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蘇省委組織部與江蘇邊防總隊黨委聯合印發《關于在全省沿江邊防轄區開展聯創聯建“沿江黨建帶”的意見(試行)》,把發端于張家港的“沿江黨建帶”黨建模式,上升至省委層面,在全省沿江一線地市(縣、區)部署推廣實踐。近年來,張家港邊防檢查站創新構建地方、部隊、沿江企業共同參與的“沿江黨建帶”模式,為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做出了示范引領。
“現在,無需來回跑腿即可在線咨詢、業務辦理、投訴舉報等,實施無紙化通關,一年就為我們企業節約百萬余元。”張家港外輪代理有限公司黨員曹耀文豎起大拇指說。原來,張家港邊檢站根據“沿江黨建帶”成員單位黨組織設置現狀和行業系統職能,推行“網格化”管理,推動黨員干部“人到‘格中去,事在‘網中辦”,組成服務隊,實行編組包干,并以上門走訪的形式,傾聽企業訴求,解決實際困難。多家代理公司反映,每次代理辦理登輪許可證數量多、時間長,而且不易保存,提出能否采用工人憑身份證驗證登輪的問題。邊檢站通過反復調研論證,借助新媒體技術手段,優化工作流程,推出無紙化通關,推動此問題順利解決。
無紙化通關是張家港邊檢站“沿江黨建帶”構建“有形+有效”覆蓋網絡的生動詮釋。近年來,由站黨委牽頭,張家港市委組織部統籌協調,岸線歸屬地區組織部門密切配合,沿江涉外企業共同參與,構建了“沿江黨建帶協調小組—張家港邊檢站黨委—以邊檢站監護中隊黨支部為核心的沿江岸線片區—覆蓋所有成員企業”的區域黨建組織網絡,建立健全了“沿江黨建帶”協調小組聯席會議制度、黨建共建活動制度和“黨建工作指導員”制度,形成了黨建聯建、聯動、聯系長效工作機制。 在此基礎上,根據沿江企業黨組織設置現狀和行業系統職能,條塊結合共同推進“網格化管理”。將邊檢3個監護中隊劃分為一級網格、非公企業劃分為二級網格,共在沿江張家港段建立一級網格3個,二級網格31個的管理體系,推動黨員干部人到“網”中去,事在“格”中辦,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在張家港保稅區長山裝備工業園區域黨建工作站,十多個孩子正在穿著紅色馬甲的“老師”帶領下,一筆一畫地練習著書法。“這些孩子都是雙職工的子女,放學后先接到這里托管,老師都是邊檢站、企業和學校的黨員志愿者。”黨建工作站專職黨務工作者李瓊介紹,為了填補孩子放學后與家長下班前的“真空”時段,工作站開辦了“七彩紅領巾學堂”,運行大半年職工們紛紛稱贊,說這樣的黨員服務為他們解決了實際困難。“七彩紅領巾學堂”是張家港邊檢站“沿江黨建帶”立足時代變化和企業需求,積極探索“互聯網+大黨建”工作新模式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站打破傳統黨建在時間、空間上的界限,構建線上線下互聯互通、黨員群眾互動參與的開放式黨建工作體系。其中,自主開發的“沿江黨建帶”微信公眾平臺,為黨員群眾制定了“黨建圈,點點通”開放式服務套餐,實行線上點單、線下服務,使黨組織和黨員發揮作用的空間從具體單位拓展到了整個區域。“就像是一個黨建內容的網上服務超市,黨員群眾在網上選購,就能享受到線下的相應服務,很方便。”該站相關負責人說。在“沿江黨建帶”推動下,“七一警營開放日” “法律在身邊” “志愿服務在身邊”等一系列主題鮮明的黨群活動,“我愛我家” “七彩紅領巾學堂”等一批特色明顯的黨建項目,都開展得如火如荼。
“沿江黨建帶”以成員企業比較集中的保稅區長山裝備工業園、大新工業集中區等為重點,建立了17個區域黨建工作站,兜底覆蓋沿江張家港段所有非公企業。依托工作站,張家港邊檢站將部隊黨建資源和職能服務有效嵌入區域,創新實行“3n”管理模式,形成邊檢站、區域黨建工作站、碼頭非公企業“三駕馬車”。該站還主動對接市委組織部“智慧黨建”信息管理平臺,對38家非公企業黨組織和1367名黨員實行動態、精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