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摘要】思想品德課是實施小學德育的重要途徑,對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應利用思想品德課這一主渠道,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習慣 養成 思想品德
在品德課堂的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采用開展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用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例如,在進行《天南地北任我游》這一節課教學時,我設計了各地美麗的風景的圖片及視頻激發學生想去旅游的興致,孩子們被美麗的景色吸引,學習興趣高漲!接著,我設計了爭做小導游這一教學活動,以先學會認地圖,先學會尋找線路為爭當小導游的條件,用競爭的方式激勵孩子學會:地圖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繪制的,并能根據繪制的地圖選擇合適的鐵路線出行。把枯燥難懂的知識以競爭小導游這一對抗賽的方式輕松讓孩子愉快的接受了。在進行《我與小動物做朋友》這節課教學時,我讓孩子們提前做了準備工作,把自己喜愛小動物請進我們的課堂。第二天,沒等到上課鈴響,孩子們就把我圍在中間,給我分享他們帶來的小動物,孩子們帶來的小動物真是豐富:小金魚、小白兔、小狗、小烏龜、小雞各式各樣的小動物都帶來了,教室變成了小動物園,孩子們興奮極了!在這節課上,我讓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講講自己帶來小動物是什么?它喜歡吃什么?它最討厭什么?孩子們都說了很多,看著孩子們爭先發言并且說的詳細具體,我露出滿意的笑容,孩子們真的把小動物當作朋友,對它們的生活習性了解具體詳細。最后我讓孩子說說自己身邊發現的虐待小動物一些現象,告訴孩子們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要以愛護小動物,和小動物做朋友,發現虐待小動物的現象,我們及時制止!
由于品德課堂教育的復雜性,學生對品德課堂教育的認識、理解很膚淺,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我選擇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從預防、糾正問題行為和塑造良好品德的角度出發,對學生現存的誤區進行分析更正,如第三冊第五課《尊敬長輩》,重點是讓學生們懂得尊敬長輩是懂禮貌的表現,要把尊敬長輩變為自己的自覺行為。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的學生在家庭中越來越多地受到長輩的寵愛,不懂得尊敬長輩,不理解長輩的辛苦,不知道長輩為培養自己做出的巨大貢獻和無私付出。為了使學生切身體會這一道理,我在教學中設計了“聊一聊你最尊敬的長輩”這一主題活動讓學生用發現的眼睛在自己身邊尋找發現切身的體會長輩為自己成長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和無私付出。開啟學生尊敬長輩的心扉,感悟長輩的辛苦,最后讓學生自己說一說:“長輩如何待我,我是該對待長輩的?”從而讓孩子們知道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尊敬自己的長輩。
道德行為實踐是學生由知到行的橋梁,也是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對于加深道德認識、提高行為能力至關重要。如在教授“我上學了”這一節課時,我要求學生嚴格執行學校規定的上課學習行為規范,做到“一個標準”,即上課發言要立正,聲音響亮、清楚,普通話標準;“兩個一致”,即上下課行禮整齊一致,課上坐姿一致;“三個整齊”,即課本、文具盒擺放整齊,舉手姿勢整齊,讀書時,端放書本擺整齊;“三個一”,即胸離桌子一拳遠,眼離書本一尺遠,手離筆尖一寸遠,把課本上的知識讓學生理解并內化成為行動。
品德課的課程標準要求:“著重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道德情感,指導道德行為”,而品德課的最終目的是“教育學生初步養成關心他人、文明守紀等行為習慣”,這“養成行為習慣”的功夫在課外。因此,品德課的教學一定要做好“續篇”,如在教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后,我向學生提出幾條具體的生活自理的基本要求,比如自己穿衣、洗臉、洗腳,自己系鞋帶,自己洗手帕、洗襪子,自己鋪床、疊被子等,定期在班上進行洗手帕、系鞋帶、疊衣服比賽,評比勞動小能手,此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除此之外我還把品德課堂教育與班級德育教育相聯系,規范學生的言行。如教學《借東西及時歸還》時,結合我班學生實際——班內經常有學生說丟失學習用品。針對課文內容進行明理導行,開展主題班會活動,班會時圍繞“是誰‘偷了它”進行討論,結果大部分學生說“借了某同學的東西忘了歸還”,以致使不見東西的學生說“被人偷走了”,破壞了班級內部的團結。通過本次班會主題活動,加深了學生對《借東西及時歸還》的認識,班內再沒有出現類似的情況,形成了團結友愛的班級氛圍。品德課的“后續”工作深化了教學效果,使育人的目的真正落到實處。
[1]龐月霞.如何在品德課中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師道,2012,(04).
[2]江衛生.略談品德課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習慣.小學教學研究,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