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三蓮(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主任護師) 編輯/一帆
發生骨折后,很多患者采取內固定手術治療,但取出鋼板還需二次手術;如果選擇保守治療的話,效果又不能完全達到預期目標。骨外固定支架固定術創傷小,治療周期短,對皮膚完整性要求低,且經濟安全,適用于一般創傷骨折,更適用于不宜做內固定且伴軟組織損傷的四肢骨折,以及各種骨髓炎、骨不連、復雜骨折的治療。由于固定在體外且外固定有一定重量負荷,可能導致患者生活不便,釘道感染也是常見的并發癥,而很多患者做完外固定支架術后往往居家康復,因此家庭護理尤為重要。
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療需要鋼針插入骨骼,所以有外露針孔。針孔周圍皮膚與軟組織容易和鋼釘摩擦而導致針孔處有液體滲出。滲出液由組織液與血液組成,是細菌的良好培養基,特別容易導致感染,因而術后做好針眼護理,預防感染尤為重要。針孔護理一般采用 75%酒精或安爾碘消毒液消毒外固定支架針孔周圍皮膚,然后用無菌敷貼封閉針孔。術后第1~3天內每日更換針孔處敷貼一次,如局部有滲血或滲液應及時更換敷貼,以后每周更換敷貼1次,直至拆除外固定支架。如果沒有無菌敷貼,可用無菌紗布代替,將無菌紗布纏繞于支架鋼針上保護針孔,每日用75%酒精點滴針孔2次,更換針孔處紗布1次,并觀察針孔處是否有紅腫、滲出等情況。如針孔處有紅、腫、痛及滲出較多時應及時到醫院復診。切忌去除針孔周圍形成的痂皮,因為這些痂皮對預防針孔感染起屏障和保護作用。

外固定支架由于是體外固定,對生活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稍不留意就會導致碰撞,傳導力會增加再次發生骨折的風險,因此要特別注意預防跌倒與碰撞。同時外固定支架術后患者不可取隨意體位,這也影響了患者的舒適性。上肢骨折外固定支架術后患者居家可用軟墊抬高患肢,使其高于心臟水平,促進靜脈回流,下床時建議使用上肢頸腕帶固定。下肢骨折外固定支架術后患者可在腘窩墊軟枕,使膝關節微屈并抬高下肢15~30度(居家可用軟枕抬高肢體)。為了避免被服牽拉,可用防護架置于患肢上方,避免與床單牽拉,裸露的鋼針可外套軟橡膠墊保護。外固定支架患者也可自行設計改良功能衣褲,如打開衣袖或褲管的縫隙連接處,改用活動紐扣或布帶鏈接,原則是既能保護隱私又能保暖。經醫師許可,患者可進行淋浴,淋浴前用無菌透明敷料保護針孔,淋浴后將外固定支架用清潔紗布徹底擦干,切忌將患肢浸泡在水中。居家康復期間,仔細檢查外固定支架的鋼針有無松動或其他異常。發現鋼針有松動或位置有移動要及時到醫院復查。如果發生患肢劇烈腫脹、感覺麻木、皮膚蒼白或青紫等情況應立即到醫院就診。
很多患者猶豫,外固定支架術后是否需要功能鍛煉?毫無置疑,功能鍛煉是必須進行且至關重要的,有計劃的循序漸進的功能鍛煉能有效地預防肢體腫脹、肌肉萎縮、關節僵硬、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上肢術后患者可盡早下床活動,但起床速度要慢,幅度不宜過大,避免發生體位性低血壓。下肢術后患者以臥床為主,但可進行床上或床邊功能鍛煉。肌肉鍛煉:手術當日即可做肌肉的舒縮運動,上肢以三角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及前臂肌群鍛煉為主,下肢以股四頭肌、小腿腓腸肌等為主,白天每2小時1次,每次15~30分鐘。關節功能鍛煉:上肢以肩、肘、腕關節為重點。肩關節以外展內收、前屈后伸、上舉和旋轉活動為主;肘關節鍛煉以屈伸活動為主;手腕部則以腕關節屈伸和旋轉,掌指關節與指間關節單練為主,可以進行握拳、拿捏小皮球等鍛煉。下肢關節活動可進行踝泵訓練、踝關節背屈和跖屈活動,膝關節伸屈鍛煉,髖關節內收外展、前屈后伸鍛煉為重點。下肢直腿抬高鍛煉根據患者肌肉及病情而定,開始盡量由家屬輔助,患者也可坐于床邊,伸屈活動膝關節,但避免時間過長而導致下肢靜脈回流障礙,引起肢體遠端腫脹。功能鍛煉的實施不能盲目進行,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正確地、循序漸進地及個性化地進行鍛煉。功能鍛煉時以患者不疲勞為度,速度不宜過快,確保鍛煉到位,如果活動范圍達不到預期目標,不可暴力鍛煉,可在家人幫助下,逐漸增加活動度。下肢外固定支架術后應根據醫囑進行不負重、扶拐下地站立或負重行走,可從部分負重逐步過渡到全部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