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紹了新時代背景下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面臨產業結構、經濟體制、生產經營方式、農村和農民的自身條件的變化,根據客觀的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的要求,尤其是在目前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形勢、新時代背景下,要根據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適應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努力把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經濟管理水平
隨著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對農村經營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也要順應當前國家強調的在農業上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管是農業,其他各行各業也是如此,這也為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作為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其中一項重要的任務也是為當前新形勢下農業發展服務的,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要素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保證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一、新時代背景下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面臨的新形勢
1.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中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必須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根據科技進步新趨勢,發揮我國產業在經濟中的比較優勢。目前新時代背景下產業結構發生了高度變化,經濟發展重點、產業結構重心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逐次轉移的過程,所以說當前農村產業結構已由單一的種植業格局向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尤其是鄉鎮企業隨著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生產力的發展應運而生,蓬勃興起,已將逐步發展成為農村經濟的主體。
2.經濟體制發生了變化
目前農村的經濟體制由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的合作化經濟體制,替代了大鍋飯式的集體化經濟體制,農民已成為相對獨立的商品生產者,他們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經營方針、能夠處理自己的產品和市場直接掛鉤,為了發展生產,他們還擁有自己的生產資料。農村經濟中生產關系的這一重大調整,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商品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
3.生產經營方式有所變化
目前農村生產中引入了市場調節機制,由過去的統購派購為導向轉向面向市場,適應市場需求來引導生產發展的方向。生產經營方式的這一深刻變化,使農村經濟管理的過程成為從生產到流通的再生產的全過程。
4.農村和農民的本身條件有所變化
作為農村經濟管理主體的農民,目前正處在由自給半自給經濟向大規模商品經濟轉化,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化的時期中,本身還存在著許多和商品生產不適應,需要我們在經濟管理工作中注意和重視的問題:一是農民比較缺少商品生產知識,雖有了經營權,但缺少決策能力;二是農民科學文化技術水平較低,勞動專業化技能較差,雖有積極性,但缺少科學性;三是農村信息手段落后、傳遞慢,因而經濟信息量少,雖有自主權,但應變能力差;四是農村交通運輸條件差,嚴重影響商品流通,進而影響商品價值的實現,所以農村雖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勞動資源,但要變成全面的經濟優勢也并非容易,要針對目前農村經濟管理面臨的這些新形勢、新特點為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任務、新課題,
二、提高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水平的任務和方法
我們要根據客觀的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的要求,科學地組織社會生產力,改革和完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調動人的積極性,促進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經濟效益,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目前,我們就是要根據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適應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努力把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1.切實加強鄉鎮企業的經濟管理
一是可以依靠當地政府的優惠政策,調整鄉鎮企業實行多元化發展,發展多元化的經營策略。二是在管理體制上不能搞一刀切,在企業內部管理上要推行層層承包制和崗位經濟責任制,要加強合理選材用人制度,建立有效的人才戰略,要根據員工各自的特點,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崗位,最大限度的發揮每個個體的能力,保證工作順利開展,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三是加強鄉鎮企業產業結構的升級。在提高企業自身生產經營效率的同時,不斷豐富產品的結構、提高產品的質量,實現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
2.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把發展農村經濟的重點放在發展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質量作為當前農村農民發展產業的主攻方向,做到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來增強當前農村經濟質量發展的優勢。
3.提高市場的組織程度,促進產銷的良性循環
隨著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農產品的商品率日益提高。如何使農村的各經濟成分之間、各產業之間、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環節之間保持平衡、協調發展,也是當前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為此,我們必須在大力發展商品生產的同時,同步地提高市場的組織程度。
4.積極開展經營管理咨詢,全面提高經濟效益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面前,生產者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需求努力改進生產,取得盈利。這既給農村經濟一種巨大的推動力,也使每個生產者得冒一定的市場風險,因此,我們一定要搞好經營管理咨詢工作,幫助每個獨立經營者制定正確的經營方針、決策和計劃;尋求最佳方案,搞好合同管理。以實現滿足社會需求的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為原則,堅持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結合,使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生產和流通獲得統一,求得最佳的全面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馮艷波. 淺析如何提高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水平[J]. 農業開發與裝備, 2016(2):17-17.
[2]李雪. 淺析如何提高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水平[J]. 經濟管理:文摘版, 2016(7):00017-00017.
作者簡介:蓋娟 (1974-) ,女,學歷大專, 中央黨校畢業, 經濟師, 主要從事經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