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車濤 編輯/蘇二

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簡稱OA)是多發于中老年人的全球性常見病,指的是以關節軟骨退行性病變和在關節表面、邊緣形成新骨為其特征的關節疾病。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骨關節炎中最常見的一種。其主要癥狀是關節疼痛和僵硬,有時可出現關節腫脹、積液、軟弱無力。隨著病情的進展,許多患者出現關節畸形,可造成患者下肢的負重困難和肢體殘疾。
目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各種治療方法多數只能起到減輕關節疼痛,部分改善關節功能。常用的藥物治療有鎮痛藥、非甾體類藥物(NSAIDs)、關節內注射藥物。非甾體類藥物雖有消炎止痛作用,但胃腸道及腎臟的不良反應嚴重。
在中醫學中并無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相應病名,依據其主要癥狀和體征,當屬痹癥范疇。中醫認為,人至中年,肝腎精血漸虧、氣血生化不足,故致筋骨失養,形體疲極;若遭風寒濕邪侵襲或負重用力,導致氣血阻滯、脈絡不通,則筋骨失濡更甚,故而出現膝關節疼痛、腫脹及功能障礙等。如《濟生方·痹》所云:“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 痹在骨則重,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在筋則屈不伸,在于肉則不仁,在于皮則寒。”《諸病源候論》曰:“肝主筋而藏血,腎主骨而生髓,虛勞損血耗髓,故傷筋骨。”說明了筋骨病變與勞損的關系。
隨著中醫藥對骨性關節炎發病機制與藥物作用機制研究的深入,治療手段也逐漸豐富。上海市中醫醫院骨傷科采用電針膝眼穴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已有多年經驗,取得良好療效,并且可重復性強,患者耐受性好。膝眼穴為經外奇穴,位于髕韌帶兩側凹陷中,主治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有舒筋通絡之功效。我們的身體里氣血陰陽相貫,暢流不怠,流布于臟腑,灌輸于經絡。若絡脈閉塞,氣機阻滯,不通則痛矣。《景岳全書》云:“蓋痹者閉也,以氣血為邪所閉,不得通行而病也。”如痹證反復不愈,日久痰瘀滲入血絡,致絡脈失養,又可使“不通”的病理變化更為復雜,收引攣急。中醫以“通則不痛”為原則,多運用舒筋通絡之法治療。且外膝眼穴位屬足陽明胃經,《內經·痿論篇》曰:“陽明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而胃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氣血化生之源,筋脈肌肉、四肢百骸皆賴以滋養,故針刺足陽明胃經,可使氣血生化有源,陽明氣血充盛,則宗筋得以濡養,關節得以滑利。
針刺的多種作用已被證實,不僅可以改善周圍組織的微循環,消除炎性介質,抑制傷害性信息的傳導,還能緩解肌痙攣。有研究表明,針刺可通過高位中樞傳入途徑,進而刺激腦垂體釋放內源性鴉片樣物質、5-羥色胺、乙酰膽堿等神經介質而達到鎮痛作用。國外的系統回顧已提到:電刺激治療對減輕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疼痛和僵硬是有作用的。
通過長期的臨床治療表明, 在改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僵硬方面,電針療效明顯。電針止痛效果呈緩慢累加過程,越往后效應較越好。在改善膝關節骨關節炎僵硬與日常生活功能方面明顯優于西醫藥物治療,具有很好的安全性,治療中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