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摘要: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創新也就代表著創造力,它是我們現在社會進步的關鍵,也是我們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所具有的獨特的本領。語文作為所有科目中的一門基礎性、工具性的學科,在學生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就從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方面入手,通過在初中語文課堂上的教學來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創造性的心理品質,激發初中生的語文創造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激發;初中生;語文創造力
一、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從古至今,各個教育家一直都十分重視對學生在思考能力、思維意識上的培養,而在創造能力的培養中,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是核心內容,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重要因素也是關鍵因素。
1.激活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中并不是沒有思維意識,不具備思考的能力,而是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被充分的激發出來,教師沒有做好積極的引導工作。在我們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在一些班級中,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可能并不是很好,在課堂上的表現也不是太活躍,但是在回答問題或者思考的過程中偶爾會有一些閃光點出現,也會有一些很好的想法,在這種情況下,作為語文教師,要緊緊的抓住這一難得的亮點,引導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幫助學生打開思維之門,增強思考的自信,激活思維潛能。例如,在學習《狼》這篇文章時,大多數的學生在討論時,都是在說狼的狡猾和奸詐,看到的都是一些不好的方面,但是,其中有一位平時不怎么表現的學生卻說道“這兩只狼有合作精神”,這時教師應該對這位學生加以鼓勵,讓其將觀點表達完整,也是幫助起樹立自信心的一種方式。在這個案例中,雖然這位學生平時表現較為普通,但是卻能夠看到事情的另一面,是經過思考后的回答,并且教師的做法在鼓勵了這名學生的同時,也鼓勵了其他學生在看待問題時的發散性思維拓展,幫助學生打開了智慧的大門。
2.加強思維能力訓練
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可以從以下三點來分析:
第一,對于學生思維敏捷性的訓練。學生處于初中階段中,在思維意識上具有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一些具體的表現中還是需要教師加以訓練。對于敏捷性來說,學生有些是生來就有的,但是有些學生可能在表現、反應中比較遲鈍,這些也是可以經過長期的訓練來達到的。例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時,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一些問題,像“概述全文大意”、“進行故事續寫”等,讓學生競爭搶答來鍛煉學生的快速反應力,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敏捷性思維能力,又能夠使得學生更加全面的掌握課文內容。
第二,對于學生思維獨特性的訓練。在這一方面的能力訓練中,教師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事物、問題獨到的見解,在遇到問題時,不盲目跟從別人的選擇,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方式。在平時的語文學習中,例如閱讀教學,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在學習上自己去探索、去質疑,也要為學生提供有利于他們發展的空間,從各方面來鍛煉學生的思維獨特性。
第三,對于學生思維深刻性的訓練。深刻性從思維層面上來看是要求學生在看待問題時不能局限于表現現象,要看到更深層次,看到事情發展的本質特征,如此才能更加有效的解決問題。在語文教學中,學習一篇文章時,對于其主旨內容、文章結構等問題,帶領學生進行更深刻的理解學習,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二、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師的角色定位是居于主導,學生只是附屬于教師的教學客體,在學生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上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們從教學的角度來看,教師要改變教學的觀念,擺正師生的地位,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此才能更好的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
首先,挖掘創新潛能。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抓住一些有利的時機和教材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學習上充分的發揮自我的能力與作用。同時,教師還要利用教學的時間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的學習有變動的接受變為主動的探索。
其次,喚醒創新意識。創新意識的喚醒是需要條件和環境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尋找機會為學生創設富有誘惑力的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環境的烘托,推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培育創新能力的萌芽
學生創新能力是在運到一個個問題時,通過思考、解決產生的,而這些問題的設置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也是有影響的,所以,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有目的性的來進行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在思考問題時產生思維上的碰撞,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才有可能得以超長發揮。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于同一問題要鼓勵學生從不同的方面來進行思考和質疑,啟發學生的思考意識,讓學生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見解。另外,教師在課堂上也要注意教學方法的運用,采用一些切合學生實際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思維活躍度,擴展學生的知識廣度,這是創造能力萌芽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引導著學生進行討論、辯論,以此來實現初中生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形成。
參考文獻:
[1]李斌.淺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創新思維的培養[J].教師,2015(33):43.
[2]田敏.新課程理念下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4(S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