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麗瓊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國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對維護公共健康安全、保障社會穩定、增強我國農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區基本情況
1.現代農業已具雛型。近年來,渝北區堅持走以特色效益農業為核心的農業現代化路子,大力發展特色水果、蔬菜、漁業、都市休閑農業。啟動實施了“一區三帶十基地”為重點的項目建設,明月山萬畝設施蔬菜、銅鑼山萬畝風情葡萄溝、木耳金剛設施農業休閑基地、茨竹十里荷花走廊初見成效。
2.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初步建成。2012年,我中心承擔的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部下達的 --“渝北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建設”項目。通過項目實施,中心擁有全新的辦公室、實驗室560m2,購置了農產品采樣車一輛,液相色譜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等46臺(套)先進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查儀器設備。2012年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掛牌成立,購買了60臺殘留農藥測試儀,贈送給鎮街安全監管站、部分專業合作社和蔬菜種植大戶,并對其進行了技術培訓,逐步建立了區、鎮、種植大戶的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網絡。
3.標準化生產體系已初步建成。截止2014年,我區結合農業生產實際,建立完善了貫通農業生產全過程的生產控制技術規程。共制修訂15個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并以地方標準頒布實施,逐步建立健全農業標準體系,為全區農業標準化建設奠定了基礎。
4.追溯體系項目試點成功。承擔市級支農資金項目《渝北區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試點》,開發建立了《渝北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網》門戶網站(http://58.17.188.236:8016/)和安全追溯監管平臺系統,通過采集生產基地、檢測等數據實現渝北區農產品安全主管部門對全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進行全面監控。
5.三品一標工作得到提升。三品一標工作得到了全面提升,截止2014年底,有效期內的三品一標數量78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27個,綠色食品45個,有機食品4個,地理標志登記保護農產品2個。
二、我區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建立健全了“兩大體系”,大力推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一是完善質量標準體系。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建立覆蓋產地環境、基地建設、設備設施、過程規程、質量要求全方位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制修訂和推廣地方農業生產技術標準60項以上。引導和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規模化、標準化示范基地。二是完善監督監測體系。建成具備國內先進水平的區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每年制定并實施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風險監測)計劃。強化監測預警,及時發現風險隱患,探索開展風險評估,及時排查清除各種風險隱患,嚴防出現區域性、系統性質量安全事件。
2.強化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治理,打牢農產品生產基礎。2017年,我區嚴格按照《重慶市產品產地土壤環境質量例行監測實施方案》開展樣點踏勘及采樣工作,共監測土壤樣品554個,水樣15個。加強對重金屬、廢水、廢氣、固體廢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的監管。合理處置用于農業生產的薄膜、農藥包裝廢棄物,防止造成農產品產地環境污染。
3.強化農業投入品使用管理,嚴把農資進入關。建立農資購買索證索票、購買臺帳制度和質量安全承諾制度,建立健全農業投入品使用檔案,杜絕違禁藥物及添加劑的使用,嚴格執行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等相關規定。
4.實施綠色防控,嚴把土壤凈化關。一是推行測土施肥技術,嚴格控制面源污染。二是推廣病蟲害物理防治措施,配置殺蟲燈、性誘劑及粘蟲板等物理措施。三是推廣使用有機肥、土壤調節劑和低毒農藥。推廣農家肥和商業有機肥,減少單純化肥的危害,推廣使用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農藥。
5.建立追溯體系,嚴把市場“準入關”。一是對示范基地增設監控設備,實時監控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全過程。二是指導企業建立健全農產品生產記錄檔案,完善農產品信息,并上傳到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方便消費者有溯可查。三是采取企業自檢和監管部門抽檢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
6.強化三品認證,建立健全品牌體系。大力培育“三品一標”產品,穩步擴大“三品一標”總量,引導企業積極爭創生產標準化、管理規范化、經營產業化、產品品牌化的“三品”基地,確保每年新通過“三品一標”認證20個以上。強化“三品一標”認證后監管,建立退出機制,堅決打擊假冒行為,確保品牌公信力。
7.強化宣傳培訓工作,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通過發放發放農業技術規程匯編、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頁、三品一標知識宣傳,組織生產經營者參加農業技術培訓,
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的農業標準化生產和質量安全意識水平,加大了農業標準化宣傳力度。
三、建議意見
1.進一步營造全社會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良好氛圍。農產品質量安全不僅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關系到政府形象和社會穩定。要進一步強化各級政府職責,逗硬落實屬地監管責任。要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報刊等媒體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宣傳,多層次、多形式組織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農業投入品科學使用和限制使用規定等宣傳培訓工作。對生產、經營和使用國家明令禁止農業投入品的違法行為,既要依法嚴厲查處,更要加大媒體曝光力度,形成震懾力,從源頭上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要不斷增強消費者自我防范和保護意識,形成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
2.進一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要把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加大對各級監管人員業務技能培訓,引進和培養一批專業技能人才,及時調整和充實基層監管人員,不斷完善市、縣、鄉、村四級監管體系。各級財政要足額預算監管工作經費,建立穩定的長效投入機制,切實解決各級檢測服務站人員不足、設備簡陋、經費緊張等具體問題,確保日常檢測工作持續高效開展。整合監管檢測資源,切實解決管理體制上的重復監管、監管盲區問題,真正形成監管合力,增強監管實效。
3.進一步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進一步突出綠色農業的基礎地位,堅持集中連片、適度規模發展特色產業的思路,推行“公司+基地+農戶+標準”的產業發展模式,推進綠色農業規模化生產、專業化發展、集約化經營。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示范園、標準化種養殖場示范帶動作用,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步縮小傳統的一家一戶經營比重,從根本上解決分散經營的弊端。積極兌現創建獎補政策,大力支持生產企業創建“三品一標”積極性。不斷修訂完善農產品標準體系,及時向社會公布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鼓勵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監督,讓廣大農產品生產者自覺在生產環節中做到規范化、標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