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逵
摘 要:本文闡述了冬馬鈴薯晚疫病的危害癥狀,發病規律,分析了景東縣冬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原因,提出了以農業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對策。
關鍵詞:冬馬鈴薯晚疫病;癥狀;發生原因;防治對策
冬馬鈴薯產業是我縣在探索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實踐中,以市場為導向,依托資源優勢,作為高原特色農業建設內容發展起來的一項新興產業。從2009年起,連續五年被列為省部級冬馬鈴薯高產創建示范縣,冬馬鈴薯產業發展上升到了一個嶄新的臺階,成為我縣冬農開發的一個新亮點。到2017年冬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已達到4.8萬畝,最高畝產3754.9kg,平均畝產1970kg,總產量9456萬kg,總產值1.94億元,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十分明顯。但在冬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壯大過程中,馬鈴薯晚疫病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制約著我縣冬馬鈴薯產量和效益的進一步提高。所以加強晚疫病的防治已成為我縣做強做大冬馬鈴薯產業的工作重點。
一、冬馬鈴薯晚疫病的癥狀
冬馬鈴薯晚疫病可危害馬鈴薯葉片、葉柄、莖稈和薯塊。感病植株從葉尖或葉緣開始產生水漬狀斑點,斑點先是淡綠色,以后變成褐色且有黃綠色邊緣,在暗褐色病斑邊緣長出一圈白色霉層,葉片背面最為明顯。在氣候適宜的條件下,病斑迅速擴展達整個葉片,并可沿葉脈侵入葉柄及莖部,形成褐色病斑,病斑邊緣界限不明顯。發病嚴重時整片田塊的所有植株都感染發生病害,重者整株枯死,這時候染病的植株葉片萎蔫下垂,整株變黑呈濕腐狀。天氣轉晴后,病斑干枯呈褐色。薯塊受害:發病初期在薯塊上形成小的褐色或稍帶紫色的病斑,以后病斑稍凹陷。切開病部可見皮下薯肉呈褐色,漸向四周及內部發展。
二、冬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病規律
馬鈴薯晚疫病又稱為馬鈴薯瘟病,是一種流行性強、擴展蔓延速度極快的傳染性病害。經過多年觀察、記錄得出晚疫病的發生具有以下的發病規律:植株旺長期遭遇連陰雨的年份比降雨少的年份發病重;土壤濕度過大的田塊比土壤濕度適中的田塊發病重;連作的田塊比合理輪作的田塊發病重;抗性弱的品種比抗性強的品種發病重;植株長勢過旺的田塊比生長適中的田塊發病重;偏施氮肥的田塊比配方施肥的田塊發病重;種植密度過大的田塊比合理種植的田塊發病重;高稈植株比矮稈植株發病重。
三、冬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原因
1.種薯帶菌
由于我縣沒有種薯繁殖基地,每年的種薯都從外地調入,調入的種薯質量參差不齊,帶病的種薯被播種到田里,在田間形成中心病株,氣候適宜的條件下,菌源迅速傳染并發生蔓延。
2.土壤帶菌
我縣每年種植冬馬鈴薯的區域都相對固定,形成連作,特別是部分田塊前作是烤煙、辣椒等茄科作物 ,土壤帶菌情況比較普遍,一旦發病條件適宜,晚疫病將發生流行。
3.種植地塊選擇不當
部分種植冬馬鈴薯的田塊土壤板結,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導致積水,容易發生病害。
4.種植品種的抗病性存在差異
我縣冬馬鈴薯種植品種主要是麗薯6號、合作88號和會—2號三個品種,而合作88號在我縣從引進種植到現在已長達十八年之久,其品種特性是:植株長勢較高、分枝較多、葉片比較大而薄,而麗薯6號和會—2號則分枝較少,葉片比較小而厚,植株長勢較壯實,因此在同一種種植規格下,種植合作88號的田塊植株密度較大,通風透光性較差,加之種植時間較長、品種退化,因此抗晚疫病能力較弱。
5.溫、濕度高
我縣冬馬鈴薯生長期是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份,而每年2—3月份晝夜溫差大,夜間溫度在10℃左右,白天溫度較高,在23℃左右,這樣的氣溫條件下,如果遭遇持續48小時以上的連綿陰雨天氣,空氣濕度超過85%時,則冬馬鈴薯晚疫病將發生并迅速蔓延,從開始發病到田間所有植株染病枯死,一般不到半個月的時間。每年這個階段是我縣冬馬鈴薯晚疫病侵染發生與流行的高峰期。
