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一些人往往容易忽略直覺思維、形象思維培養,造成學生思維能力的某些缺失。在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抓住這些特性進行訓練與培養,既可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又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思維
加強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那么如何培養呢?
1.有意激發小學生的求知欲望,訓練他們思維的積極性
要想提高教師的數學教學水平,激發學生思維,只有讓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們的思維才能得以激發。蘇霍姆林斯基說:"驚訝感情是尋求知識的強大源泉"。農村小學生的思維依賴性強,較多處于被動思維狀態。因此,教師要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趣題導入,誤題引入、懸念導入等多種方式創設啟迪思維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帶著極大的熱情和自信投入到當中,挖掘知識內部的新奇事物,引起驚訝。思維的惰性是影響發散思維的障礙,而思維的積極性是思維惰性的克星。所以,培養思維的積極性是培養發散思維的極其重要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要十分注意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對知識的渴求,使他們能帶著一種高漲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
例如,我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先給學生講一個小故事:"小兔子最愛吃兔媽媽做的餅。一天,兔媽媽做了四個同樣大小的餅,拿出一張平均分成3塊,給白兔1塊;灰兔見到說:"給的太少了,我要2塊。"于是兔媽媽就把第二張餅平均切成6給灰兔2塊;花兔見到了更貪心地說:"我要3塊。"于是兔媽媽又把第三個餅平均切成9塊,給花兔3塊。"給出題目后,我設問:"請同學們想一想,哪只兔子分到的餅最多?"設問后,我不急于給答案,而是給學生留下懸念:"學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后,同學們就會明白問題的答案。"這樣以講故事的形式設置懸念,懸而不答,充分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識的強烈欲望,在開啟學生的思維中起到了良好的誘導作用,并有助于學生牢固的掌握所學知識。
2.要加強學生的說話訓練,來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
農村小學生由于語言表達能力較低,不能用語言完整清晰地途述思維過程,特別是數學語言更是缺乏,這不僅有礙教師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了解,更加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多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大膽說出來,長期地對學生進行說的訓練,強調學生對每個算理的正確表述,規范學生的語言,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表述模式。
例如,六年級有女生25人,是男生人數的2/5,全班有多少人?這是一道分數應用題,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說說已知條件是什么,要求什么,必須先求什么,通過這樣的句式訓練,讓學生逐步掌握說清思路的技巧,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及表達能力。
3.變換思考角度,訓練學生思維的求異性
學生思維的展開,是要能改變已習慣了的思維定向,能夠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以求得問題的解決,這也就是思維的求異性。農村小學生在進行抽象的思維活動過程中由于年齡的特征,往往表現出難以擺脫已有的思維方向,也就是說學生個體的思維定勢往往影響了對新問題的解決,以至于產生錯覺。所以要培養與發展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必須十分注意培養思維求異性,使學生在訓練中逐漸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維方法與能力。
4.直覺思維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中,根據數學直覺思維產生的條件和數學直覺思維的特性,可以創設開放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大膽猜測。現在課本上有很多估算、猜測,它讓學生有方向地猜想和判斷,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形式和表現。在學習了分數乘法后,學習分數除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猜想:分數乘法是怎樣的?它會與分數除法有什么聯系?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情趣,引導學生積極探索、主動學習,而且學生的數學直覺能力也在猜測中獲得有效發展。教師讓學生主動感悟。學生只有用心去感悟,才能自己發現知識的內在規律,做到融會貫通。如在教學"商不變的規律"時,先提供一組算式讓學生通過計算,發現它們的商都是2,于是覺得非常奇怪,產生探索的欲望,并試圖找出其中的規律,這時再讓學生根據給出的式子,自己編出商是3的算式。學生通過積極主動的探索,從人人動手編題中體驗到了除法中各數間的變化,感悟出商不變的規律。教師應當提供機會、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使學生在自己探索的過程中真正"悟"透數學知識。
5.設計多樣的練習,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缺乏變通能力是小學生中普遍缺乏的能力之一。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設計多樣的練習,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學會靈活變通,進而培養學生的多種思維能力。
例如,我經常設計需要通過逆向思考問題才能解決的習題:A、B、C三堆火柴按如下方式挪動,先由A堆中取出火柴,按B、C兩堆中的火柴數目放入B、C兩堆;接著由B堆中取出火柴,按A、C兩堆中的火柴數目放入A、C兩堆;最后由C堆中取出火柴按A、B兩堆中的火柴數目放入A、B兩堆,經過這樣挪動之后,三堆火柴都是8根,問各火柴堆中原有火柴多少根?分析:按照挪動順序我們很難解出,因為我們不知道初始情形(這正是要求的結果),但是由于知道最后的都是8根,可以把問題倒過來推出初始情形 。根據最后的結果都是8根,并且由A、B兩堆挪動,可知挪動前A、B兩堆火柴數只能是現在數的一半,即4根,所以C有16根,由此可知,在第二次挪動前,A有2根,B有14根,C有8根,而最初A、B、C分別為13、7、4根。通過這道題的訓練,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多進行思維能力的訓練,不僅要讓學生多掌握解題方法,還要培養學生靈活多變的解題思維,從而既提高教學質量,又達到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還有很多,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找到適合自己學生思維發展的方法。我們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思考豐富自己,才能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