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娥 杜博凱
寧安市的地理條件適宜水稻生長,水稻產業穩步發展,通過對水稻品種、種植面積、產量、加工狀況及經濟效益等方面調研,進一步明確水稻產業發展存在問題,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建議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寧安市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牡丹江地區南部,地跨東經128°07′54″~130°00′44″,北緯43°31′24″~44°27′40″,屬于亞溫帶半濕潤地區。年平均氣溫3.3~5.7℃,≥10℃積溫2300~3100℃,無霜期120~160天。
一、水稻生產發展現狀
寧安市水稻種植面積為2.114萬公頃(占全市總耕地面積的12%),占牡丹江地區水稻總種植面積的50%。平均單產每公頃8400公斤,總產達到1.8億公斤,由191個村屯,3.4萬戶農民經營。
二、 水稻生產存在的問題
1.品種繁雜
由于寧安市橫跨二、三、四積溫帶,種植水稻品種較多,不利于水稻的生產加工和銷售及水稻企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2.水稻機械化程度低,生產成本增加
目前,寧安市水稻種植機械化程度不高,絕大多數仍以人工手插秧為主,插秧機和聯合收割機等還未廣泛普及。
3.低溫冷害的自然條件
寧安市位于東北地區高緯度地帶,年間積溫波動幅度大。隨著水稻種植面積的擴大和高產晚熟品種的引進,水稻受害損失程度的風險大大增加,低溫冷害加早霜已成為生產中亟需解決的問題。
4.水稻科技研發、推廣力度不夠
由于受資金和技術等原因限制,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水稻常規品種的選育上,在雜交粳稻育種、分子育種及轉基因技術等項目方面人力、物力明顯不足,具有突破性的品種少。
5.水稻中的產業化發展規模小
寧安市水稻產業化開發程度較低,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產、加、銷脫節,加之龍頭企業少,地區知名品牌較少,因此無論是米業還是種業市場都比較混亂。
三、 水稻生產發展建議
1.加強水稻優質品種選育和推廣,加快品種結構調整
首先從品種選育入手,爭取培育出一批國家二級以上、適合當地稻區種植的優質水稻新品種;其次,搜集、引進省內外的優質水稻品種,通過篩選和試驗示范,選出適合該稻區種植的優質品種。此外,還應加強新品種的選育和良種繁育,建立穩定的繁育基地,并將一批新育成的品質好、產量高、適應性強的品種投入到生產中。
2.規模生產,提高栽培技術水平
機械化作業成為未來水稻生產發展的主要方向。除農場外,目前生產多以手插秧為主,與未來以機插為主體的機械化栽培不相適應。應大力發展水田生產機械、化學除草劑和專用肥料等配套設施,普及機械化作業,提高標準化水稻生產能力,進而適應規模化的生產發展需要。
3.實現產銷一體化,扶持稻米加工龍頭企業
突破以往只重視產量的傳統觀念,樹立“品牌農業”“市場農業”等新概念,重視市場需求的優質化和多樣性,加快推進寧安水稻生產的市場化、科技化、標準化和產業化。
4.加大農業投入力度,保障水稻生產的良性循環
農業投入主要包括技術和物質兩方面,而其中物質投入則涉及化肥農藥、農田用水、機械器具以及雇工人員等生產層面的投入,這是水稻獲得高產的最基本保證,也是水稻生產發展的直接推動力。
充分利用國家、省市的各種惠農政策,努力爭取財政項目支持、農業貸款項目以及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推動水稻科研和生產的快速發展。
四、 水稻產業發展前景
寧安市石板田響水大米,以其獨特的生長環境、優良的稻米品質、豐富的文化底蘊而享譽全國,自唐朝以來為歷代貢米。響水米產區和產業現狀集中表現在石板田相對集中,農民相對分散,生產相對粗放,市場相對混亂,特別是近年來生產粗放經營、品種退化,品牌優勢逐步弱化,聲譽日漸下滑,產業優勢逐漸萎縮。為重振響水米品牌聲譽,拉動寧安乃至牡丹江地區稻米產業化步伐,寧安市認真開展調查研究,決定用城鄉統籌的方式,走“以產業化推動城鎮化,以城鎮化促進產業化,以產業化支撐城鎮化”的路子,加快改變城鄉面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1.響水米產業化發展目標
充分發揮響水區域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生態環境優勢,打造以稻米產業為主導的發展模式。通過發展合作化、農機化帶動土地經營規?;ㄟ^龍頭企業推進響水大米產業化,通過名牌戰略和市場營銷實現品牌高端化,全面提升響水米產業化水平。
2.實施土地集約化經營
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水田農機合作社,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方式,實現區域內9334公頃石板田的整體流轉,土地資源的有效整合,按照綠色(有機)食品生產規程,推廣合作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和農機化作業,實現響水產區石板田品種、耕作、管理、標準、收獲“五統一”。
3.加強水稻良種繁育
建設集水稻育種研發、良種繁育推廣、智能催芽育秧基地于一體的現代化的水稻良種繁育園,強化“種子資源保護利用、新品種改良、品種區域試驗展示、良種繁育、種子質量監督檢測、和智能催芽育秧”六大環節。
4.推廣使用現代農業先進技術
集成水稻大棚旱育苗技術、水稻智能化浸種催芽技術、育秧技術、節水灌溉技術、水稻有機食品生產技術、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在土地方田化整理的基礎上,從選種、浸種、催芽、播種、整地、施肥、插秧、用藥、收獲、加工等各個環節,全面實現機械化生產。
綜上所述,結合本地分析各方面影響因素,克服問題,保持優質水稻生產的平衡步伐,推進寧安水稻品種的區域化和規?;a,提升其競爭力及影響力,以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作者簡介:張翠娥(1975-),女,黑龍江省寧安市人,吉林大學,本科生,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