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玲 編輯/月兒

現在的家長們都很重視對孩子的理財教育,我們也開始聽到了一個新的詞:財商。
重視理財教育,是因為我們都深切地感受到了金錢的重要性,我們希望孩子能過上衣食無憂的、富足的一生。
我非常支持教孩子理財。我的小孩很小就知道去商店買東西。姥姥常常批評我:“看你把孩子教的,不去花點錢就難受。”我嘿嘿笑著說:“知道花錢,以后才好教理財呀。”實際也的確如此。在她熟悉了花錢這件事以后,我就常常跟她做交易:我們只有省下買某個東西的錢,才能去做另一件什么事。雖然兩件事的花費其實根本不等價,但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方便的約束她的方法。她每次都能很好地接受,自己還常常提出類似的建議,比如省下坐公共汽車的錢去打車!
在我看來,教孩子理財,其意義并不僅僅關乎錢。跟學會掙錢和管理錢相比,理財教育的更大意義是培養孩子自律、延遲滿足,以及獨立去規劃、選擇、判斷等能力。教理財跟教孩子穿衣疊被一樣,目的是讓孩子學會管理好自己的事情,長大能過上獨立的、有條理的生活。
而在理財教育中,最關鍵的環節不是開賬戶、計劃零花錢,而是幫助孩子去認識錢的本質,教給孩子對待錢的正確態度,也就是健康的金錢觀。
我們家長自己是否具有健康的金錢觀?我想很多家長不能給出比較自信的回答。
讓我們看看自己有多大程度上是為了錢而工作。
大人在單位加班,回來晚了。孩子鬧,大人煩。這時家長會怎樣做呢?有的家長情不自禁地要教育孩子:“鬧什么?我加班還不就是為了給你多掙點錢?我這么累為了誰?……”然后氣呼呼地去做家務。孩子可能沒話了,但是顯然不會痛快。
我們仔細分析,在這樣的情節里,家長給孩子傳達了這樣幾個信息:工作是痛苦的;工作就是為了錢;孩子要為大人的痛苦負責。
如果家長能調整自己的心態,跟孩子講自己雖然很辛苦,但是在工作上接受了挑戰、完成了任務,很有成就感,就是說跟孩子分享工作中的樂趣,然后再請孩子給自己倒點水喝。喝了水,家長表示感謝,夸孩子真懂事。如此一來,不僅大家都很開心,教育的目的也達到了。
很多家長會說:“天哪,真的筋疲力盡、被工作榨干了的時候,誰能做得到啊!”
我們覺得難以做到,就是因為平時我們并非真的熱愛自己的工作,我們更多的是為了掙錢謀生而去工作。
設想一下,假如我們省略掉錢的環節。假如你上班掙到的都是小紅花。每月你定期領取固定數額小紅花,搞定客戶、談成項目還有更多的小紅花提成。然后你可以去福利機構領取剛好夠用的生活物資。那么,你還有多大的動力去努力工作?
這個回答很重要。這不僅關系到你個人,更關系到你的孩子對待學習和未來對待工作將抱有怎樣的態度。
一方面,如果我們大人為錢而努力工作,那么我們就是在期望孩子為了錢而努力學習。我們實際上不也常常這樣教育孩子嗎:好好學習,才能考上好學校,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拿高薪……
很多家長甚至并不覺得這有什么問題。這當然很有問題,因為這是扭曲的價值觀。況且,學習動機不對,學習效果也注定不會好。
另一方面,我們是孩子的榜樣,我們的工作態度和對錢的態度,都會被孩子學去。
孩子時刻都在偷聽大人的談話。大人間談論的是對工作報酬的計較、還是對工作本身的熱情,孩子一聽便知。如果你剛剛還在抱怨獎金不合理,然后扭頭教育孩子好好學習,這恐怕不太會奏效,或者說,如果奏效那就壞了。
因為對于孩子來說,學習就是他的工作。大人為錢而工作,就好比孩子為了成績而學習。大人計較報酬,孩子就學到了計較成績,并因此而徹底忘了學習的真正目的和意義。
大人怎樣對待工作,孩子就學到了該怎樣去對待學習。孩子學到的是一種積極樂觀的、自主的、負責的態度,還是一種功利的態度,這完全取決于家長做出了怎樣的模板。
家長們會說,應試教育環境里,不看成績怎么能行。實際上,因為熱愛事業而工作的人,通常在金錢上也會是成功的。同理,一個能夠勇敢地不為了分數而學習、具有真正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動機的孩子,通常他的成績也一定會不錯。
如果從長遠來看,我們對待錢和工作的態度,會給孩子無比深刻的印象,幾乎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如果孩子有個為了錢而拼命痛苦工作的爸爸,那么孩子長大后幾乎必然要重復爸爸的這個模式,因為他恐怕從來都沒有想到過還有其他的可能性——比如快樂地工作。
