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了林業局扶貧辦
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扶貧工作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今年2月12日,習總書記在成都市主持召開的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上,再次將生態扶貧作為打好脫貧攻堅戰的七項重點工作之一,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國家林業局黨組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歷史使命感,扎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不斷開創林業生態扶貧工作新局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我國山區、林區、沙區占國土面積近80%,分布著全國60%的貧困人口。林業生態扶貧作為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內容,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黨中央吹響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角以來,為做好生態扶貧這篇文章,國家林業局黨組充分發揮行業優勢,精心謀劃、研究出臺了一系列精準扶貧政策,制定了符合貧困地區實際的“四精準三鞏固”林業精準扶貧工作思路(即生態護林員精準到人頭,退耕還林精準到農戶,木本油料精準到收益,定點幫扶精準到脫貧摘帽;通過在深度貧困地區開展國土綠化、發展特色林果、擴大森林旅游鞏固脫貧成果),形成了生態保護脫貧、生態建設脫貧、生態產業脫貧的林業生態扶貧新體系,突出抓好深度貧困地區生態扶貧,著力加強定點扶貧,推出政策、項目、資金、人才、技術等組合拳,確保林業扶貧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強化保障機制。國家林業局始終堅持把扶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和工作重心,專題召開局黨組會議研究部署林業生態扶貧工作,不斷強化國家林業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職責,健全工作機制,落實任務分工,做好頂層設計,在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為貧困地區創造條件,確保各項扶貧措施精準落地。
二是完善政策體系,加大投入力度。針對山區、林區、沙區以及重點生態功能區與貧困地區高度耦合的實際,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深入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防護林建設、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等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將全國2/3以上的造林綠化任務安排到貧困地區,要求各地確保貧困地區投資規模和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以上,新增退耕還林任務的80%安排到貧困縣。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林業局共安排中央林業資金1900億元支持生態脫貧。特別是2016年以來,年均向832個貧困縣安排中央林業投資,投資額高出“十二五”年均約30個百分點。
三是創新體制機制,激發內生動力。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充分挖掘27億畝集體林地的潛力,加快建立集體林地三權分置運行機制,依托林地林木增加財產性、經營性收益。科學引導貧困戶合法有序流轉林地經營權、林木所有權和使用權,推進林權林木資產入股,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促進集體林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強林權抵押、生產管理技術、規模化經營等扶持力度,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貧困戶經營山林、發展產業創造條件。2017年,中西部22個省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3.89萬億元,集體林權流轉面積2.09億畝,林業新型經營主體約15萬個。促進貧困地區林業PPP創新,實施扶貧優惠貸款政策,認定了225家單位為“服務精準扶貧國家林下經濟及綠色產業示范基地”。貴州省六盤水市探索林業“三變”改革,集體林地資源變資產面積15.6萬畝,整合轉股林業資金2.8億元,入股貧困人口18.9萬人,人均增收3800多元。
四是聚焦“三區三州”,量身制定扶貧模式。制定了《國家林業局關于加強深度貧困地區生態脫貧工作的意見》,將政策、資金、項目向深度地區傾斜,依據“三區三州”的不同生態資源稟賦,制定適合當地特點的有針對性的精準扶貧措施。組織編制怒江州生態脫貧示范方案,為深度貧困地區生態脫貧提供樣板。新疆阿克蘇地區溫宿縣種植核桃70.24萬畝,帶動全縣三分之一的貧困人口直接脫貧。四川省阿壩州統籌各類資金,整合原有公益崗位為生態護林員崗位、造林員崗位等生態崗位,吸納貧困人口就地就業。
五是深入開展定點扶貧,創新幫扶舉措。國家林業局主要領導每年堅持赴定點縣考察調研,實地指導解決當地脫貧攻堅的突出問題。2017年,共落實定點縣中央林業投資2.62億元,比2016年增長38%,積極協調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大力支持4個縣金融扶貧工作,共批準4個縣金融貸款額度83.55億元,目前已放款17億元。派出新一期扶貧掛職干部8人掛任副縣長、駐村第一書記、林業局副局長幫助開展扶貧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為定點縣舉辦林業扶貧技術培訓班26期,培訓干部農戶2000多人次,為貧困戶免費贈送價值200萬元林業技術書籍。2017年4個定點縣61494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六是加強考核督查,提升脫貧質量。督促各級林業部門加強監督管理,確保財政資金使用規范、安全、有效。充分發揮審計部門、金融機構及新聞媒體和社會輿論監督作用。制定扶貧宣傳計劃,及時報道扶貧先進典型,總結推廣先進經驗,動員全行業并帶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出實招、真用力,營造積極幫扶貧困地區好氛圍打好脫貧攻堅戰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國家林業局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以深度貧困地區為主攻方向,全力做好林業生態扶貧各項工作,不斷提升生態脫貧質量,讓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讓貧困群眾在綠色發展中脫貧致富。

在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肖溪鎮碧佛村五組,區林業局林業專家、義工吳華榮正在給當地村民和來自國稅局的駐村幫扶干部現場示范花椒栽植。
37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通過生態護林員上崗就業。2016年以來,累計安排中央財政投資45億元,選聘(續聘)生態護林員37萬名。生態護林員已經成為了一支林業生態資源管護的重要力量,2188.64萬公頃的森林、濕地、沙地得到有效管護,13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增收和脫貧。云南省怒江州貢山縣選聘2520名貧困人口擔任生態護林員,覆蓋全縣51%建檔立卡戶,實現獨龍族貧困人口全覆蓋。2017年全縣生態脫貧率達52.1%。
2048萬畝退耕還林還草任務落實到戶。在2016年安排1118萬畝退耕還林還草任務的基礎上,2017年繼續安排貧困地區退耕還林還草任務930萬畝,占總任務的75.6%,可落實貧困地區補助資金327.68億元。貴州省龍里縣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帶動2.4萬貧困群眾發展刺梨產業,覆蓋了全縣85%以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群眾人均年收入從不足400元增加到1.2萬元。
2257個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創新扶貧機制。將造林綠化與脫貧攻堅相結合,吸納貧困人口加入扶貧攻堅造林合作社,參與造林綠化工程就業增收。山西省已在58個貧困縣成立2257個合作社,2017年5.4萬名貧困社員獲得勞務收入4.7億元,人均增收8700余元。
8大主導生態產業全面發力。利用林業重大工程項目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林業貸款貼息資金等,大力支持貧困地區木本油料、國家儲備林、特色林果、林下經濟、種苗花卉、竹產業、森林旅游康養等特色產業發展。鼓勵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通過“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等多種模式,與貧困戶建立利益連接機制,拓寬貧困人口增收渠道。湖南省油茶產業覆蓋37.2萬戶貧困戶,帶動119萬貧困人口就業脫貧。云南省永平縣巖北村種植核桃,收入在2萬元以上的有80戶,1萬元以上的近200戶。由于油茶收益可長達80年,核桃收益長達100年,將實現脫貧成果長期鞏固。廣西龍勝縣打造龍脊梯田濕地公園,直接帶動景區內147戶貧困戶脫貧致富,全縣生態旅游覆蓋貧困群眾達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