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瑜 編輯/長歌

第一批90后開始脫發的消息最近在網絡上流傳甚廣。飛速發展的現代科技在給我們生活帶來便利和樂趣的同時,也讓我們形成了一種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無節制地上網、看手機,給我們的身體帶來危害;加之城市中工作緊張,常需要作為主力軍的年輕人熬夜趕工;而當人們處于壓力、疲勞狀態下,極易選擇高熱量、重口味的食物。于是,睡眠不足、壓力、飲食不節制這一惡性循環在時下已成為常見的現象。因此,各種疾病發病的年輕化趨勢就不難解釋了。年輕人提前消耗了生命的精華,頭發的青春也就隨之而去了。
脫發,中醫病名“發蛀脫發”“蛀發癬”,《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云:“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丈夫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斑白……八八,則齒發去。”指出女子至三十五歲、男子至四十歲頭發開始掉落,此屬生命正常的變化。
在皮膚科就診的患者中,確實有不少是因為提前脫發來就診的,這些患者通常年齡20歲至35歲,平時學習或工作中與外界接觸機會多,因此對自身外表要求也較高,若擁有一頭烏黑亮麗的頭發將提升許多自信。但這些人中,有一部分患者是的確需要治療的,正所謂“25歲的年紀、40歲的發際線”,也有僅僅是把正常的頭發掉落當成脫發的,實際無需治療。那么,到底什么樣的掉發情況才算符合醫生眼中脫發的標準呢?
這就要從毛發的正常生理說起了,正常情況下,約85%的毛發處于生長期,而另外15%處于退行期和休止期。對于退行期和休止期這部分頭發來說,是極有可能脫落的,就成了生理性脫發,一般每日生理性掉落的頭發數量少于80根。而能被診斷為脫發的,指的是每日頭發掉落數量大于80根,并使頭皮明顯呈現稀疏狀。男性多表現為發際線上移,女性多表現為頭頂頭發稀疏。
那為什么會脫發呢?西醫認為,在男性脫發患者中,有95%都由雄激素過多引起,而女性脫發患者中也有90%是因雄激素過多導致。另外,其他內分泌因素,如垂體和甲狀腺功能的異常,營養不良,蛋白質、維生素、脂肪的缺乏都是引起病理性脫發的原因。多數人認為中醫都會將脫發的原因歸咎于“腎虛”,實則不僅如此,《素問·五藏生成篇》云:“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是故……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指出嗜食肥甘厚味,致使脾虛生濕,濕熱上蒸,毛發不固,此屬脾胃濕熱引起脫發。此外,還有因氣血不足、脾腎虧虛、氣滯血瘀而引起脫發的情況。因脾胃濕熱引起脫發者,多表現為頭皮油膩,還伴有舌苔厚、大便較臭。氣血不足引起脫發者,多表現為頭發細、發色淡,還伴有面色蒼白或萎黃,易疲勞乏力。脾腎虧虛者,多表現為發色淡、分布稀疏,并伴有性功能下降、小便清長等。氣滯血瘀者,常可因大病過后,氣血無法于頭皮局部流通,不通則痛,表現為局部頭皮麻木或疼痛,同時伴隨舌邊有瘀斑、舌下絡脈迂曲的癥狀。



我們知道了脫發的表現和病因,現在我們談談如何應對脫發。在處理上,若確診脫發為雄激素過多引起,則醫生會給予相應抗雄激素的治療藥物口服及刺激毛發生長的藥水外用。若此時尋求的是中醫治療,則中醫醫生會根據望、聞、問、切,辨證論治、遣方用藥,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療不同情況下的脫發。
此外,除了醫生的藥物治療,患者本身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情緒放松,飲食清淡、營養豐富均衡,保證充足的睡眠。若辨證為氣血不足者,可適當多食一些牛羊肉、山藥、紅棗等。脾虛濕熱者則應少吃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多食蔬果,并可適當飲用荷葉茶、烏龍茶等具有清熱利濕作用的茶飲。脾腎虧虛者,則可在日常多食黑豆、桑葚、芡實等補益脾腎的食物。
總而言之,脫發不僅需要醫生的治療,更需患者在日常中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方可留住青春,留住一頭烏黑亮麗的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