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玉泉
摘 要:筆者從種植模式和種植效益兩個方面對我鎮小雜糧種植情況進行調查與分析,并對未來我鎮小雜糧種植發展優勢和思路做了系統闡述。
關鍵詞:金佛寺鎮;小雜糧;分析
金佛寺鎮自2015年發展小雜糧種植業以來,技術逐步成熟,規模不斷擴大,至2017年,全鎮以谷子為主的小雜糧種植面積達到1200畝,并引進炬暉農民專業合作社投資600多萬元,在下四截村建成了小雜糧加工廠一座,配備了集去石、脫殼、拋光、色選、分級及包裝為一體的全自動化小米加工生產線一條,每小時可加工小米2噸以上,年加工量達到5000多噸。通過近幾年的探索發展,依托本地獨有的資源優勢,金佛寺鎮小雜糧種植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術集成,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應,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種植模式
1.品種選擇
金佛寺鎮小米種植品種選擇主要針對市場需求并結合本地實際進行,三年來共引進小雜糧品種40多個,其中谷物新品種20多個,主要分為三大系列,即張雜谷系列、隴谷系列及晉谷系列。通過實際栽植和市場銷售,選出了產量高、米質優、色澤黃亮、市場歡迎度高的張雜谷13號、晉谷21作為主栽品種。
2.栽培方式
金佛寺鎮種植的小米均為大穗稀植型品種,結合本地氣候干冷、日照時間長的特點,栽培方面采用畝產量高的覆膜穴播技術,即在土地平整后覆蓋1.4米寬的黑色地膜,用穴播器種植6行,株距20公分,畝穴數1.38萬穴,畝產量可達500公斤左右。
3.肥水管理
覆膜前,每畝施農家肥3—5方,使用生物有機肥40公斤,以后不再追施任何肥料,整個生育期灌水2—3次。
4.種植管理
金佛寺鎮谷子播種期在每年的4月20日左右,畝播種量0.4—0.5公斤,出苗顯棱在5月5日左右,在幼苗出齊后及時進行間苗和除草,每穴留1—2株幼苗。收獲期根據品種不同有所差異,張雜谷系列在每年的9月20日左右開始收獲,晉谷系列在10月5日左右開始收獲。
二、效益分析
1.種植成本
張雜谷系列種植成本每畝583元,其中,種子購置需90元,地膜每畝地78元,生物有機肥每畝90元,農家肥每畝40元,覆膜費用每畝30元,播種費用15元,收獲費用每畝200元(機械130元、人工70元),灌溉費用每畝30—50元。晉谷系列種植成本每畝523元,其中,種子購置需30元。地膜每畝地78元,生物有機肥每畝90元,農家肥每畝40元,覆膜費用每畝30元,播種費用15元,收獲費用每畝200元(機械130元、人工70元),灌溉費用每畝30—50元。
2.畝收入
張雜谷13號畝產量510公斤,每公斤收購價4元,谷草收入150元,畝收入可達2190元。晉谷21畝產量480公斤,每公斤收購價4元,谷草收入150元,畝收入可達2070元。
3.凈收入
張雜谷13號每畝地凈收入1607元,晉谷21每畝地凈收入1547元。
4.與當地主導產業的對比
金佛寺本地主要以玉米制種為主,2017年玉米制種畝低保收入方面,70%的農戶平均畝收入達到2100元,所有種植農戶平均畝收入只能達到1950元。玉米制種的成本為每畝1000—1200元,純收入僅為750—950元,以谷子為主的小雜糧純收入明顯高于玉米制種。
三、發展優勢
1.氣候適宜
金佛寺鎮地處沿山地帶,海拔在1600米—2000之間,氣候相對冷涼,特別適合谷子等小雜糧的種植,加之本地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生長期長,種植的小雜糧產量高、品質優良,加工的產品深受市場歡迎。
2.地域獨特
金佛寺鎮轄區農業灌溉用水大部分為冰川融水,礦物質含量較高,種植的小雜糧硒含量較高,是名副其實的富硒產品,經專業機構鑒定,金佛寺鎮生產的小米每100克當中硒含量達到58.3微克,遠高于國家標準。
3.綠色環保
金佛寺鎮長年空氣干燥、氣候冷涼,谷子幾乎不發生病蟲害,整個生育期不使用農藥,產品符合綠色環保的要求。
4.品牌優勢
至目前,全鎮共注冊“冰川珍珠”、“佛谷長川”及“佛谷觀水”3個小雜糧商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金佛寺小米”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正在申辦當中。并建成了完善的銷售渠道,產品遠銷至上海、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
四、今后的發展思路
今后,金佛寺鎮將進一步拓展小雜糧銷售渠道,加大品牌建設力度,加快以黑小米、藜麥、豆類等新品種的引進力度,力爭在省外建立穩固的銷售市場。同時,依托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通過土地流轉,規模化種植、規范化管理,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提升產品品質。
參考文獻:
[1]王子強, 姜秀芹, 郭愛華,等. 小雜糧價值重估及市場分析研究報告[C]// 聊城科學發展研究.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