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羽美 李巖巖
【摘要】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機巧和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習,在自主探究中成長,真正掌握地理知識,提高地理教學素養,提高地理教學成績。
【關鍵詞】自主探究 信心 解決能力 選擇
自主即是在教育過程中要強調學生主體地位,賦予他們一定的責任和自主權,將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使其進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體驗到精神愉悅,并發展其堅毅、智慧、敏捷的心理品質和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生已經懂的教師不講,學生通過自己讀書思考能學會的教師不講,學生通過伙伴合作學習能解決的教師不講,重要的問題教師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自己去搞清楚。教學時,盡可以讓學生從中選取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內容作為重點來學,并試著與學生一起來學,而不是教師一味地講。從而構建一個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主動探究式的練習活動,主動獲取知識,并發展探究能力,養成積極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識。在教學中,教師則要真正的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想想學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據他們的學習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方法,靈活的安排每一個教學環節,而不是機械的執行課前的教學設計。一節課要給學生一半以上的時間去讀、去思、去說、去寫,讓所有的學生充分活動起來。不要把學生的讀書活動和動筆操練作業一起布置,避免學生為了完成書面作業而虛化了讀書思考,也不能以尖子生讀書的速度來安排讀書時間,應當有較充分的時間讓所有的學生按自己的水平和需要獨立讀書學習。教師要創造和諧的學習環境,實施民主化教學,讓學生在充足的學習時間里愉悅地學習,我們就要盡量給予學生學習內容的選擇權,學習方法的自主權,學習結果的評價權。如學習《水資源》時,讓學生從身邊看到的談起,舉例說明水污染的現象及如何保護水資源?事實最有說服力,生活在“養豬場”附近的學生感受深刻,“養豬場”排放出來的污水流到了池塘、河渠,水質環境受到嚴重污染,以前的天然游泳池,現在卻則成了“黑河”,到處臭氣熏天。而后學生展開討論如何治理和保護水資源環境?有的說要給“養豬場”制定排放標準,有的要求禁止在河流上游建設養豬場,有的還提出污水的有效再利用等建議。諸如此類利用學生生活中身邊的事例,讓學生看得見,有話說。
學生只有對解決問題充滿信心,才能使自己在探究過程中不論成功或是失敗,都能精神振奮,不斷克服探究的障礙,取得探究的最后成功。對學生探究的問題,應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年齡特征,給予必要的探索時間,教師還可作適當的提示。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簡圖的觀察,引起學生的形象思維活動,有利于形成學生對熱力環流的空間想象,有利于地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然后,提出思考性的問題,以激發學生思考。如引導學生在觀察《熱力環流形成原理圖》時,可向學生分別提出這樣的問題:近地面受熱地區分布在哪里?地區溫度有何差異?為什么熱的地方空氣上升?而冷的地方空氣下降?為什么熱的地方空氣氣壓低?而冷的地方空氣氣壓高?再讓學生討論為什么紙片在點燃后為何會上升,而又在四周落下。讓學生展開分析,大膽放手,讓學生展開想象,合作交流。讓學生從中分析實驗現象中所包含的地理原理。然后,層層啟發誘導,讓學生得出氣溫高氣壓降低,氣溫低、氣壓降這一結論。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思考,步步逼進,層層深入,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盡量地捕捉、放大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及時對學生做出評價,當學生發現自己的見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時,他們的探究問題的信心就會不斷地在一次次成功的表達樹立起來。
探索指在實踐中進行學習,要求教師在課堂學習中,借助課文情景,創設主動,互動,生動的學習局面,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給各類學生提供適合各自發展的聽、說、讀、寫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索問題的意識,讓學生經歷探索過程,獲得理智的情感體驗積累知識和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有的問題學生一次就能解決,有的則要經過一番探究才能解決。教師正確的指導不僅不會限制學生的探究思路和自我發現而且能保證學生明確目標,更加自信地進行探究,避免他們陷入任憑自己瞎鬧的探究方式,教師正確地指導學生解決問題策略,對探究的進程和解決問題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響,在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同時可運用一些手段。具體的地理教學中學生在討論學習時,可以對問題發表不成熟的看法,也可以從問題出發,追溯解決問題的各種先行步驟,從而解決問題;學生還是無法解決時,則要進行適當的點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