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毅
摘要:為了幼兒的身心和諧健康地成長,必須糾正家庭和部分幼兒園的錯誤教育觀念,充分了解和尊重幼兒的心理和生理特點,采用一系列符合幼兒教育規律的教學方式對幼兒進行教育。
關鍵詞:幼兒教育;教育方法;心理健康
良好的幼兒教育可能決定一個孩子未來的發展趨勢。根據當前幼兒教育改革的實際,對幼兒教育的要求也發生了新的變化,我們必須順應潮流,迎接挑戰,下工夫抓好幼兒的素質教育,使幼兒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除了課堂教育以外,幼兒各發展階段的具體個體情況也應當及時給予關注加以引導。家長應注意發現孩子的創造力萌芽,保護孩子最原始的創造意識和創新精神,使他們的創造性得以持續和發展。
1.關注幼兒心理健康
幼兒教育要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更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那么如何著眼于孩子一生的幸福,正確引導,細心呵護,讓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呢?
1.1 樹立正確的科學教養觀念
孩子的心理發展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許多問題的積累都是在不經意之間進行的。因此,我們應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以民主、寬容的態度走近孩子,認識孩子,用親切的微笑驅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膽怯,用慈愛的撫摸鼓勵孩子進步。
1.2 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和環境
創造適合幼兒心理安全需要的環境,對其心理的健康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一個情感溫暖、心理安全的幼兒園環境對幼兒心理健康發展十分重要,會讓孩子逐漸融入一個心理安全、情緒穩定的環境之中,確立起新的依戀對象,開始新的社會交往。
1.3 組織開展多種健康教育活動
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影響、多種行為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我們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幼兒生活中。通過語言、藝術、健康、社會等活動的組織,各種游戲的開展及生活常規管理,有意識地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滲透其中。孩子在游戲中體驗合作的愉悅,增強合作意識,提高合作能力,促進自我意識的良好發展,以此幫助幼兒克服任性、霸道、孤僻等不良心理傾向。在生活中,我們要善于發現和利用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及偶發事件中隱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進行健康教育活動。
2.注意集體教學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幼兒生活技能不如教會他們學習方法,而教育幼兒如何掌握學習方法的難點在于找出適合他們學習的方法,并且將這些方法運用到日常教育實踐活動中。比如音樂教學,要讓幼兒學會一首歌曲不是一件易事,如果教師選擇讓幼兒純粹地跟唱的話,幼兒是能學會,但是經常會遺忘歌詞,唱歌時毫無感情,平淡無味。這時候如果換一種學習方法也許效果會更好。
3.給孩子說話的權利
孩子的嘴是閑不住的。當今基礎教育要求教師引導孩子尋找獲取知識的方法,而不是獲取知識。首先要啟發學生會問,然后才是啟發他們找答案。正如外國一個哲學家所言:"發現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有價值。"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發明千千萬萬,起點在一問。"新《綱要》第三部分第九條指出:"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但現實中,部分教師卻常常扮演著幼兒學習活動的反對者、禁止者。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干,在重重禁令下,孩子漸漸養成不敢開口的習慣,這對其語言和思維的發展極其不利,有經驗的老師就不是這樣的。
4.利用信息技術教育活動,有利于幼兒自信心的培養,促進幼兒主體性發展
幼兒成功教育就是要不斷為幼兒個體的發展提供獲得成功的機會,就是要不斷激發孩子的進取心和自信心。例如:在進行"電腦拼圖"游戲時,幼兒可自由選擇,不會因為活動內容很難而產生恐懼感和厭惡感,反而在取得一點點成功后能產生再試一試的強烈愿望。從而在循序漸進中培養兒童的自信心。又如在玩大大、中中、小小的游戲時,如果幼兒給小主人選擇了比較大的鞋子,小主人的臉上會出現很不高興的表情,繼而會發出鼓勵性的語言"再試試看"來激發幼兒再次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而每當幼兒為小主人選擇了適中的鞋子時,小主人會高興得哈哈大笑,讓幼兒從中感受得到了成功的喜悅,領略到了一種成就感從而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也就是說,當孩子在游戲中發現自己出現錯誤時,首先感到的不是沮喪,而是很好玩,才會讓他們產生繼續玩下去的愿望。這樣做,不僅呵護了幼兒的自尊心,而且大大提高了幼兒主動探索的興趣和愿望。避免了傳統教學中由于成人因素的影響對幼兒造成人格上的傷害。在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參與,獨立的操作練習有助于培養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能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和諧、全面的發展。
5.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是成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環節之一
習慣伴隨著人的一生,影響人的生活方式和個人成長的道路。所謂習慣,是指不斷重復或練習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為方式。習慣的最大特點是自動化。人們一旦形成良好的習慣,其學習、生活和工作的效率便會提高。研究表明,3~12歲是年輕一代形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期。然而,我們家長卻總是以孩子小為借口,縱容孩子的一切,致使孩子在飲食方面養成偏食、挑食的壞習慣,有的甚至追在孩子后面跑著喂飯,生怕孩子餓著,或是一味滿足孩子的胃口,一日三餐都是孩子喜歡吃的飯菜,這樣只能造成營養失衡;合理、科學的搭配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前提保障。除此之外,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在習慣形成的關鍵期陪伴在孩子左右,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說起孩子的學習成績,不能不關注他們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學習能力的提高,而學習能力是由感覺動作、聽知覺和視知覺三大功能決定的。好習慣的養成則需要以下幾個條件:①從小培養;②從小事抓起;③不能有例外;④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和制定規范并合理運用強化機制;⑤注意實踐和行為指導。借用英國的一句諺語: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說的就是,要形成好習慣,貴在行動!總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使孩子受益終生。
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們既是孩子的教育者、啟蒙者,又是孩子的嚴父慈母,更是他們熟悉世界的領路人、生活中可以敞開心扉與之交流的伙伴。如何扮演好這一系列角色,是幼教工作者職業道路上的重中之重。只有做好了這些,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幼兒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