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榮
摘 要:2013年龍潭鄉人代會中,黃草壩村、平掌寨村人大代表,提出了開發種植春馬鈴薯產業的提案,鄉主席團通過審議,報區人大,引起區人大、區政府的重視,做出了小面積示范,具體由農業局組織,區經作站、鄉農業站配合村委落實地塊。安排了試驗示范項目資金,要求通過試驗示范,論證可行性,逐步推廣,爭取做到調整農業產業,做強龍潭農產業的目的。目前全鄉有大量勞動力轉移,外出打工現象,但留在村里的農民實實在在需要靠土地增收、在土地上勞動致富。當前局部的有一些產業咖啡、烤煙、茶葉、還剛定植兩年的核桃等,還沒有形成真正的特色、高效產業。因此尋找一個高效產業規模發展是必要的。
關鍵詞:龍潭鄉;大春馬鈴薯;高山地域種植的探索
龍潭農業概況:龍潭鄉位于翠云區西南部,因地下暗河從山腳涌出,形成天然湖泊(龍潭湖)而得名。東南與六順鄉相連,西與思茅港鎮接壤,北與景谷縣、云仙鄉隔江相望,土地面積為325.65平方公里。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大部分屬石灰巖地帶,最高海拔2143米,最低海拔665米,平均海拔1403.5米,氣候溫度適中,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最低溫度3℃,年平均降雨量為1524毫米,屬干旱少雨地區。龍潭鄉有著豐富的土地資源優勢,全鄉有各類土地面積30126公頃,據規劃調查適宜發展烤煙種植面積達10000畝,適宜發展綠色經濟作物種植面積15000畝,為龍潭鄉的產業開發提供了保障。龍潭鄉共6個村委會,54個村民小組,全鄉共10539人。勞動力7212人,耕地2.4萬畝,每個勞動力3.3畝。全鄉農業區分山頭三個村,下山三個村,海拔1000-1200米,大春種植不宜。山頭三個村地處小蘆山北段西坡,海拔在1400米以上1800米以內,在大春生產季節,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對于性喜冷涼的馬鈴薯生長發育非常有利,雨水在七、八月份結薯期較為集中,充足的雨水適宜塊莖形成,氣溫平均氣溫17—21℃,雨熱同季;年日照總時數在2855.2小時,完全可滿足馬鈴薯生長發育對光的要求,接進原產地會澤縣。
一、試驗示范準備,引進適宜種植品種
由區農業局專家組實地考察,長期以來當地有零星種植春馬鈴薯的農戶,獲得較好收益,被當地絕大部分群眾認可,有一大部分農戶不種烤煙,長年種植玉米地除外,還有部分土地閑置,可以利用。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選擇地塊,確定種植133畝的規劃,選用會澤縣生產主品種合作88、滇薯6號兩個品種,該品種產品鮮食、加工皆宜;統一種植技術方案。
1.品種合作88 簡介
品種來源:云南師大薯類作物研究所和會澤縣農技中心利用國際中心提供的雜交組合,于1990年在會澤進行單株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株型直立,葉色濃綠,莖色綠紫,復葉大,側小葉3~4對,排列緊密,紫花,天然結實性較弱,高90厘米左右,莖粗約3厘米,生育期為130天左右,屬晚熟品種。結薯集中,薯塊商品率高,薯形為長橢圓,塊莖紅皮、黃肉,表皮光滑,芽眼淺少,休眠期長,蒸煮品味微香,適口性較好。干物質含量25.8%,淀粉含量19.9%,還原糖含量為0.296%。平均畝產1880.3千克。
2.品種滇薯6號(PB06)簡介
品種來源:云南省農業大學植保學院從國際馬鈴薯中心提供的實生籽中經單株選育而成。2006年通過省級品種審定。該品種較優質、豐產性好,適應性廣。
