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麗
摘 要: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產物,在各個歷史時期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現階段,玉米栽培面臨的環境和挑戰愈發嚴峻,玉米栽培技術亟待創新。本文在對玉米栽培技術研究中,通過玉米栽培的環境分析,將玉米栽培過程按照制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進行分別的論述,并結合時代發展,對機械化生產進行分析,從而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玉米產量。
關鍵詞:玉米栽培;農業生產技術;土地利用率;機械化生產
根據國家統計部門的統計,我國在2030年人口數量將突破16億,這意味著在未來的十至二十年內,我國土地資源緊張和人均耕地占有面積縮減、糧食資源需求量增加將成為必然趨勢。就目前來看,我國耕地面積逐年遞減率約為0.26%,這表明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將于2030年前后降低至0.075hm2,逼近警戒線。因此在未來發展中,必須更新農業生產技術,提升糧食產量。
一、玉米栽培的基本流程
1.前期準備
在開展玉米栽培種植之前,需要從耕地和種子選擇兩個方面進行準備。在每年開展玉米種植之前的初春階段,需要對種植耕地進行精細深翻,有條件的農戶可以采用農業機械進行輔助耕地,通過深翻的方式,將已經經過深冬凍結的土壤打散、細碎,從而保證玉米的播種和玉米的生長。與此同時,在進行土壤深翻時,還需要格外注重土壤當中的雜物,例如上一年存留的玉米秸稈等,需要快速去除,防治其影響玉米生長,也避免病蟲害的滋生。
隨后要進行種子的選擇,對于玉米生長來說,所處的種植區有怎樣的氣候環境、土壤水質,都會對玉米成長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需要在種植之前,由專業人士對耕種環境進行分析,幫助農戶進行合理選擇。例如吉林等維度較高的農業生產大省,由于其寒涼的氣候特征,可以選用鄭單985等品種,而山東等地氣候相對濕潤,則可以選用先玉335。河南省深居內陸,則可以選用浚單20進行播種。隨后,玉米種子還需要進行制種,制種工作分為浸泡、晾曬和農藥攪拌三個步驟。通過浸泡和晾曬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玉米種子的存活能力,而與農藥進行攪拌,則可以保證農藥擁有抵抗病蟲害的能力,提升發芽率。
2.種植管理
種植管理是整個玉米栽培過程中的重要步驟,在完成播種之后,首先需要根據氣候特征進行分析,并結合實際的高產經驗進行詳細的管理。在分析中,研究人員發現,玉米高產對于土壤通氣性和土層土壤容重、總孔隙度有著嚴格要求。其中,土壤需要具備良好的透氣性,在10cm以內厚度的土層土壤容重需要控制在每立方厘米1.2g到1.4g之間,而總孔隙度則保證在35%到50%之間。此外,土壤當中的有機質含量、氮磷鉀含量也有明確要求。在栽培期間,需要根據土壤的實際特點進行有機肥的播施,保證水肥的持續供應。有條件的還應當采用秸稈還田的方式進行培育,提升養分來源。
在玉米栽培技術當中,還有“七分種植、三分管理”這一基本原則。在播種時,土壤開溝的深淺程度需要保持一致,按照計劃進行株距和行距的點播,保證單位面積的出苗率和整齊性。在灌漿時期,應當利用合理的水肥配合,保證植株枝干的質量。具體來說,一般需要在抽雄期前后,進行光照和營養條件的增加,通過澆水等方式,促使玉米能夠快速完成吐絲,增加每株玉米的顆粒數和飽滿度。一般來說,在吐絲完成后的一個月左右,是有效顆粒成型的重要時期,通常需要在半個月左右開始控制,在這個時間段內,需要加大水肥播施的力度,避免早衰、敗育、苞葉變黃、減產。
3.病蟲害防治
玉米所面臨的病蟲害種類多樣,在種植管理中,需要格外加強防治工作玉米常見的病害主要有黑粉病、紋枯病等。以黑粉病為例,玉米在感染黑粉細菌后,出現了黑色變化,形成連帶病害。因此在玉米播種之前,需要通過粉銹寧等農藥進行種子攪拌,降低發病幾率。而玉米常見的蟲害則主要集中在玉米螟和蚜蟲等幾類害蟲之中。對于河北、河南等玉米產地來說,玉米螟的危害最為嚴重。通常玉米螟會依附于玉米的葉片之上,影響玉米的正常生長,最終造成大規模的減產。目前主要防控方法為辛硫磷顆粒防控技術,將辛硫磷顆粒進行稀釋,播撒于玉米植株的中心位置,從而有效殺滅玉米螟。
二、玉米栽培的機械化生產
機械化生產是農業種植技術所采用的重要現代化技術,通過開展全面的機械生產方式,是傳統人工生產解放出來,降低生產壓力,提升產量和效率。
1.機械化播種
在當前的玉米栽培技術中,全面開展機械化生產技術是主要的發展方向。玉米播種主要采用單粒精量點播方式,通過單粒精量機械,能夠省去間苗、定苗等重要環節,同時能夠節省掉果穗運輸以及翻曬脫粒等成本,據統計,每公頃機械點播,能夠節省人工投入約500元人民幣,具有較高的收益價值。在吉林、黑龍江等地的試驗田中,機械點播發芽率基本高于96%,且能夠最大限度保證出苗率以及幼苗的整齊性。
2.機械調控與收割
在機械化的玉米密植栽培中,最重要的機械管理步驟為倒伏的控制。因此,一般的機械生產會在玉米生長的過程中,根據蹲苗時間、旺長趨勢進行化學調控。通常情況下,6葉到9葉的葉期之內,需要利用玉黃金、噸田寶、羥基乙烯利等專用調節劑進行調節,保證植株密度。增強莖稈強度,避免出現大規模的倒伏。
在玉米完全成熟后,需要運用籽粒機械對已經完成籽粒乳線消失的成熟果實進行收獲。機械收獲為多項操作同時進行的作業方式,其中包括摘穗、剝皮、脫離,并能夠進行秸稈處理,相較于人工作業,機械收獲更加迅速,一般可以在15天左右完成收獲。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耕地資源的日趨緊張和人口壓力的逐漸增加,快速、高效、高產的農業生產方式成為新時代的主流。玉米栽培作為主要的農業生產,需要與新時代技術相結合,通過機械生產、合理配置實現大規模的產量提升,實現土地利用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楊勇.探究玉米栽培新技術及病蟲害的防治策略[J].農業與技術,2017,37(11):78-79.
[2]張仁和,胡富亮,楊曉欽等.不同栽培模式對旱地春玉米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率的影響[J].作物學報,2013,39(09):1619-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