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恕青 張立文 鄧素娟
【摘要】 目的:對0~1歲小兒神經心理發育測評結果進行分析,對早期干預效果進行探討。方法:對2011年3月-2017年7月本院兒科門診2 795例0~1歲小兒進行的小兒神經心理發育測試,115例小兒測試結果異常的小兒作為觀察組,給予早期干預;選取同期115例測試結果正常的小兒作為對照組。比較兩組小兒干預前后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小兒干預后3個月與干預前對比,各項評分均大幅提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與對照組比較,各項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小兒早期發育用神經心理發育方法測評,能及時發現異常發育小兒,給予早期干預,可促進小兒健康成長。
【關鍵詞】 小兒; 神經心理發育; 早期干預
Evaluation of Neuro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arly Intervention in 0~1 Year Old Children/CHEN Shuqing,ZHANG Liwen,DENG Suju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8,15(07):114-116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neuro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ged 0~1 years,and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arly intervention. Method:The neuro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test of 2 795 children aged 0~1 year in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of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1 to July 2017 year were tested,115 children with abnormal test results were given early intervention as observation group,115 children with normal test results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scores of each index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intervention 3 months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ach index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can be detected by the method of neuro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arly intervention can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children.
【Key words】 Children; Neuro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Early interven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6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8.07.032
小兒早期神經心理發育是否正常,直接關系到以后的成長,如何早期發現小兒神經心理發育異常并進行早期干預,是兒科專業工作者及家長都關心的問題[1-2]。本組研究針對本院2011年3月-2017年7月兒科門診2 795例0~1歲小兒采用《0~6歲小兒神經心理發育檢查表》[3],從大運動、精細動作、適應能力、語言及社會行為五個方面進行測試,評價小兒神經心理發育是否正常,對異常小兒給予早期干預,并對干預治療的效果進行探討?,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11年3月-2017年7月本院兒科門診2 795例小兒進行神經心理發育測試,其中男1 677例,女1 118例,115例小兒測試結果異常為觀察組,選擇同期115例測試結果正常的小兒為對照組。納入標準:所有患兒年齡均小于6歲,患者同意進行此項研究。排除標準:排除有精神疾病患兒,排除肝腎損傷等器質性疾病患兒。該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簽署患者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測試方法:采用《0~6歲小兒神經心理發育檢查表》對小兒神經心理發育從大運動、精細運動、適應能力、語言及社會行為五大類模塊進行測試,對各指標的發育商(DQ)分數進行統計。發育商=(智齡/實際月齡)×100%,智齡=五個領域分數之和/5[4-5]。指標結果:優秀,DQ大于130分;聰明,DQ為115~129分;正常,DQ為85~114分;偏低,DQ為70~84;低下,DQ為69分以下[6-7]。本組研究以低下作為測試結果異常者。(2)治療方法:觀察組小兒給予早期綜合干預方案,結合小兒身體發育程度,對肌張力、肌力及神經反射進行檢測,對小兒異常姿態進行觀察并評估,采取個性化的訓練與教育方法對患兒進行早期干預,重點針對小兒的運動進行訓練,主要為被動運動及綜合運動療法。包括上田法、Bobath療法及Vojta療法,配合背部按摩、分指板、四爬位、平衡板、下肢放松、滾球、翻身、搬足法等其他運動療法[8]。每周進行兩次,每次不低于30 min。對家庭訓練給予指導,由家長做好家庭訓練工作,并于每個月復診時對訓練情況進行反饋,對觀察組小兒重新進行神經心理發育測試及對家庭主動運動的錯誤、不足及運動手法進行及時糾正,并同時根據存在問題調整治療方案。
1.3 觀察指標 觀察組小兒進行早期干預后3個月統一進行神經心理發育評分,比較干預前后評分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 觀察組中男68例,女47例;年齡0~1歲,平均(4.6±2.1)個月。對照組中男70例,女45例;年齡0~1歲,平均(4.8±1.9)個月。兩組小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2.2 觀察組小兒干預前后指標對比 對神經心理發育落后的觀察組小兒采用早期干預方法進行治療,干預后3個月,各項指標均有明顯的提升,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小兒各項指標評分對比 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小兒各項指標已接近正常小兒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研究顯示,人格、智力和社會行為與早期發育有直接關系,所以嬰兒時期接觸早期刺激與教育至關重要[9-11]。在嬰兒階段,與嬰兒交流或環境刺激,對嬰兒大腦神經通道的功能及結構會帶來極大的影響,對促進腦功能發展及腦結構的完善,具有重要意義[12-14]。反之,如果嬰兒時期對存在神經心理發育落后的小兒沒能及時發現,則在嬰兒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內,失去干預的最佳時機,對其神經心理發育帶來不利影響[115-17]。近些年來,早期測評在嬰幼兒中的應用,可及時發現神經心理發育低下的小兒,早期可采用以運動療法為主的干預治療,促使小兒健康發展[18-21]。
