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雁
2018年,好萊塢面臨著大洗牌局面——迪士尼收購福克斯的交易正在進行,夢工廠被康卡斯特收購,作為奧斯卡推手的韋恩斯坦由于官司纏身宣布破產,獅門待價而沽,硅谷科技巨頭大舉進軍內容行業……電影行業何去何從?
在洛杉磯流傳著一種說法:好萊塢由兩部分構成——迪士尼和其他公司。迪士尼的經營理念被人津津樂道,旗下各種IP百年來創造出無數影視作品并在衍生品領域大賺特賺。近十年,迪士尼更是收購了皮克斯、盧卡斯電影公司和漫威,不斷壯大自己的IP帝國。未來,迪士尼每個星期的周五都會有一部新片上映,并將延續到3年后,對這家公司來講,排片時間對于志在必得的票房的影響早已不那么重要。
“其他公司”的日子卻并不好過。尤其是債臺高筑的派拉蒙和米高梅,多年來都沒什么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更鬧心的是,BAT們每年幾十個億砸在內容上的預算,不僅把人才和市場搶走,還把游戲規則搞亂。2017年,耐飛帶著入選作品《玉子》參加戛納電影節,當海濱大道上巨型廣告高高掛起時,戛納的評委們卻突然凌亂了——《玉子》未在院線上映,不符合參賽資格。問題來了,只在耐飛上播出的這部“網大”到底算不算“電影”?電影節評審影片的依據又憑什么不是影片本身的藝術性而是其播放渠道?在評委們糾結之際,有錢任性的耐飛直接撤片走人,并宣布以后不再參加戛納。
在劇集和耐飛原創網大質量普遍越來越高時,創業公司MoviePass出現了——每個月支付固定的會員費便可在任何一家加盟影院(覆蓋率80%以上)觀看任何的2D電影,每天最多一部,每個月最多30部。這個產品剛推出時還不太成功,因為月費較高,當這個費用在半年前突然降到9.95美金后,立刻引爆大眾購買熱情,導致該App經常崩潰。幾個月后,MoviePass更推出平均每個月6.95美金的固定年費促銷活動。MoviePass此舉的真正意圖是像耐飛一樣積累觀影人群的數據,再靠數據發財,但他們忘了一點——耐飛是在互聯網上,隨時隨地在任何終端都可以打開,而MoviePass必須要去影院才行。這不僅是錢的問題,還涉及協調時間、協調交通、提前做準備等。因此MoviePass會員的實際觀影數量比其未加入前并無大幅提高,這些數據并非活躍數據,而公司面臨的代價是要付給院線高額票補,影院并無損失。冷靜之后,華爾街對MoviePass的燒錢速度愈發懷疑——通過低價方式吸引觀眾返回電影院的舉措有一定效果,但并未顛覆行業。
行業人士紛紛預測,將來“六大”或者“五大”的功能更多可能是繼續制作系列大片以及對中低成本影片進行發行,BAT們則要解決持續擴張的問題——不久前,迪斯尼宣布從耐飛撤片并建立自己的流媒體,而近期關于耐飛每年制作劇集和網大的數量過多的顧慮也越來越多。筆者認為,百年來,電視、錄影帶以及DVD的出現都沒有打垮電影行業,在影院里黑著燈同一群陌生人一起為銀幕上的故事大笑、喝彩和感動的體驗無法被取代。這個“體驗”以及電影本身的制作和藝術水準將繼續讓這個藝術形式延續下去,只是需要更新、更加顛覆性的商業模式讓不同的播放渠道和平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