當然,我們家長可以想出各種方法,在孩子面前少談錢和工作。但是我們裝得了一時裝不了一世。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我們老老實實地端正自己的態度,認真地去正心、修身,給孩子做個好的榜樣。

我們是多么習慣于用錢來表達愛呀!我們甚至用錢來證明愛:我樂于把多少錢花在你身上,這幾乎等同于我有多愛你。
當了媽媽,我發現用錢來愛孩子,這是多么便捷省事的做法!很多時候,我甚至沒等孩子提出要求,就有種主動要為孩子花錢買東西的強烈沖動——只因為太愛她,而其他方式似乎都不足以表達這種愛。
那天,我的小孩翻出了一個空的彩虹糖的盒,有了想法。她舉著盒子,鄭重其事地說:“媽媽,家里沒有彩虹糖了(就像說家里沒有醬油了一樣),我們需要買新的彩虹糖。等哪天我們去小超市要買一個新的彩虹糖!”她已經盡可能說得很策略、很客觀了。我一臉慈祥地笑著看她,然后無比真誠地說:“媽媽愛你!”再看她那表情——有點想白我一眼,可惜還沒學會。
對于不可能發生的事,我通常不做過多的討論和解釋。因為一旦搭腔,那就上了她的當,難以收場了。所以,她基本上已經知道了這是一種拒絕的方式。
其實,我的回答也并非完全不相干——“雖然媽媽不會給你買,但是媽媽仍然愛你!”
我真的非常不希望讓錢去扮演愛的載體的角色。很多時候,我仍然情不自禁地想給她買東西,但是我真的是在努力尋找不通過錢來表達愛的方法。
我想,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要讓錢退位,不要擋在我們和孩子之間。我們要把錢還原成工具的角色,就像文具之于學生、炒勺之于主婦、電腦之于孩子爸。
如果我們家長能做到盡量不用錢去愛孩子,那么孩子不僅能學會正確地表達愛的方式,更能在未來的一生里更清晰地辨認出他人的愛,能更真切地感受到真愛。
當孩子學會了不用錢去愛自己、愛他人時,他會少了無數煩惱,會體驗到更幸福的人生。
我的小孩在兩歲半時曾迷戀一陣《賽車總動員》。一次,在超市里看到一種路霸車的車模,60多元,當時她也沒決定買。晚上臨睡前,忽然想起來,說要買路霸。我說太貴了。她一聽有點急了,情急之下順口推理出一句名言:“我認為貴的好!”聽得我嚇一跳,心里直冒冷汗!
不僅是她這么認為,我們多數人也都這么想。認為貴的好,就是說我們相信錢能完全代表價值。而實際上,這是多么不符合真相啊!
記得前一陣翻看過一位超有人氣的年輕作家的新小說,發現里面除了一如既往的自戀情結以外,又多了許多價簽。毫不夸張地說,幾乎每個人物每次出場,都是渾身掛滿價簽:某某挎著個3 000元的某某牌包包走過來;某某吃了一口在某某店買的300元一盒的進口水果;……我想作者是有些夸張了,或許他是在嘲諷,或者是因為他生活在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中——那個群體不僅人人富有,而且他們觀察人的眼光跟正常人都不太一樣。總之,我相信現在的年輕人還不至于這樣病態。
但是,他的這本小說跟他過去的作品一樣銷量超好,這就意味著我們有很多孩子是看著這些價簽長大的,并且孩子們會認為書里的場景是電視廣告般理想而美好的生活樣板,是他們應該去效法、去追求的。這讓我很擔心。
在這種拜金主義濃郁的氛圍里,我們家長真是任重而道遠。我們怪社會沒有任何意義,我們需要反省自己,因為社會就是由我們組成的。
其實,家長們都懂得讓孩子不追求物質享受、不迷戀奢侈品的道理,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學會節約,能簡樸地生活。因為我們知道物質追求永無止境。我們明白,在物質享受方面,先苦后甜比較好——向上走是滿足和快樂,向下走是遭罪。至少,即便只是為了減少點養育成本,我們也要想辦法控制孩子的物欲。
但是為什么我們在這方面常常不太成功?孩子們似乎并沒有越來越簡樸。很多孩子反倒越是大了,越會高消費了。
如果說家長的身教有問題,我想很多家長會不同意:我們自己是多么節省啊!我們省吃儉用,省下錢來給孩子攢著。
家長省吃儉用地給孩子攢錢,這跟教孩子節儉沒什么關系,這等于是由于資源太有限,我們家長寧愿自己委屈,也要讓孩子去享受。這種做法本身就有問題——家長和孩子應該同樣去消費,平均共享有限的生活費用。
但是這還不是問題的關鍵。

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家長是否在內心里真的明白為什么要節儉,我們是否真的認為自己和孩子應該少花錢,少一些物質享受——即便我們有那些錢、負擔得起那些享受。我們是不是在心里仍然認為“有福不享是傻子”“有錢不花,死了白搭”。
節儉,是否只是因為資金緊張?是否只是基于一種未雨綢繆的危機意識?是否只是一種理財手段,為的是能攢下更多的錢?

