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義軍
摘 要:現階段設施大棚蔬菜生產呈現了規模化種植模式,但是在種苗培養、土地調整、種苗移栽環節仍然以人工種植為主,設施大棚蔬菜生產關鍵環節人力資源的大量使用,不僅增加了大棚蔬菜生產經濟損耗,而且不利于設施大棚蔬菜生產效益的提升。因此本文根據設施大棚蔬菜生產關鍵環節特點,結合相關農業設施,對大棚蔬菜生產關鍵環節機械化作業模式進行了深入分析,以便為設施大棚蔬菜生產關鍵環節效率的提升提供借鑒。
關鍵詞:大棚蔬菜;關鍵環節;機械化作用模式
為了便于設施大棚蔬菜生產關鍵環節機械化作業模式的有效應用,首先應對溫室大棚內部結構進行適當優化,即將以往的固定結構轉化為可拆卸式推拉結構。在溫室優化后,推拉門的設計為工作人員作業進出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而兩側可拆卸式活動門則可以為機械設備的有效運行提供有效的依據,如溫室拖拉機、旋耕機、起壟機等。
一、生產關鍵環節機械化作業模式應用
設施大棚蔬菜關鍵生產工序主要有設施深耕、設施起壟、設施鋪膜移栽等技術。其中利用機械設施進行鋪膜移栽工序,可有效避免重復起壟、移栽、鋪膜工作,在保證關鍵生產工序一次完成的同時,也可以提高大棚蔬菜生產質量,鋪膜移栽工序主要機械設備為26千瓦左右的拖拉機,以每行三十八厘米、株距35厘米的距離進行機械調節,一般蔬菜移栽深度為8厘米左右。設施深耕技術主要利用溫室王拖拉機、旋耕設備進行綜合作業,在進行設施大棚蔬菜深耕整體工序時,一般作業深度大于18厘米,有效避免了以往犁底層導致的土壤板結情況,為土壤儲水保墑提供了有利的依據。設施深耕技術在實際運行中主要包括26千瓦的拖拉機及旋耕設施,機械旋耕深度在20厘米左右,寬度為1.5米。設施大棚蔬菜起壟生產工序機械化生產主要采用拖拉機、起壟設備聯合施工,其中起壟設備為液壓升降模式,為起壟形狀的有效控制提供了依據,同時在液壓升降模式下,起壟寬度、高度均可有效調節,為生產效率提升提供了動力。機械起壟生產工序主要采用26千瓦的拖拉機及起壟設施,生產效率為每小時0.2公頃,一般來說機械大棚起壟高度為12厘米、起壟底寬為100厘米、起壟頂寬為80厘米。
二、經濟效益分析
1.機械種植與人工種植對比
首先機械起壟與人工起壟進行比較分析,人工起壟每公頃需要4人,每人每天需要70元,每公頃人工起壟需費用280元;而機械起壟生產效率為每小時0.2公頃,油的耗費量為每公頃4元,則機械起壟生產成本為每公頃20元,操作人員每天費用需100元,機械起壟設備維修等后期維護費用每公頃為10元,機械起壟每天生產成本共為120元,機械起壟生產效率比人工起壟生產效率快了60倍,生產成本降低了160元。其次機械旋耕與人工旋耕比較分析,傳統人工旋耕生產效率為每小時0.4公頃,人工旋耕一般需3人,操作人員每天共需240元,油耗成本為每公頃15元,設備維修費用為每公頃10元,傳統人工旋耕生產成本為265元;機械起壟生產效率為每小時3公頃,人工操作成本為每天100元,機械設備油耗每公頃為10元,設備維修費用為每公頃5元,機械旋耕操作共消耗成本為每公頃115元。在進行土地深耕培土作業時,機械設備深耕深度可達到20厘米左右,有效的保證了犁底層土壤的翻新,在機械設備深耕過程中,地表土通過深耕到達下層,有利于將下層土壤中過冬害蟲殺滅,促使深層土壤肥力不斷增加,且相較于傳統人工旋耕來說,機械深耕工序作業成本每公頃作業成本降低了150元。最后機械鋪膜移栽與人工鋪膜移栽進行比較分析,一般來說鋪膜移栽過程中需要進行鋪膜、鋪滴灌帶、打眼、澆水、移栽等工序,人工鋪膜移栽過程需3人,每天80元鋪膜及鋪滴灌帶工序作業一般耗時每公頃2小時,而打眼、澆水及移栽工序生產效率5小時,整體工序生產效率每公頃7小時,也就是說人工作業生產效率為每小時0.1公頃,人工成本費用為每公頃240元;機械鋪膜需操作人員一名,機械人員每天需100員,機械操作可將鋪滴灌帶、打眼、鋪膜、移栽、澆水等工序進行一體化作業,作業效率為每公頃1小時,同時操作過程中為了保證鋪膜移栽質量的完好,可進行后續輔助作業,如加水、加苗、設備維護等。后續輔助作業時間為每公頃1小時,油耗成本為每公頃20元,移栽優良種苗生產效率為94%,機械移栽成本為每公頃120元,相較于人工作業成本機械作用成本每公頃降低了120元。
2.經濟效益分析
相較于大棚蔬菜生產關鍵工序人工種植而言,設施大棚蔬菜生產關鍵工序機械化生產可大量降低工作負擔,節省能源消耗,提高大棚蔬菜生產經濟效益。可通過人力資源節省、經濟效益提升兩個方面分析,一方面根據某30公頃區域機械化生產與人工生產效益對比可知,設施大棚蔬菜生產關鍵工序機械化種植可節省人力資源損耗14100元,結合當地蔬菜生產情況,每年蔬菜種植為兩茬,一年可降低資金消耗28200元,也就是說,通過設施大棚蔬菜生產工序機械化種植每年每公頃可降低資金消耗940元。另一方面利用機械化生產模式可保證蔬菜主要工序生產模式的統一性,從而提高整體蔬菜生產效益及質量,促使蔬菜生產經濟效益不斷提升。通過對某區域設施大棚蔬菜生產關鍵工序機械化生產與人工生產效益的對比分析,可發現30公頃土地蔬菜經濟效益提升600000元,則每公頃土地蔬菜經濟效益提升數值約為20000元,綜合考慮人力資源節省及經濟效益提升兩個方面因素,大棚蔬菜生產關鍵工序機械化種植模式每年每公頃可增加經濟效益21900元。
三、結語
總而言之,通過以上數據分析,設施大棚蔬菜生產關鍵工序機械化種植可有效提高蔬菜種植經濟效益,因此為了相關部門應加大對設施大棚蔬菜生產關鍵工序機械化生產模式的關注,根據實際需求引入更加先進的蔬菜生產機械設備,加快先進蔬菜種植設備的推廣、應用,同時為了保證先進機械設備的有效應用,當地農業部門應制定高性能農業設備應用優惠政策,避免購置成本對高性能農業設備推廣應用的不利影響,激發蔬菜種植人員的購置熱情,為設施大棚蔬菜生產關鍵工序生產模式的有效應用提供全方位支持。
參考文獻:
[1]王中, 陳新環, 張紅,等. 設施蔬菜生產主要環節機械化技術集成應用實踐[J]. 江蘇農機化, 2013(4):26-27.
[2]劉曉明. 大棚蔬菜生產實現機械化作業的可行性[J]. 農機科技推廣, 2014(3):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