特征特性:株型直立,株高90cm左右,莖稈綠帶微紫色,葉色深綠,生長繁茂,白花、天然不結實。結薯集中,商品薯率高,薯形為球形、淺黃皮黃肉,表皮光滑、芽少而淺。淀粉含量17%左右,薯片見光后容易變綠,無怪味。休眠期長耐貯藏,蒸食品質好,適宜加工淀粉、全粉,和鮮食。該品種較抗晚疫病和卷葉病,易感瘡痂病。生育期 120天左右。該品種生育期較長,適宜春播種馬鈴薯種植區大春種植,在低海拔河谷地區也可作小春品種種植。該品種需肥量大,應在排水良好的中上等肥力田塊上種植,選用脫毒種薯。采用壟作或抱窩塘方式種植。每畝施有機肥2000-3000公斤,NPK三元復合肥60-80公斤,施肥以基肥為主,適量補施提苗肥。每畝種植3000-3500株為宜,一般單產可達2000-3000公斤。初花期后每隔10天用甲酸靈錳鋅等農藥連續防治晚疫病2-3次。
二、組織
在農業局楊副局長的指導下,定人定責, 經作站領導和農業站組成工作隊到黃草壩、平掌寨村配合村委落實地塊,完成落實黃草壩村干河山5戶17畝,大山9戶67畝、上黃草壩4戶9畝、平掌寨村4戶40畝,共計22戶133畝。要求種植戶每畝預交500元到村,便于統購農資,交來資金多退少補。選人選地并重,保證試驗示范圓滿完成。
三、實施
二月中旬聯系預定種薯,組織動員農戶,選好地塊,安排好下種時間;中下旬督促農戶開始整地,3月28日到馬鈴薯原產地會澤縣進種薯(在當地已做過種子處理,可見萌芽),31日發放到戶,4月1日培訓種植技術,農戶播種時間4月3日始到21日全部結束。收獲時間自2014年8月27日有少部分收獲上市,零售3.5元/公斤。至9月10日完全收獲。實收總產125噸,平均畝產939.8公斤,最高畝產1.45噸。
四、技術措施
保證前作不是茄科作物,土壤不受污染,耕層深厚,土壤疏松、肥力中等以上。
1.整地:深耙25—30厘米,打碎土垡,平整地面、清除石塊雜物,做到土壤疏松、土垡細碎。
2.選用良種:選用會澤縣生產主品種合作88、滇薯6號兩個品種,上兩品種在當地表現為高產、優質、抗病抗逆性強。
3.種子處理:50克左右大小種薯整薯播種,較大的可切塊,切塊時刀具要進行消毒,薯塊芽眼不少于2個,用草木灰把切口涂抹晾干催芽待種。
4.播種時間:要據思茅的土壤肥力和雨水情況,播種時間選在清明前后。
5.起壟雙行種植:沿坡規格開墑起壟墑距30厘米,墑面70厘米,墑底面80厘米,種植(行)距40厘米,株距28—33厘米,種植密度4000—4500塘。
五、管理
在備耕下種至整個生長期間,經作站聯合農業站人員定時不定時觀察指導;集中培訓,內容包括整地、種子處理、追肥、培土、病蟲害防治、收獲、貯藏。施肥要求用高濃度復合肥(N:P:K比15:15:15),畝用量50公斤。其中觀察自現蕾期開始,病害監測自初發晚疫病開始,分別是哪幾個時期,結合集中培訓10次,累計培訓250人次。
六、收獲
8月27日開始有收獲上市的。
七、存在問題
1.果形偏小,大不均1錢至3公兩不等。2.播種時忽略了地下蟲,產品出現了部分蟲傷果,上市價格受到影響。3.因生長期間雨水過于集中,病害藥物防治無法開展,程度不同感馬鈴薯晚疫病。4.收獲時間早農戶的出現嚴重爛果,造成不小的損失。
八、馬鈴薯產業在龍潭鄉發展的思考
1.種植地盡量選擇坡地,溝廂配套要直,確保雨天排水暢通無積水。
2.加強病蟲害防治,主要是青枯病、晚疫病防治,做到早防早治。
3.樹枝枯敗,農戶多以8月份開挖,此時雨水正集中,存在開挖難、運輸難,貯存難;根據實際情況在10月初開挖效果形好,表皮不易破損。
4.雖然獲得了一定產量,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有必要進一步示驗,把一些主要問解決好,再做推廣更為有利。
參考文獻:
[1]思茅區龍潭鄉數字鄉村網.
[2]會澤縣大橋鄉數字鄉村網.
[3]思茅區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