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盛頓郵報》4月14日文章,原題:中國大陸吸引年輕人才,臺灣力阻人才流失 在倫敦學了時尚管理后,33歲的嘎嘎·劉曾權衡自己的選擇:是回到家鄉臺灣,還是到大陸的繁華城市上海謀職。她說:“上海是個非常時尚的城市,市場很大。每個品牌都想在那里建旗艦店。臺灣市場太小。”完全沒有可比性。3個月前她像許多臺灣年輕人一樣,前往中國大陸工作,成為愛馬仕的一名視覺陳列師。
數十萬像她這樣的臺灣居民正涌入蓬勃發展的近鄰大陸尋找工作,這引發對這座島嶼人才流失的擔心。而這樣的人才流失似乎正是大陸樂于利用的。
中國大陸2月份公布一攬子31項激勵措施,吸引臺灣人才和企業到大陸,提供減免稅和補貼高科技公司,為學者出科研經費,并承諾允許臺灣企業競標政府基礎設施項目,甚至參加北京的“一帶一路”全球發展計劃。大陸方面表示,這些措施反映了臺海兩岸是“一家”的信念。
牛津經濟研究院2012年曾稱,在46個被調查對象中,臺灣遭遇最大的“人才赤字”,該研究機構不久前表示上述結論至今成立。在臺北,一些政治人物開始擔心。論經濟規模,中國大陸遠超臺灣,去年大陸經濟增長率將近7%,臺灣是2.8%。盡管臺灣的人均收入高很多——為2.4萬多美元,而中國大陸不到9000美元,但據在兩地工作過的人士說,在某些領域,大陸的工資是臺灣的兩三倍甚至5倍。
他們說,增長更快、市場更大造就了更多活力、就業機會和更快的職業晉升。官方數字顯示,臺灣勞動人口1100萬,有72萬離島工作,其中過半數去了大陸。但專家們說,實際人數要高得多。3月份一項民意調查發現,近90%的臺灣勞動人口曾在海外工作或愿意到海外工作。
30歲的尼爾森·郭5年前到上海給某知名品牌當客戶體驗顧問。郭說:“你得考慮自己的未來,工作機會、想要實現什么。從這個角度看,大陸真是一個適合生活的很棒的地方。”
在國立臺灣大學,一些學生說想要為臺灣做貢獻,不會到大陸工作。也有人想去美國發展。但許多人表示自己的理想是在大陸:從文化和語言方面講,比西方更方便,也更容易取得成就。
那么,北京吸引臺灣人到大陸的目標是什么?最終是把臺灣和大陸統一到中共領導下的“幸福一家”。吸引臺灣企業家和工作人口到大陸,可能使他們日后更能接受臺灣回歸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不太會危及自己的生計而去支持獨立。▲
(作者西蒙·丹耶爾,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8-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