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王純
我國目前衛生資源相對短缺且分配極度不平衡,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需求之間的矛盾與日俱增,醫患關系也越來越緊張。在衛生資源總量相對不足的情況下,本應該充分調動發揮現有醫務人員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利用有限的醫療衛生資源提供更多的醫療服務,來盡量滿足人民群眾基本的衛生需求,但事實上卻陷入了醫患雙方彼此不信任的惡性循環:病人內心抱怨、沖擊醫療場所甚至毆打、侮辱、傷害醫務人員;醫務人員也心有抱怨、時時處處提防病人,這無疑使原本供需失衡的醫療現狀更加雪上加霜。醫生普遍感到執業中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嚴得不到保障,醫生甚至成為一個“高危職業”。
醫患關系是醫療活動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這一關系的協調與否直接影響著整個醫療衛生領域實踐活動的展開與良性運轉。由于目前調整醫療行為、規范患者及家屬行為和協調醫患關系的法律制度的設計及運行均不盡如人意,一旦出現醫療糾紛,醫患之間的利益沖突和矛盾就會變得更加突出和尖銳,這對醫患雙方關系以及對醫療事業發展、社會文明秩序甚至國家形象的負面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給他做全面的檢查,說我是過度檢查、牟取暴利;給他省錢盡量少做檢查,他又說我不負責任。過去患者對醫生是深信不疑,如今是半信半疑,即便患者有很大救治希望,醫生也會小心翼翼,生怕出現1%的失敗率。醫患雙方走到了‘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境地。”記者聽到不少一線的醫務工作者發出這樣無奈的聲音。
“我作為醫生給患者治病,若治得好,患者會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但若病情恢復得慢,有的患者就認為我是庸醫,有的患者還會認為我是刻意留他在醫院里好多賺點錢。生老病死本是自然過程,況且有些病的確是目前醫學上解決不了的難題,醫生并非無所不能、包治百病呀?!?/p>
每年的全國兩會,醫療衛生話題無疑都是會議的重點內容之一。全國政協委員溫建民多年來一直在呼吁打擊涉醫違法、維護醫生合法權益,他認為,只要有疾病,醫患糾紛就會永遠存在,但患者維權不等于“醫鬧”,只有通過完善法律規定,才能讓“醫鬧”在我國逐漸絕跡。
2016年,國家衛計委、公安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部門聯合出臺了《嚴密防控涉醫違法犯罪維護正常醫療秩序的意見》,要求二級以上醫院開展安檢工作,并將加強安檢安保措施作為重點舉措積極推動。2017年2月,最高法公布的數據也顯示,2016年全國醫療糾紛比上年減少6.7%,法院受理的醫療損害賠償案件下降7.5%,涉醫違法犯罪案件下降14.1%。2018年1月9日,《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公布,數據顯示,被調查醫師對執業的積極態度高于消極態度,這得益于近年來國家及地方對防控醫療糾紛的共同努力。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依法打擊涉醫違法犯罪仍然是熱點議題。
人民健康離不開醫生等醫護人員的保駕護航,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必須著力發揮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全力保障醫護人員的合法權益,營造醫生執業的良好環境和生存環境。但當下,醫生們感到執業時人身安全和人格尊嚴得不到保障,醫患關系緊張,醫療糾紛增多,醫生執業環境惡化的現象較為突出。如果醫生執業環境得不到及時改善,將嚴重制約健康中國戰略的推進,醫護人員如果將自己的執業風險被迫置于患者的救助之上,其結果是所有患者乃至十三億國人的人身健康均服從于醫護人員規避風險之需,其結局必然是更多人的生命健康失去保障。
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高子程在議案中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是依法及時懲處侵犯醫護人員的違法犯罪行為,平等維護醫護人員與患者及家屬的合法權益,放棄醫者強勢、患者弱勢的心態,根據具體情況,加大醫護人員工作和生活環境的安保力度。二是努力營造理性健康、崇德敬醫的社會氛圍。同時,政府應加大對醫院的投入和補償,完善管理制度,采取激勵機制,保障醫護人員的職業尊崇感,滿足醫務人員的高層次需要,使醫院內的個體角色定位明確,角色期望恰當,角色行為準確,進而避免醫務人員因角色沖突造成焦慮不安。三是關心愛護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增加其工作積極性。醫院管理者或者行政管理部門要重視臨床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定期對醫務人員進行評估,及早發現問題并進行干預。四是廣大醫務工作人員應強化醫德醫風建設和行業自律,向患者及家屬普及醫學知識,耐心傾聽患者及家屬的意見及建議,改進工作方法,逐步消除誤解,創造和諧的醫患環境。五是加強對媒體報道內容的監督和管理,正面客觀引導社會輿論,弘揚善意善舉,防止因片面報道使醫患關系進一步緊張,營造全社會尊醫重衛的良好風氣。

醫患之間本來就是唇亡齒寒的相依相存關系,疾病才是兩者的共同敵人。目前越來越多的醫療糾紛將醫生與患者推到互斥的對立面,醫患互不信任,導致醫患矛盾進一步激化。惡劣的醫患關系不僅讓醫生受傷害,也損害了患者利益。全國政協委員溫建民稱,國家各部門對侵害醫務工作者權益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比較關注,但是在保護醫護人員法律法規方面仍存在許多立法空白需要彌補,如:對醫生的權利與義務、病人的權利與義務沒有明確界定;醫生和醫療場所的職業特性未有相應的保護;對醫療暴力并未規定特殊責任和特別懲罰措施,違法成本過低。從中國醫療體制改革和社會長期和諧發展來看,必須正視和解決醫務人員權益的法律保護問題,這不僅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需要,也是保障中國醫藥衛生事業健康發展的需要,更是建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
近年來,涉醫違法犯罪行為在我國持續高發,侵害醫護人員權益、擾亂醫療秩序的涉醫犯罪侵害的法益具有直接的公共性,醫衛行業又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而且面對有暴力傾向的病患時強制性的“風險暴露”等,也使得這一特殊群體需要進行法律補償。順應我國刑事立法的功能轉型與立法走向,加之其他法律手段處理此類行為的疲軟,建議考慮增設專門的涉醫犯罪類型,調整現有的入罪標準,以樹立行動指南,培育國民的規范意識,緩解高發的涉醫違法犯罪。
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明確增加了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規定情節嚴重致使醫療無法進行的,將受到刑法處罰(即醫鬧入刑),但這只是明確了醫療秩序是社會秩序的一部分,并未專門針對涉醫犯罪進行立法調整。為使“醫鬧入刑”更好實施,建議在刑法分則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的第五節“危害公共衛生罪”中增設“擾亂醫療秩序罪”。
相關人士認為,將“擾亂醫療秩序罪”單獨立法,而給予醫務人員與國家工作人員同等或更高的刑法特別保護,需要證明醫務人員的刑法保護價值或社會價值相當或超過普通國家工作人員或特定的國家工作人員如人大代表、公安警察等。在保護醫務人員人身安全的同時,還應考慮法律的平衡性,比如,法律對國家工作人員實施了特別的刑法保護,但有人也對國家工作人員規定了特別的懲戒措施,如瀆職罪、貪污賄賂罪等,這些罪名在其他群體中是不存在的。假定刑法對醫務人員規定了特別的保護措施,那么同時也應對醫務人員的犯罪規定特別的懲戒措施,以達到法律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