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張云峰
臺大校長遴選案,“教育部長”潘文忠“拔管”未成,14日戲劇化地請辭下臺。臺媒感慨道,一個“教育部長”辭職了,卻給臺大留下難以愈合的傷口,沒有人感到痛快,反而為臺灣高等教育感到深切悲哀。
臺大校長遴選會1月5日選出有親藍色彩的管中閔為新任校長后,民進黨當局拼命“卡管”,就是不同意任命,沒想到最后傷到自己。據臺灣《中國時報》15日報道,“教育部長”潘文忠14日請辭。他稱,臺大校長一職懸缺至今,究其根本是校長遴選過程中產生的各項質疑,尤其是當選人到大陸兼職恐涉及違法,“幾經思考,我決定辭去部長一職,希望所有政治操作能就此停止”。《中國時報》質疑稱,“卡管案”的演變顯然超出蔡當局的想象,無論是臺大還是“中央研究院”,都站出來為管中閔背書,才導致今天“教長下臺”的局面,“從頭到尾進行政治操作的不就是教育部嗎?實在是顛倒是非、令人錯亂”。
針對潘文忠請辭,國民黨“立委”陳學圣稱,最早以政治勢力介入的正是民進黨,潘選擇此時走人,起碼保留最后一點風骨。國民黨黨團書記長李彥秀批評說,蔡當局用“洪荒之力”卡管,已消耗一個“教育部長”,還要持續多久?資深媒體人李艷秋認為,從蔡當局的行事風格觀察,管中閔是上不了任的。一個全力配合所謂“轉型正義”和“去中”的“教育部長”,至少得換取管中閔也不能上任才甘心,否則折損一名“部長”,管又如愿上任,就全盤皆輸了,你能想象小英會發多大脾氣?
《中國時報》15日稱,“卡管案”的根源在于蔡當局的執政傲慢,加上在野黨又無縛雞之力,但民進黨顯然低估了管中閔的韌勁,更錯估臺大捍衛大學自主的決心。文章說,這些年來兩岸文教交流相當頻密,相當多的大學教授包括在職政務官,都有過兩岸交流經驗,要認真追究起來,恐怕很多人都難以幸免。好在大陸現在的態度是鼓勵兩岸文教交流,所以沒有介入臺灣內部紛爭,“蔡政府應該好好管控自己的權力任性,多做一些有利于臺灣的事才對”?!堵摵蠄蟆?5日的社論稱,“卡管案”已嚴重傷害民間對當局的信任,不是走掉一個潘文忠就可解決,“回想民進黨百日卡管之不遺余力,如此強大的意志和力量,為何不用來拼政績?”▲
環球時報2018-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