有一次在小區里碰到一個三歲多的小女孩。我夸她的衣服漂亮,誰知她姥姥說:“這一套兩千多元吶!”我聽了,一下子覺得這個可愛的小女孩有點可憐。我的小孩的衣服基本都是四五十元一件。我自己身上還有很多一百元以下的穿了好幾年的衣服。在我看來,千元以上的衣服,不論多好看,都是荒謬的。
小女孩的姥姥看我的表情,有點不好意思地解釋:“我也跟他們說不要買這么貴的。小孩子穿一年就不能穿了,太浪費。”
其實我覺得不該給孩子買太貴的東西,不僅僅是因為性價比,也不僅僅因為檔次上去了就不好下來,而是因為我有一種看似不怎么科學的想法:我覺得孩子小小的生命消受不起這么多錢。
兩千元錢在這個世界上能做多少事情啊!能給這個社會帶來多少好的變化!在我看來,這些潛在的可能性就是一種壓力、一種負擔,別說放在孩子身上,就是放在我身上,我都覺得過重,承受不了。不論我做出多大的貢獻,成為多了不起的人物,我都不愿意去承受這些負擔。
有時,在一些被動的場合,當我不得不享受我認為是過分的奢侈享受時,我心里都會隱隱地感到不安,很不自在。現在仔細想想,我才明白是這個原因。并且我相信我不是特例,我相信多數人都會有同感。
因此我想,節儉的真正動機來自平等心和責任感。如果我們能看到人們是怎樣以無數種形式在體現著不平等,并且我們明了自己也置身其中,也有一份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那么,我們就能積極主動地、心情愉快地安于簡樸的生活。
多年前,在國外時曾看到一則專訪報道:美國有一位大學教授,查出了權威的全世界平均消費水準,然后多年堅持按照這個標準去消費。就是說,他每月嚴格限制自己的消費,只留下平均消費水準那個錢數給自己,這些錢或者花掉或者存儲,其余的統統捐給慈善機構。他覺得這樣才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讓他晚上能睡好覺。
巴菲特的兒子在去非洲等地做慈善的過程中,看到當地人民的生活狀況后,他說:“作為一個西方人,我感到慚愧。”
又提到巴菲特,這讓我忽然有點莫名的傷感。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是那么重視節儉的美德,那么推崇簡樸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們現在卻要跟西方重量級資本投資者去學習節儉的美德!當然跟誰學都沒關系,只要能學到就好。巴菲特也真的值得我們學習。如果我們去看看巴菲特的傳記,我們會發現他的節儉程度可能超過我們大多數讀者。很多時候,我們和我們的孩子花錢的樣子就好像我們比巴菲特更富有!
前些年,國外開始流行簡約生活方式,就是放慢節奏,少掙錢,同時不去追求物質生活的奢華,少買名牌,少開好車甚至不開車。總之,就是從拼命掙錢再拼命花錢的怪圈里跳出來,去感受簡單的、屬于自己心靈的生活。
我個人比較喜歡這樣的生活方式,我也努力讓孩子能夠理解這種觀念和體驗這種生活方式。或許有人覺得這是社會倒退,但在我看來,對于現在的社會來說,這是一種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