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英 王軼博
摘 要:2015年11月5-8日受地面倒槽和500hpa高空槽東移的影響,烏蘭察布市出現了大到暴雪天氣過程,最大累計降雪量出現在豐鎮市49.8mm,雪深達到29cm。暴雪造成部分房屋受損、棚圈倒塌,大小牲畜不同程度死傷。由于此時仍為秋收季節,大雪覆蓋部分甜菜、玉米、谷子等,影響較大。作為一個預報員來說,能提前及時準確的預報大暴雪,社會意義重大。本文詳細分析了此次烏蘭察布市地區大暴雪天氣過程,并總結出了相應天氣診斷特征。
關鍵詞:大暴雪;準確預報;診斷特征
一、天氣實況
受地面倒槽和500hpa高空槽東移的影響 ,2015年11月5~8日,烏蘭察布市出現強降雪天氣,尤其是南部地區達到特大暴雪,最大降雪出現在豐鎮市為49.8mm,積雪深度29cm。其中11月6日降雪量最大,南部地區普遍出現了超過10 mm的暴雪天氣,部分站點甚至出現了超過20 mm的大暴雪天氣。8日全市氣溫下降6-8度,4-5級西北風,北部可達5-6級。此次降雪使豐鎮市、涼城縣、察右前旗、興和縣、集寧區共32個鄉鎮2696人受災,29戶30間居民彩鋼屋頂、1615座蔬菜大棚被積雪壓塌;死亡大牲畜23頭、羊1351只、雞54080只;1705.7公頃未收獲和收獲后未處置的農作物被積雪掩埋,直接經濟損失3267.5萬元。
二、大尺度環流形勢
1.高空形勢演變
圖2分別為5日08時和6日08時的500hpa高度場和850hpa溫度場的實況,500hpa環流形勢形式主要為兩槽一脊型,西邊槽位于西西伯利亞地區;高壓脊位于貝加爾湖西部90°E-100°E之間,脊前西北氣流不斷向東南地區輸送,攜帶冷空氣南下;東邊槽位于鄂霍次克海附近。新疆地區短波槽東移以及西北地區冷空氣南下的配合也是造成此次過程的重要原因。
2.地面形勢場
由圖3(地面云圖疊加)可以看出,5-7日降雪過程的主要影響機制為地面倒槽東移;又因為我市位于貝加爾湖高壓的底部,東南沿海水汽不斷向西北輸送,為這次降水過程提供了水汽條件;5日開始有降水云系自西向東移入我市。
三、水汽條件
圖4分別為5日和6日08時的700hpa相對濕度和850hpa風場的疊加圖,5-7日之間相對濕度大值區有明顯西升北臺的過程,5-7日08時我市的相對濕度南部達到100%,具有很好的水汽條件,850hpa層受到偏東風的控制,到8日相對濕度大值區移出我縣,整體轉為偏西風。
四、物理量條件分析
1.散度
從6日08時的散度場來看,從850hPa到500hPa整層為低層輻合高層輻散的垂直結構,8500hPa散度最小值為-2.5×10-5s-1(輻合),500hpa層散度最大值4.0×10-5s-1(輻散),高層輻散的抽吸作用,加強了低空暖濕氣流的上升運動,是觸發不穩定能量的釋放的重要啟動機制。因此高層輻散、低層輻合的垂直配置為暴雪的出現提供了有力的動力條件,而且這種垂直結構出現在前12-24小時,對暴雪的預報有明顯的先兆指示意義。表明空氣上升運動強盛,而且南部較北部明顯,有利于大暴雪過程的發生發展。
2.水汽通量
5日08時-6日20時700hPa上(圖6)都存在一條明顯的水汽通道,西南風從南海攜帶大量水汽經過長江中下游地區,一直向北延伸,6月8日全部覆蓋我市大部地區。6日全市降雪量最大。
3.低空急流
在5日20時850hPa風場上(圖7)可以看到,位于內蒙與外蒙交界處90°E-100°E之間為一偏東風急流,造成了上升運動和不穩定條件。據《現代天氣學原理》中統計,強降水主要發生在急流軸左側200km之內的地區。
五、結語
1.本次暴雪對發生的時間及對應的天氣現象預報較準確,但對降雪的強度以及地區差異把握不夠準確,尤其南部地區降雪量的預報遠低于實況值。
2.分析500hpa高空圖,是否存在穩定的兩槽一脊環流形勢,貝加爾湖高壓脊的發展的極地冷空氣的先堆積、后移動,這種大型環流形勢的形成、維持與發展是暴雪產生的基本背景。
3.深厚的濕層和強烈的水汽通道為此次暴雪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條件,可提前通過物理量場的分析診斷得到。
4.高層輻散、低層輻合的垂直配置是暴雪出現的動力條件,這種結構提前12-24小時出現,對暴雪的預報有指示意義。
5.是否位于低空急流軸左側(暴)200km之內,對烏蘭察布市暴雪天氣預報也有很好的指示意義。
參考文獻:
[1] 伍榮生.現代天氣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
[2] 張廣英.2000.大-暴雪天氣地縣指導預報方法.黑龍江氣象,1:22-24.
[3] 顧潤源.內蒙古自治區天氣預報手冊[M].北京:氣象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