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美明
摘 要:隨著林業建設由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轉變,公益生態林建設已成為林業建設的重中之重。進一步優化國有林場公益生態林經營管理,是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滿足人們的生態、社會需求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同時也為人們提供公益性、社會性產品或服務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因此,合理利用林場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生態旅游等建設,調動公益生態林經營管理積極性,對公益生態林建設謀求生態與經濟共同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林業;林業管理;國有林場;公益生態林
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麗中國”概念,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布局,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國有林場是生態公益建設管理的主戰場,進一步優化公益生態林經營管理,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宏偉事業。目前惠州市油田林場在生態公益林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油田林場生態公益林的基本情況
惠州市國有油田林場坐落在龍門縣永漢鎮,總面積74127畝,其中林業用地71334畝(國有林地67887畝),占總面積96.2%(91.6%),非林業用地2793畝,占總面積3.8%,分為三斗種、紅泥灣、大窿、西坑、將軍帽5個工區,下轄蕉坑、石下塘2個村委共10村民小組,總人口約1000人。生態公益林面積58078畝,其中省級公益生態林46878畝,市級公益生態林11200畝,公益生態林占林地總面積的75.5%。森林總蓄積量5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92%,森林綠化率93.6%,主要承擔著森林資源培育、公益生態林的管護和生態環境建設任務,發揮森林生態效益,實現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
二、油田林場在公益生態林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森林防火觀測系統不完善,通信信號覆蓋不夠
油田林場森林防火觀測系統仍然傳統的管理,未進行防火網格建設,有些護林站棄用,有的地方建設護林站,沒有森林防火觀測瞭望塔、瞭望臺,林場有5個工區,大部分區域沒有通信信號,只是西坑工區場部范圍、將軍帽工區部分區域有移動通信信號覆蓋,對森林防火和林場生產建設極為不利。
2.公益生態林林分質量參差不齊
油田林場公益生態林經營管理處于粗放經營狀態,雖然根據公益生態林的分布特點、范圍、保護等級和管護難易程度等進行分類管理,但林分質量、結構和林相結構仍存在參差不齊現象,近成林以上的林分質量相對較高,林相、林層結構較好,部分灌木林、未成林地、中齡林分質量較差。
3.公益生態林資源管護力度不夠
由于林場下轄有蕉坑、石下塘2個場帶農村,其中石下塘村民生產生活在林區范圍內,周邊村民侵占國有林場土地種果現象時有發生,未能有效制止;少數村民在生態林林區偷竊珍稀樹種、捕殺珍稀鳥類和有價值的保護動物等行為,未能及時保護,對森林資源造成一定的影響。
4.資金不足,生態資源優勢未能合理利用開發
油田林場生態公益林58078畝 ,其中2003年劃定省級生態公益林46878畝,2011年劃定市級生態公益林。近年來,由于松材線蟲病疫情危害,我場的松樹遭受松材線蟲病危害比較嚴重,對遭受病蟲害林分改造及風倒木進行清理,對林分質量較差的進行間伐、補植套種等撫育管理,需大量資金維持。而公益生態林中的補償政策只停留在較低水平,補償資金不足,難于維持實際管護和生產需要,經營管理水平不高。多年來,林場生態資源開發利用的力度不夠,使生態效益未能有效地轉化為經濟效益。
5.森林旅游項目推進力度不夠,項目補償資金落實不到位
油田林場2006年經廣東省林業局批準成立廣東油田森林公園,面積10953畝,其中公益生態林面積10868畝,2010年招商引進資金成立了龍門溪谷度假村有限公司進行森林旅游開發,通過出租的形式合作進行經營,目前項目推進緩慢,項目租金不能及時到位。
三、油田林場在公益生態林建設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缺乏穩定資金投入,生態資源優勢未合理利用
惠州市國有油田林場是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在職干部職工55人,退休干部職工60多人,實行財政差額補貼政策,國家對公益生態林禁止或限制采伐,劃入公益生態林大多是用材林、經濟林,涉及林場的切身利益。大面積公益生態林,特別是人工公益生態林經營管理,需要大量的物力、財力、人力投入。油田林場收入來源于仍然要依靠承包金收取、用材林銷售等,對于公益生態林的投入明顯不足,由于缺乏穩定的資金投入,使得公益生態林難以得到高質量的經營管理。雖有每年約28.7元/畝的公益林補償金,但對于公益生態林提供的生態效益以及建設經營費用相比,明顯偏低。
2.森林資源生態旅游項目開發難度相對較大
