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明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黨的十九大報告多次提及人才,對人才問題進行了精辟闡述,強調堅定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人才強國,把人才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戰略新高度。推進基層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是激發人才創造活力、形成具有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的重要舉措,也是發揮人才作用推動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需要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和地方層面的“基層落實”相向而行、同步發力。
基層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要堅持政策、問題、需求導向,深刻把握“改什么、怎么改”等重大問題,切實明確目標指向,找準著力點,下好“先手棋”。
一是要推進簡政放權。簡政放權就是政府自我革命。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動部門簡政放權,消除對用人主體的過度干預,建立人才管理服務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保障落實用人主體自主權,健全市場化、社會化的人才管理服務體系。要根據政社分開、政事分開和管辦分離要求,把該放的權力放掉,把市場能管的事情交給市場,緊扣地區優勢產業發展,集中精力完善人才宏觀管理、政策制定、公共服務、監督保障等工作。
二是要堅持黨管人才。當前,改革正處于攻堅期和深水區,黨的領導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各級黨委要發揮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建立人才工作目標責任考核制,加強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做好人才團結教育引導服務工作。要切實履行管宏觀、管政策、管協調、管服務的職責,把工作重點放在人才工作總體規劃的制訂、重要政策的統籌和創新機制的構建等方面,抓大放小、放水養魚,開啟人才工作新格局。
三是要突出市場導向。在發揮政府職能的同時,要充分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保障和落實用人主體自主權,促進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資本鏈和市場需求有機銜接。要全面落實國有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的用人自主權。要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立專業性的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促進人力資源服務業集聚發展。
在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過程中,不能“九龍治水、各管一段”,要注重整體謀劃、加強統籌協調,打出“組合拳”,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和政策藩籬,形成 “九牛爬坡、個個出力”的生動局面。
積極搭建人才創新創業大舞臺。要賦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自主權,打通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通道,激發科研人才轉移轉化科技成果積極性。要結合實際建設眾創空間、孵化基地等新型科技孵化載體,合理布局科技園區、產業化基地,打造梯級孵化體系,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要加強對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科技資源共享服務支持,發起設立成果轉化的投資基金,促進地區產業轉型發展、提檔升級,實現彎道超車。要以地區產業轉型發展為契機,充分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打造高層次人才集聚區。
著力激發人才創新創業積極性。允許科研人才在創新創業中先富起來,可以有效激發科研人才創新創業活力。這就需要建立簡便高效和規范的科技人員離崗創新創業審批方式,允許科研人員在崗自行合法創設與本人研究方向一致的相關企業或機構,也可經所在單位同意,在科技型企業從事與本人研究方向一致的兼職,并按規定取得報酬。要結合地區實際發展情況,將支持科研人才自主創新創業等政策進一步細化落實,推動人才與創新創業要素對接,促進人才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注重提高人才創新創業成功率。創新創業初期投入與效益產出之間的時間差,往往導致“萬事開頭難”或半途而廢、無果而終。要拓寬投資融資渠道,完善技術入股、股權激勵和分紅激勵等股權長期激勵政策,帶動社會資本支持人才創業創新;加大財政專項資金投入,擴大創業種子、天使投資和風險投資等引導基金規模,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創新產品和服務,切實解決資金短缺問題,提高人才創新創業成功率。要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投入機制,保障和增加R&D;經費投入,支持重點產業上、中、下游骨干企業、龍頭企業、示范企業創新發展,建立多層次、多主體、多渠道支持人才創業創新的服務體系。
人才工作是一項長期性基礎性工程,要保持久久為功的定力,突出在引才、聚才、育才等重要環節練好“基本功”,推動人才工作行穩致遠,在未來的競爭發展中搶得先機。
注重內生外引,確保“江山代有才人出”。要實行更加靈活開放的引才機制,尤其是要聚焦傳統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金融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重點引進急需緊缺人才。要鼓勵重點企業、園區建設首席專家工作室,優化產學研用協同用人模式,完善高校布局和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增強人才的有效供給。要積極對接“鴻雁計劃”“百人計劃”等人才引進項目,推動人才工程項目與各類科研、基地計劃相銜接,為地區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生力軍。
注重留住身心,確保“人才能為我所用”。基層一線和艱苦邊遠地區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也是人才最易流失的地方。要重點解決好人才干事創業和后顧之憂兩個問題,讓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打好待遇牌,在工作生活上予以一定的傾斜和支持,為人才提供與其創新能力和貢獻相適應的物質待遇;打好事業牌,積極搭建干事創業平臺,讓英雄有用武之地;打好感情牌,主動關心人才工作生活,了解并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營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環境,讓人才心甘情愿為地區發展盡心效力,最終實現人才的人生夢想和地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有機融合。
注重營造環境,確保“不以成敗論英雄”。要建立人才“一站式”服務平臺,整合服務資源,為各類人才提供優質便捷服務;要強化人才品德、能力和業績評價導向,克服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傾向;要提供廣闊的創業平臺和事業發展空間,給予人才不斷提升的平臺和機會;要注重“潤物細無聲”,全力營造尊重人才、見賢思齊的社會環境,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工作環境,形成全社會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濃厚氛圍,讓人才價值得到充分尊重和體現。
(作者系萬盛經開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