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老區辦 福建省老促會 聯合調研組
調研結束后,調研組同志經過深入的座談研討,梳理出了當前老區農村中深層次的十個問題。這些問題帶有共性、普遍性,既是造成絕對貧困的成因之一,也是次生相對貧困的主因之一,與扶貧攻堅直接相關、與永續脫貧緊緊相連。現整理如下,提供相關決策機關參酌。這十個深層次問題是:
(一)扶貧攻堅與城鎮化進程須緊密有機結合問題。
城鎮化已確定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城鎮是連接農村和城市的橋梁、紐帶,是統籌協調城鄉發展建設的樞紐,扶貧攻堅與城鎮化進程應有機結合、相得益彰、獲得雙贏。但目前卻往往相互脫節、互不相干,成為“兩張皮”。如扶貧攻堅應當為城鎮化作出綜合貢獻,包括農產品供應、市場貢獻,以及土地、勞動力、生態等資源保障支撐;而推進城鎮化應對實現農民土地集約高度利用、宜居環境改善、轉移農村勞動就業和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等方面,發揮好功能性作用,這些方面都建樹不明顯。
(二)創新村級治權構建,實現農村主干“本土化”問題。
基層農村政權是我們和諧社會建設的“定海神針”,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從現實看,許多老區貧困村的政權組織功能弱化。有一個好的村“兩委”班子,就有了一面旗幟、有了戰斗堡壘。我省創造的“下派干部掛職”“大學生村官”“委派第一書記”等舉措,無疑發揮了突出作用,具有“神效”。但是農村建設畢竟需要長效機制、需要“可持續化”,土生土長的干部更服當地“水土”。從本地企業家、能人、致富帶頭人、復退軍人、回鄉知青等群體中選拔培養當地農村干部,應當同樣重要。要把選拔干部的優惠、優待政策實施到他們身上,形成一項長效生成機制。鄉村處于體制最末端,需要通過體制改革,創新村級治權構建,逐步形成集“經濟發展、村莊建設、社會治理”職能為一體、“產權、財權、事權”相統一的農村自治格局,讓鄉土干部鍛煉成長。
(三)妥善應對當前農村新出現的一些社會問題。
大量農民工外出及城鎮化,使當前農村中出現了一些社會新問題,亟需引起重視、妥善應對。
現在不少老區村被稱為“夕陽村”“娃娃寨”,戲稱“由993861部隊”駐守(“99”標志為老人,“38”標志為婦女,“61”標志為兒童),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問題突出。實施中小學撤點并校后,出現了新的“上學難”。有的家庭反映,送一名小孩到縣城讀書,一年要增加6000元以上的支出。農民返鄉就業難,在外大多又“居無定所、工無定位”,焦慮重重。勞力外泄、整體搬遷,出現農田大量拋荒,有地無人種、有人無地種等等。對這些新出現的社會問題,不可輕視,亟需通過深化改革治理破解。
(四)注意自然村失衡問題。
建制村大都由若干自然村組成。據摸底,三明市20戶以上的自然村就有3600多個;詔安縣有個馬坑村,轄自然村23個;壽寧縣196個老區建制村轄有自然村936個。自然村是眾多百姓居家的基礎單元。然而,多年來的農村建設,鄉鎮與建制村受益多多,而自然村卻往往“狀況依舊”。因此,扶貧攻堅自應福澤自然村。如鄉村道路硬化、安全飲用水、環境綜合整治等方面,應納入統一規則及年度項目計劃之中。而搬遷工程則應分類實施:對于資源條件好、現有人口在100人以上、農民愿意在當地安居的,可扶助他們修通道路,一通則百通。對于村人口少、生存環境惡劣的,可實施造福工程,有序開展移居扶貧。對于有嚴重地質災害威脅的自然村,則應斷則斷,能治理的就實施避災治理,難于整治的則分批搬遷安置。
(五)注意脫貧攻堅與美麗鄉村建設應并行不悖,并遵循科學原則、留得住“鄉愁”。
我國農村具有五千年豐厚的民族歷史文化黃鐘瓦釜。老區村還具有濃厚的紅色文化。在脫貧攻堅中,需要精心保護歷史文物、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防止只停留在“新房”建設而見不到“新村”,防止“周期性重復拆建”或簡單“并村”,杜絕拆真仿古、本末倒置等行動。引導好群眾科學建房,提升農村個體住房建設水平。同時,加強村莊整治技術服務,指導好村容村貌整治。總之,應把脫貧攻堅與美麗鄉村建設并行不悖、相向而行、互相促進。
(六)根本性地解決“空殼村”問題,為農村自治組織減負減壓。
貧困村不僅多數是“空殼村”,毫無村財能力,不少還背負著沉重的各種歷史債務。有些村干部反映:這種狀況使他們“寸步難行、百事皆空、抬不起頭”,直接影響到村政權的正常運轉。對此,需要有特殊舉措果斷解決,消除村“兩委”的后顧之憂,讓村干部們“輕裝上陣”,擼起袖子加油干。
(七)老區貧困地區難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問題。
老區存在的“孔雀東南飛”(指人才流向沿海現象)趨勢隨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愈演愈烈,使貧困老區縣各類專業人才奇缺,影響到諸多事業的維系與發展。為此必須采取特殊優惠政策體系和建立有效激勵機制,如同援藏、援寧、援疆那樣的人事優待舉措,或許才能讓老區留住人才并吸引人才。
(八)失地農民的根本保障問題。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基本要素,而農村大量存在著失地、離地人群也是客觀事實。讓失地、離地人口有長遠生計的根本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摘帽的基本前提。近年來,我省還有不少這方面的舉措,如建成農民拆遷戶集居小區,采取“拆遷、安置、就業、保障”四位一體,讓離地農民“一步到位”成為“新居民”;把被征地農民列入就業優惠范疇,享受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包括創業規費減免、稅費優惠、小額貸款優先優待,以及免費職業介紹、提供就業崗位推薦信息、免費提供職業技能培訓等等,收效甚佳。但尚未形成政策或法規體系,隨意性大、人為因素多,難成永續化作用。
(九)切實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創造安居樂業基本環境。
調研中深感自然災害是造成老區村貧困、發展滯后的普遍成因之一。受武夷山脈氣候影響和臺風多發,我省以洪澇為主的自然災害相當嚴重,造成的地質災害點多、面廣、突發性強、危害性大。閩西北就有民諺描述:“大災三六九,小災年年有”。據南平市統計,自1949年至今,平均每五年一次洪澇重災,每次都造成重大損失。一些老區群眾無奈嘆息:“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我省已經積累出防災減災的“福建經驗”,但救災、減災重于防災,“標本兼治”全面治理尚需有更大“給力”。
(十)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問題。
習總書記6月23日《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我常講,扶貧要同扶智、扶志結合起來。智和志就是內力、內因。”指出:“現在,一些地方出現干部作用發揮有余、群眾作用發揮不足的現象,‘干部干,群眾看’‘干部著急,群眾不急’。一些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這種情況也同樣影響著我省老區脫貧攻堅的決勝。
伴隨傳統信仰體系的削弱,農村中出現突出的信仰危機,尤其政治信仰逐漸淡化、人生價值觀下滑,有些地方出現宗教化、宗族化、黑化社情傾向。進一步加強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從鄉村文明中汲取智慧和資源,讓德治和法治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以促進中國特色鄉村的完善、完美。老區村又是紅色精神的高地,是紅色文化的舞臺和紅色基因的載體,應始終高舉老區精神這面旗幟,為老區全面小康建設生成內在動力,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提供精神力量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