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玩輝
摘 要:農業屬于我國的第一大產業,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隨著三農政策的全面落實,農業問題逐漸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在農業生產中,水稻屬于其中非常重要的糧食作物,為了可以提升水稻的總產量,通常都會噴灑農藥防治病蟲害,但是因為農藥的用量比較大,在防止病蟲害的過程中,也對水稻產量地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本文主要針對農藥減量增產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希望能為相關人員提供合理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農藥減量增產技術;水稻;病蟲害防治;應用
水稻屬于一種重要的農作物,同時也是人們主要的食物來源。目前,農民在對水稻進行種植的過程中,根據水稻的具體情況對傳統的種植方式進行不斷的完善,從而使水稻年產量一直呈現上升的趨勢。但是,在水稻種種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影響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病蟲害帶來的影響,為了可以有效保證水稻的年產量,應該加強對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研究力度,有效減少農藥的用量,從而實現農作物增收的重要目的。
一、農藥用量過多產生的影響因素
1.造成農藥資源浪費現象
結合某地區農耕調查結果可以了解到,在該地區種植著各種各樣的農作物,其中病蟲害一直是影響農作物產量的主要因素。該地區的農民選擇在特定的時間內大量噴灑農藥,從而實現對病蟲害現象的有效防治,但是根據調查結果來看試劑使用的農藥只占到了試劑噴灑農藥的75%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存在大量農藥資源的浪費現象。
2.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現象
在對農藥進行噴灑的過程中,一部分會被農作物所吸收,病蟲害吸收的部分相對較少,這就導致遺留下來的農藥在噴灑過程中進入了田間,如果在遇到降雨天氣之后,這些農藥可能就會融入土壤當中,長時間下來可能會對土壤以及水資源造成嚴重的污染現象。因此,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不只要將重點放在農業的產量和質量方面,還應該對生態環境引起一定的重視,對目前現有的生產模式進行不斷的完善和優化,這樣才能對生態環境起到一定的維護作用,同時也能進一步提升農業的生產價值。
二、實驗方法與材料選擇
1.試驗概況分析
試驗中選擇了兩種品種的水稻進行觀察,一種為Y兩優一號,另一種為C兩優華占。根據具體的實驗要求將設計分為了研究區以及對比區,其中是實驗區域的農藥減量藥物選擇的是氯蟲苯甲酰胺,殺蟲劑選擇的是40%的氯蟲苯甲酰胺和35%的苯醚甲環唑。對比區的藥劑采用的是農藥三唑磷與井岡霉素等。
2.實驗方法
針對研究區的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嚴格按照不同的病蟲害類型,然后開展不同層次的實驗方法。首先從二化螟卵孵化的高峰階段開展實驗,將農藥試劑為40%的氯蟲苯甲酰胺噴灑在進行研究的水稻上,實施對病蟲害的有效防治。將40%氯蟲苯甲酰胺與適量的清水之間進行融合,然后在將融合的試劑噴灑在水稻上。在經過30天之后,將濃度為35%的苯酸甲環唑苯環唑分散劑與相同比例的清水進行結合,然后在將實際噴灑在水稻上,開展對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對于對比區的病蟲害防治工作而言,可以由工作人員自己進行選擇,通常情況可以農藥噴灑一共涉及了五個環節,每兩個環節之間要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在最后一個環節中,可以采用三唑磷常性的農藥開展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3.水稻病蟲害的觀察分析
在實驗開展的過程中,根據噴灑農藥的時間以及農藥發揮作用的時間,在相應的一段時間內對水稻的發病率進行仔細的觀察。可以將具體的觀察時間控制在半個月,對研究區和對比區的二化螟以及稻飛虱等病蟲害現象進行嚴格的觀察,工作人員也可以通過抽查的方式來進行。根據最終的觀察結果來看,研究區水稻二化螟的發生率為3%,稻飛虱的病蟲達到了600頭左右;對比區的二化螟發生率為6.3%,稻飛虱病種達到了1600頭左右。由此可以看出,研究區域的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質量要明顯高于對比區的病蟲害防治,并且這種優勢水稻產量方面也有著很好的體現,最終研究區域的水稻產量高于對比區水稻產量的20%。
三、實驗結果分析
結合這次實驗結果來看,很多農民因為受到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所以對于農業方面的種植知識了解比較少,對于水稻的病蟲害防治工作缺少了一定的理論依據。另外,部分農藥銷售人員為了可以實現自身的經濟利益,會對自己所銷售的農藥產品過分夸大,這也就導致農業購買到大量假冒偽劣農藥產品的主要原因,這種問題不但會對農作物產量帶來一定的影響,同時還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現象。因此,在對水稻病蟲害現象進行防治的過程中,一定要選擇科學的防治手段,通過農藥減量增產技術來為水稻產量提供良好的保障。最終的實驗結果顯示,水稻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涉及的影響因素比較多,所以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對農藥試劑進行合理的選擇。通過對氯蟲苯甲酰胺與苯醚甲環唑的合理把握,不但可以實現對病蟲害現象的有效防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增加水稻的年產量。一些常規試劑在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中雖然也能發揮出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對這些試劑進行噴灑的過程中經常會遺留一些農藥,這些農藥可能會滲入到土壤當中,不僅會對水稻的生長帶來一定的影響,同時還會對生態環境造成非常嚴重的污染現象。所以,在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中,需要注意的是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病蟲害防治,盡可能地減少農藥的使用次數和劑量,只有這樣才能在根本上減少農藥在田間的殘留現象,通過這種防治措施,不僅可以使水稻的年產量得到明顯的提升,同時還能起到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根據農藥減量增產的相關實驗可以了解到,在對水稻農作物病蟲害現象防治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對農藥試劑進行合理的選擇,掌握好用藥的時間以及用藥次數,在此基礎上不僅可以實現良好的病蟲害防治效果,同時還能進一步增加水稻農作物的年產量,并且能為生態環境起到非常重要的維護作用,從而可以促進農業在未來實現更加長遠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建華. 農藥減量增產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上的應用效果研究[J]. 現代農業科技,2015.
[2]袁永東,沈紹云. 農藥減量增產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上的應用[J]. 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
[3]全光洙. 水稻病蟲害防治上農藥減量增產技術的應用分析[J]. 農民致富之友,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