一方面是開發商因財力所限,旅游項目補償資金缺口較大,沒有及時落實;另一方面是由于公益生態林實行嚴格的管護與開發商之需要發生了矛盾,造成公益生態林開發建設工作難以到位,保護效果受影響。
3.由于林場多年來只重視保護,改造力度不夠
對被劃入公益生態林的林地未能及時進行補植、間伐、衛生伐;對遭受病蟲害、風倒木等林分未及時清理;對未成林地進行粗放型管理,從而使這些林分與其他成林林分相比質量參差不齊。
四、解決油田林場在公益生態林建設存在問題的對策
1.加大管護力度 鞏固公益生態林建設
加強管護人員隊伍建設,林場建立一支高素質、高技能專業護林員隊伍,專職從事生態林管護任務并建立考核機制,確保管護成效。對管護人員進行每月定期召開管護人員、護林員培訓會,通過培訓,使一線人員知法守法。實行分片工作責任制,林場與各護林人員簽訂森林管護經營責任書,層層落實管護責任,明確責、權、利;確定管護人員及其管護責任區位置、界線、面積等管護內容,使管護人員真正做到“人員、標志、地塊、責任、獎懲”五落實。
2.多措并舉 提高林分質量
(1)公益生態林林地中部分灌木林地、疏林地、林中空地和未成林地,采取補植等措施進行改造,科學營建高效公益生態林。其中對生長在陡坡或土層十分瘠薄的灌木林,予以保護;對生長在緩坡且土層較為深厚的灌木林,進行改造提高,使其變為喬灌復層林,提高林地生產力,更好地發揮林地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的功能;對于疏林地,采用封山育林措施,加強保護,培育天然次生林,也可按林分內林隙的大小與分布特點,采用均勻補植或局部補植的方式,形成不同樹種或不同起源鑲嵌分布的混交群落。對于林中空地,綠化造林,著眼建立針闊混交、喬灌結合,高標準、高質量的公益生態林。對于未成林地,加強撫育管理,盡快培育成為高效、林相、林層結構完好的林分。
(2)對于風折、風倒、受害立株數大于10%的林分中采用定株采伐的方法進行了衛生伐,改善公益生態林衛生狀況,通過采取相關措施提高林分質量,提高林分質量和生長量,增強林木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維持生態平衡,發揮更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3)利用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固定省級、市級公益生態林界線,完善和建立森林資源數據庫,及時更新小班數據,嚴格監測公益生態林的動態變化情況,為公益生態林的經營決策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加大開展科研和技術推廣活動,加大公益生態林種、樹種結構調整,同時運用法律手段,建立內、外部管理機制,加強對公益生態林的管理,
(4)強化宣傳教育,抓好森林防火管理。
①對林區主要路口、明顯位置設立的公益生態林經營區永久性標志、立牌公示和宣傳標語進行全面檢查,破損嚴重的全面更換或修補,時刻警示人們保護好公益生態林資源。
②強化應急管理,提高撲救能力。特別是對重點火險區以控制火源為中心的綜合治理,進一步加強林場、工區二級森林護林防火隊伍建設。及時補充或購置油鋸、鼓風機、防火服、頭盔、砍刀、打火把等撲火工具,便于森林消防專業人員開展綜合型撲火方式培訓。
③重視生物防火林帶建設。對生物防火林帶進行全面實地調查,對分布現狀及成活率現狀,提出整改措施方案。每年對原有的防火林帶進行維修管護,做好還未營造生物防火林帶的重點林區的規劃設計工作,一旦有生物防火林帶項目安排,能及時營造。
3.充分利用森林公園,發展生態旅游等項目
林場要積極引進投資商,合理利用生態資源優勢,吸引外資投向林區,以森林景觀為主體,以自然景觀為依托,合理開發森林生態旅游。
(1)分層次開發,突出各林區旅游特色。對公益林的生態旅游實施分層次開發,有資源優勢的先開發,為后期的生態公益林旅游資源的培育和開發提供成功的經驗和資金。林區旅游資源開發中應尋求差異,切忌照搬、抄襲,否則不能吸引追求個性化、差異化需求的消費者。
(2)公益生態林旅游開發可持續性。在林場對公益生態林旅游開發時,要承擔起環境保護和公益林區受益的責任,追加遠大于常規旅游區的成本,因此要充分利用已有資源,合理開發和經營,走邊建設、邊開發、自我積累、滾動發展的新路子。在公益生態林開發利用上,必須考慮景觀多樣性,除基礎設施外,避免搞人工破壞自然景觀情況。
(3)提高管理水平和保護認識。在發展公益生態林旅游中,要引進和培養管理與經營人才,以科學知識與技能及可持續發展理念構建生態旅游管理體系,加強公益生態林旅游業對環保的宣傳,使公益林的開發與保護形成良性循環。
林業是環境發展中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在保證森林中生態物種的體系和多樣性不受侵害的前提下,從事一系列的林業活動。在開發的過程中,注重利用以及保護森林生態系統所具備的生產力。通過適合的開發及較為科學的培育,既能保證森林資源的可循環利用,又能使森林的生態系統的健康得到保障。
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對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起著決定性作用,對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重要戰略意義。為此,加快生態公益林發展,建設生態家園,已成為我們油田人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廣東省生態公益林的分類補償研究[D].藍玉杏.華南農業大學 2016.
[2]利用林業技術創新促進生態林業發展探究[J].曾群英.南方農業. 2017(21).
[3]廣東連平建設國家級生態縣的總體生態規劃[J].任海,周國逸,夏漢平,敖惠修,郭慶榮.生態科學.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