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鳳?宋艷瓊?張建強
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加快現代農業的重要支撐,是著力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是保障國家糧食長期安全的戰略選擇,是構建新型職業農民經營體系的重要基礎。農廣校作為農民教育培訓的專業機構,是我國農業科技廣譜性培訓的主渠道,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主陣地,任重而道遠。
近年來,沁水縣農廣校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作為重中之重的中心工作來抓,認真貫徹全縣促進農民增收的一個意見和三個實施辦法,充分依托陽光工程、農村實用人才、百萬中專生計劃等工程項目,狠抓“送教下鄉”職業中專班和“農村青年普及中等職業教育試點項目”工作,形成一種從中央、省、市、縣、鄉、村六級聯動、相互連接、上下貫通的工作模式,促進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我縣農廣校構建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的基本思路設想:首先我縣農廣校爭取得到國家更多有關項目經費支持,其次是要抓緊制定本省、本市、本縣農民教育培訓中長期規劃,以政府文件下發本地農民教育培訓中長期規劃。最后是我縣農廣校要切實帶頭抓起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在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中抓好帶頭人的培訓,主要是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的帶頭人、農業工人、農業雇員,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人員的教育培訓,通過對這些人員的教育培訓,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
我縣農廣校在中央、省、市農廣校的支持和關懷下,積極參加陽光工程、農村實用人才、百萬中專生計劃等工程項目,特別是縣里為我們創造了良好的培訓環境。我縣打造三艘航母:以楓彩集團為龍頭,投資30億元,建設華北地區最具特色的苗木花卉基地,打造高端農業航母;以大象集團為龍頭,投資5億元,打造畜禽生產加工業航母;以食用菌工廠化生產項目為龍頭,建設節能食用菌工廠化循環農業園區,打造食用菌工廠化循環農業航母。我縣還建設四大基地,重點建設畜牧、蔬菜、蠶桑、花卉四大基地,形成西南部的干果經濟林板塊、西北部的畜牧養殖板塊、中部蔬菜蠶桑加工板塊等五大特色農業經濟區。制定“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發展規劃,啟動“百村示范、全面推進”工程,到“一二五”末,建成一村一品專業村120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500個。
我們農廣校在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主要做法有:
一、實現中等職業教育辦學規模化
從2009年以來,縣農廣校連續招收項目生1500名,目前中等學歷教育工作在校生900名,農村青年普及中等職業教育700名,“送教下鄉”職業中專生100名,今年招收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訓生100名。
我們辦學規模不斷擴大,重視新型職業農民,但是對于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認識還不夠統一,分類還不明確。
二、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1.加強教務管理。我校按照省校要求制訂并實施了《沁水縣農廣校管理章程》的管理制度。
我校加強了教學管理:首先認真制定了教學計劃和相應的教學集中與輔導日程安排,及時下發到各教學班并嚴格執行。其實每個教學班指派一名鄉級領導作為管理人員,協助農廣校教師對班級進行管理。再次組織教師認真備課、規范教案,保證教師教案、教學日志、學員作業、教學過程規范有序。最后對參加集中培訓、輔導的學員進行考勤,提高學員的到課率。此外還積極組織教研觀摩,開展各教學點互幫互學,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我校健全完善了各項規章制度。制定了教師職責、學員守則、教學管理制度、專業教師管理制度、教學班班主任管理制度、學員學習制度、學員管理制度、項目資金使用管理制度。使每個方面,每個環節,都有章可循、管理有序,確保各項工作規范運作、落實到位。
我校還建立了班主任、培訓教師管理辦法和工作考核辦法。對教學工作及培訓任務實行量化管理,對培訓學員實行動態管理,以工作定優劣,以績效定獎懲,通過落實責任,強化管理,績效評價,嚴格考核,定期召開班主任會議,及時掌握工作動態,研究解決教學、培訓工作中遇到的難題,為提高教學和培訓工作質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2.加強教學改革。近五年,我校的課程體系及內容改革的重點和方向是:教學手段現代化,理論與實訓一體化,課程內容模塊化,專業技能訓練多樣化。
改革課程體系:首先加大技能課的比重。根據專業特點,適當縮減文化基礎課的門數和課時數,加大專業課尤其是技能課時在總課時中的比重,讓學生有更多時間進行操作技能訓練;其次是實施“模塊化”教學,避免了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做到了學后即用;最后圍繞市場和當地主導產業為切入點,適時增加新內容。
改革課程內容:首先教學內容與時俱進、適時更新,增加體現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方面的內容。其次把實訓課題復合化。通過“實驗、實習、實訓、實踐”四實環節,提高學生能力。
改革教學方法:根據需要適時采用課件投影授課,典型案例授課、電視網絡授課、作業評講授課等手段,加強直觀性、形象性的作用。下沉辦學重心,進村開設中專教學班19個。
在教育培訓方面我們也存在著問題:首先沒有形成教育先行,培訓常在的認識。其次是對留地農民、農業后繼者和認定后新型職業農民的教育培訓沒有系統梳理,基本上將三類人混同在一起。最后系統性培訓理念沒有完全形成。
三、積極探索辦學模式,增強辦學效益
我校在辦學過程中積極探索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和辦學模式。為提高辦學效益,我校堅持實行多層次、多形式辦學,在辦好主干學歷教育專業的同時,實行長、短期辦學,送科技下鄉巡回講座等多形式培訓,以農民工、種養大戶、核心農戶、“農家課堂”戶主和農村經濟專業合作組織帶頭人為主要培訓對象,進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各類專業技術培訓和實用技術培訓,按計劃完成每年的培訓任務。
1.產教結合機構健全。一是走出校門,為社會服務。每年三月開展“科技之春”宣傳和“科技下鄉”活動,組織相關專業學生深入農村,發放科普知識技術傳單,義務為群眾搞各種服務。二是產教結合效果明顯,有效地整合了設備、人力資源,促進了師生技能的提高,培養了師生的實踐能力;為專業班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實習場所。
2.校企合作、校校聯合辦學的形式:校企合作主要是書面協議、訂單培養模式。校校聯合辦學形式主要有共享校企合作資源和共享聯辦學校教育教學資源。
辦學方面也存在著問題:在教學設備等硬件不齊全,教學條件不完善,網絡遠程教育等先進的培訓設備的建設和購置還沒有完成。
四、積極探索,努力構建了農民培育制度體系
從2011年,沁水縣圍繞建設“三晉十強縣”總體目標,強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狠抓農民增收等重點工作,在全縣整體推進農民教育工作。連續三年每年縣財政投資15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農民科技培訓工作。同時出臺了多項優惠政策,去年縣財政拿出1億元,扶持農業產業發展。對達到一定規模的糧食作物、蔬菜業、林果業、蠶桑業、畜牧業、苗木花卉等,在現有政策基礎上實施疊加補貼,培育種養大戶。鼓勵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標準化生產,爭創名優產品;合作社規模;年外銷量等實施扶持,培育并促進合作社健康發展。在土地流轉、小額貸款等方面也有相應的扶持標準,為培育家庭農場主、龍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