結果顯示,神經心理發育測評低下的0~1歲小兒,在大運動與精細運動落后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多數存在雙手握拳、頭后仰、四肢雙側與一側肌張力低下或增高、拇指內收或雙腳內收等。本組對測評后結果顯示低下的0~1歲小兒采用早期干預療法,對小兒異常姿勢進行糾正,促使其運動功能追趕生長、協調發育,為異常神經心理發育小兒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同時對家庭訓練給予指導。在適應能力、語言及社會行為異常的0~1歲小兒中,在治療期間要對大腦進行適度刺激,例如給小兒看圖片、水中撫摸、聽兒歌、聽音樂等,促進小兒適應能力、語言及社會行為的發展[22-25]。從本組研究結果來看,以運動療法為主的早期干預治療措施,對0~1歲小兒智能水平均衡、全面發展影響意義重大。因此,對存在神經心理發育異常的小兒,可給予早期干預治療,促使小兒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早期干預治療對神經心理發育異常的0~1歲小兒在大運動、精細運動、適應能力、語言及社會行為等五類指標改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配合家庭運動訓練,可促使神經心理發育異常的小兒逐漸全面、協調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簡趙芳,張國華,曾云香,等.Alberta嬰兒運動量表與0~6歲小兒神經心理發育檢查表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3,21(12):1327-1329.
[2]唐普潤,鄧素娟,梁敏,等.0~1歲小兒神經心理發育測評及早期干預的臨床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19):3196-3198.
[3]冉啟美,王海蓮,雷素嬌.早期教育對0~18月小兒發育商影響的研究[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3,33(10):1164-1166.
[4]李倩,陳霓,曹燕.早期綜合發展促進干預對嬰幼兒神經心理發育的影響[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6,27(11):1301-1303.
[5]王芳,時煥卿,康文清.536例高危兒智能發育測試結果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6):67-68.
[6]李玉鳳,劉世新.早期護理干預對早產兒智能發育的促進作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33(13):1811-1812.
[7]張楠,顧艷榮.某院203例0~6歲小兒神經心理發育篩查結果分析[J].寧夏醫學雜志,2012,34(7):693-694.
[8]歐萍,盧國斌,張冰凌,等.小兒神經心理發育預警征象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3):366-370.
[9]劉小英,楊梅鳳,寇海燕,等.早期綜合干預對發育臨界兒神經心理發育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9):66-70.
[10]劉毅梅,張楓,魏艷.761例嬰幼兒神經心理發育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2):250-252.
[11]王綺.早期綜合干預和評估對早產兒體格及智能發育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6):2962-2964.
[12]王艷娟,盧云,吳曉慶,等.新生兒神經行為測定在早產兒神經心理發育中的作用[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1):71-73.
[13]劉小麗.新生兒神經行為測定在早產兒神經心理發育中的臨床探討[J]. 醫學信息,2014(30):241-242.
[14]周藝,喻璨.560例嬰幼兒智力發育測試結果分析[J].云南醫藥,2013,(1):73-74.
[15]李焰.832例6~12個月高危兒神經心理行為發育評估結果分析[J].中國處方藥,2017,15(6):116-117.
[16]杜開先,蔡春玲,賈天明,等.早期干預對低出生體重兒體格及神經心理發育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09,24(10):1354-1356.
[17]彭慧,聶立偉.0~6歲小兒神經心理發育量表評估1歲內康復患兒的信度研究[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11(5):631-632.
[18]何宏靈,顏虹,左玲,等.蒙氏教育法對2~4歲兒童智力發育的影響[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9,11(12):1002-1005.
[19]張詩,何慧靜,萬國斌,等.神經行為檢測及家庭干預對早產兒生長發育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7,44(2):294-297.
[20]劉文.早產兒神經行為檢測及早期干預在兒科保健門診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4):28-30.
[21]穆雪,白靜波,陳曉梅,等.早期教育對0~18月嬰幼兒智能發育影響的效果評價[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0,18(4):344-345.
[22]于穎,何青,任春惠.早期干預對早產兒智能發育的影響[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0,18(2):119-120.
[23]張惠玲.早期訓練干預對腦損傷早產兒神經系統發育的影響[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6,32(11):79-80.
[24]黃彩虹,劉小紅.早期綜合干預對腦損傷早產兒神經系統發育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5):80-81.
[25]杜亞梅,韓春玲,康娟,等.嬰兒撫觸對早產兒智能發育的影響[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3,21(6):665-668.
(收稿日期:2017-8-18) (本文編輯:周亞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