絡的普及,各種電子讀物以其方便快捷的優勢獲得人們的青睞,中學生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耗費到了電視、電腦和手機上,大部分中學生的閱讀具有隨意性和盲目性;另外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中學生普遍缺乏良好的閱讀氛圍,缺少良好的閱讀習慣。針對當前課外閱讀的現狀,本文對中學生課外閱讀指導提出以下幾點思考和建議:
一、激發中學生課外閱讀積極性
一是選擇適合中學生的課外讀物。有位哲人這樣說過:“能夠攝取必要養料的人要比吃的多的人更健康;同樣的,真正的學者往往不是讀了很多書的人,而是讀了有用的書的人。”正確選擇課外閱讀讀物,選擇適合中學生閱讀心理的讀物能培養起他們的閱讀自信,激發其課外閱讀的積極性。面對紛繁復雜的課外讀物,畢竟中學生的辨識能力和克制能力還不夠強大,教師要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多讀健康向上的讀物、讀經典、讀原著,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享受語言文字帶來的無窮魅力。
二是開發利用廣闊的課程資源,提高中學生課外閱讀能力。除充分利用圖書館、閱覽室、專業教室及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等校內課程資源外,也要開發利用校外課程資源,如校外的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工廠、科研院所等各種社會資源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另外還要合理運用信息化課程資源,包括網絡資源、多媒體資源等等數字化課程資源。多種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僅能激發中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還能使中學生視野得到拓展、學習能力得到提高、知識體系得到完善。
二、有效進行課外閱讀方法的指導
一是傳統閱讀和網絡閱讀相輔相成。傳統紙質閱讀能使學生通過靜雅的讀書氛圍享受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有利于提高學生利用文字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學生進行文化積淀和思想整理;網絡閱讀搜索便捷、信息全面,可以獲得更多的閱讀自由,使學生能增強閱讀的主體能動性。然而傳統閱讀和網絡閱讀又分別存在不足與缺陷,二者需要互相補充、相得益彰。
二是課內向課外遷移,由淺入深。根據語文課程需要適時開展“好書推薦活動”,每逢假期教師推薦一兩本好書,以便學生在假期中閱讀;學生也可及時推薦好書給同學們,并說出推薦理由。另外,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可以有意的由課內向課外遷移,以引起學生讀書的興趣。比如講都德的《最后一課》,聯系老舍《四世同堂》中祁瑞宣在北平被日軍占領后給學生上第一堂課的情景,而且告訴學生老舍的《駱駝祥子》是八年級的必讀書目。告訴他們老舍的小說語言通俗易懂,適合中學生閱讀,還可以為同學們簡單的分析其中幾個人物形象……這樣學生們會立刻燃起讀書的熱情。
三是多背誦,多抄寫。學生喜歡某作品,肯定是作品說出了他想說而又不能恰當表達出來的感受,引起了他心中的共鳴。應當引導學生把自己不能言的話抄下來并背誦。沒有背誦就沒有積累,沒有積累也就沒有語文素養的提高。所以不僅名篇要背,好的文章、精彩片斷都應該鼓勵學生背誦。每天抄寫一點自己喜歡的文章,每天背誦一百字的片斷。三年下來,學生就會積累很多的詞匯,下筆也言之有物了。
四是多寫讀后感,多交流。文學欣賞具有創造性和再創造性的特點,引導學生邊讀、邊思、邊寫讀書心得,養成眼到、口到、耳到、心到的良好誦讀習慣。讀者讀作品讀到的是文字,把文字轉換成形象就是創造活動。學生每讀完一部小說或一篇很好的文章,應鼓勵他們多寫讀后感。讀后感可長可短、內容不限,言論自由。還可定期組織讀書交流會,交流會上學生可以把名著帶入課堂,引經據典、各抒己見,交流獨到的感受。讓學生在唇槍舌劍的沖突中、思想的碰撞中、相互交流探討中完善和發展自己。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閱讀活動
一是校內課外閱讀活動。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板報、墻報等教室的空間,以專題的形式每周一次舉辦班級課外閱讀活動課,讓師生相互交流課外閱讀心得,在擴大視野的同時學會搜集和分析資料,增強主動閱讀的意識,增強閱讀自信,提高閱讀能力,也會隨之產生成就感的讀書體驗。讀書專題活動可以是解讀古典名著并進行故事的再創造,也可以是形式多樣的其它活動,比如一次圖書推介會、辯論會、朗誦會等等。校內課外閱讀活動可以借助圖書館,讓學生充分認識圖書資源的豐厚,并能學會利用圖書館里的藏書;也可以在學校范圍內組織古典詩詞朗誦、背誦比賽,知識問答競賽、辯論賽,詩歌、小說創作大賽,古典名作情景表演會等等,激起全校師生的課外閱讀活動熱情。
二是校外課外閱讀活動。校外課外活動即學校以外的社會范圍內的課外閱讀活動。例如,每年 4月 23 日的世界讀書日,會有很多單位或集體,包括兄弟學校舉辦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活動。學校也可以聯系教育系統相關單位、出版集團以及其他參與活動的組織和個人,舉辦大型的“全民讀書活動現場會”,如有可能可以邀請年輕的作家來簽字售書和現場現身說法,和學生交流讀書的樂趣,要知道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用活動現場的熱烈氛圍,以及豐富多彩的適讀讀物感染每一名學生。另外,還可以借助傳統文化節日來激發學生廣泛閱讀和學習的興趣,可以舉辦“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競賽”或者“傳統節日知多少”等社會公益活動,讓學生在節日的歡樂氣氛中享受知識和文化帶來的樂趣。
四、對閱讀質量進行評價
一是閱讀態度評價;二是閱讀習慣評價;三是閱讀能力評價;四是閱讀過程評價;五是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六是家長評價。總的來說,實施科學有效的課外閱讀評價策略是中學生課外閱讀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實施多角度、綜合性、開放性的評價機制,目的是要鼓勵和引導中學生更具有效性的課外閱讀,形成遷移學習的能力。要按照每一階段課程進行情況及個體學習的差異性分階段完成閱讀任務,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制度。通過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制度,記錄學生在每一階段的閱讀情況,可以及時了解學生閱讀情況,做到及時評價和有效指導。教師要每學年、每個階段都要做一次綜合評價,并計入學生成長檔案袋,促進學生成長。
總之,中學生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有效激發中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加強中學生課外閱讀指導是在信息迸發、知識爆炸的時代,讓中學生學會閱讀、學會思考、形成閱讀能力的重要保證,只有這樣才能擴大中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提高語言文字水平和文學素養,進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