6.肥水管理不當
(1)分薯農無農家肥可施,而且偏施氮肥,磷、鉀肥施用量不足,造成植株徒長。
(2)灌水過深。少數農戶由于種植時壟溝深度不夠,灌水過高,造成土壤濕度過大,土壤通透性差,植株易感病。
7.種植密度過大
部分農戶誤以為種植密度大能夠增加產量,因而采用“小墑四行”的種植方式,導致種植密度過大,植株通風透光性差,給植株感病創造了條件。
四、綜合防治對策
冬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應堅持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以農業防治為主,化學藥劑防治為輔的防治措施。選擇適宜地塊種植抗病品種,加強田間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1.農業防治措施
(1)種薯處理。選擇無病種薯并對種薯進行消毒處理,切種時清除病薯,選用無病種薯。切好的種薯薯塊用銀法利1000倍液或多菌靈700倍液浸種15分鐘,進行種薯消毒殺菌。以達到避免病薯下地,減少初侵染源。
(2)合理輪作,減少土壤病源。種植冬馬鈴薯的田塊,應進行水旱輪作,選擇前作是水稻或大豆的田塊種植,切忌與烤煙、辣椒等茄科作物連作或套種,以減少土壤晚疫病菌源,從而降低發病概率。
(3)選擇抗病品種。不同的馬鈴薯品種對晚疫病的抗性存在明顯的差異,選擇抗病性較強的脫毒品種麗薯6號、會—2號種植,能有效地減輕和預防晚疫病的危害。
(4)適時播種。使植株旺長期與多雨季節錯開,有的年份我縣冬馬鈴薯生長期內會在2月底至3月初遇到陰雨天氣。如果選擇11月中旬以前播種,能錯開植株的旺長期與陰雨天氣相遇,可有效地減輕植株染病受害程度。
(5)合理密植。采用高壟雙行的種植模式,大行距60cm,小行距50cm,株距24cm左右,保證每畝播種量在5000株左右,出苗成株率在95%以上,畝有效株數不少于4700株,合理密植能保證植株通風透光性。
(6)合理施肥,增施磷、鉀肥。施肥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畝施用腐熟、疏松農家肥1500kg、硫酸鉀50kg、鈣鎂磷30kg、尿素30kg,硫酸鋅0.8kg、硼砂1kg。合理的施肥措施,能保證植株生長直立、健壯,增強抗病能力。
(7)適時灌水。在冬馬鈴薯生長中后期根據土壤干濕度情況適時進行灌水,灌水深度絕對不超過壟溝深度的一半,使土壤緩慢吸濕返潮,不能大水漫灌,使土壤濕度過大。
(8)降低田間濕度。在雨后及時清溝排澇、降低田間濕度,以達到破壞冬馬鈴薯晚疫病病菌孢子繁殖和傳播的適宜濕度。避免其發生和流行。
(9)做好冬馬鈴薯生長期的預防工作。根據我縣的氣候預報,做好病情測報。在冬馬鈴薯生長過程中,晚疫病的防治主要以預防為主。具體做法是經常進行田間檢查,特別是在馬鈴薯始花至盛花期間,如果48小時之內最低氣溫不低于10℃,空氣相對濕度平均在85%以上時,就要加大田間檢查力度。在進行田間檢查的過程中,如果發現中心病株,就要立即將其拔掉并深埋,并對發病中心撒施石灰消毒和噴藥封鎖。以達到隔離病源,消除病菌傳染源的目的。
2.化學防治措施
(1)化學防治時期。第一次用藥在薯苗出齊后噴施一次;第二次用藥在進入現蕾期后開展大田普查發現中心病株時連噴2—3次。噴藥時間應選擇晴天上午10:30點以前或下午4:00點以后,若噴藥后6小時內遇雨,應重新進行噴藥。
(2)化學藥劑選擇。在用藥過程中應交替使用農藥,以避免植株對農藥產生抗性。農藥可交替使用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或68%精甲霜.猛鋅水分散粒劑800倍液,加23.4%雙炔酰菌胺400倍液;或68.75%銀法利800倍液加70%安泰生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7—10天噴一次,連噴2—3次。也可用500克硫酸銅加500克生石灰加50kg水兌成等量波爾多液噴霧。
(3)化學藥劑施用方法。因晚疫病病菌孢子囊產生于馬鈴薯葉背,因此在晚疫病已發生的田塊,噴施藥劑時在噴葉面的同時,對葉背及地面也要進行全面噴施,確保藥液均勻覆蓋作物全株以達到全面防治和控制大面積流行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魏建軍.淺析馬鈴薯病蟲害防治技術[J].中農業信息,2015,(8).
[2]王俊峰.馬鈴薯病蟲害的防治與檢疫[J].科技資訊,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