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時旸
《每分鐘120擊》錯過了戛納金棕櫚,讓很多人惋惜,就像這部電影的名字一樣——血液敲擊心臟,每分鐘120擊的鼓聲——這是一個激情澎湃的故事,有關于權利、政治、斗爭以及摒棄偏見與身份認同。“同志”和艾滋病題材的佳作屢見不鮮,如果說,《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泛起的是漣漪般的柔情,更多的甚至是無關性別的愛戀與初見,那么《每分鐘120擊》則粗糲得多,它只注視“同志”內部的激情,間雜著死亡和絕望。其實,由于題材原因,這部電影更容易讓人想到那部《達拉斯買家俱樂部》,同樣的與艾滋病斗爭的故事,同樣有關爭取權利與打敗偏見,但它們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視角。《達拉斯買家俱樂部》以直男的眼睛從外部向內打探,而《每分鐘120擊》最典型的特質則是從內部窺探內部,同志圈子內的視角,圈子內的故事,圈子內的隱秘心事與外界不知的細節與況味。所以,有的時候,你甚至會覺得這像是一部紀錄片,有人舉著攝像機不加干預地走進了他們的集會現場和活動中心,看著他們贊同時打起響指,反對時響起噓聲,在街頭高聲呼喊,對著他們認為虛偽的人和公司扔上一包猩紅的假血。從這個角度上講,與其說這是一個精心編織的故事,不如說,它更像是一次讓外界得以目擊他們真實境況的機會。

這個故事被分割為前后兩段,前半段展示群像,后半段聚焦個人。1990年代初,巴黎的抗艾組織Act Up努力用各種方式喚起公眾對于艾滋病的重視,他們和藥廠拉鋸,到學校宣傳,在街頭呼喊,而與此同時,組織內部的新加入者Nathan與其中的激進成員Sean相愛,并且陪伴著Sean在斗爭與愛戀中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絕大多數人對于“同志”只有態度,而缺乏細節上的認識,徒留下政治正確語境下的虛泛口號或者偏見驅動后的極度鄙夷。在大多數人眼中,他們是一群“異己者”,最多只不過是供自己表態的客體,而不是一群和性多數群體有一樣內心的普通人。在這樣的背景下,《每分鐘120擊》并沒有故意介入某種態度,而是選擇讓細節轟然而至,它客觀、真實地描述那些人的熾熱,努力,而與此同時,也不加掩飾地展現他們的幼稚和自私。所以你能看到他們在驕傲游行中的大放異彩,也能看見他們在平日會議中的怒目相向——他們也是普通人,和異性戀一樣,時而勇敢時而懦弱,愛情中有專一也有謊言。
它的前半段看起來更像是某種政論片,用正面強攻的寫法直接描述Act Up的一系列活動。影片開場,他們吹著哨子闖入了一個演講現場,那成為了這部電影的基調,一群年輕的、穿著牛仔褲的HIV病毒攜帶者,沖著一群穿著西裝打著領帶的中年“體面人”發起了攻擊。他們想拆穿藩籬,想發出聲音,一切由此開場,它在總體上關乎于一個少數派群體與社會堅固現實與長久慣性之間的對決與對峙。
這個伴生著疾病、痛苦與死亡的故事,卻有著昂揚的節奏和高飽和度的色彩與光亮。它極少出現那些晦暗和灰白的時刻,即便某個人在敘述自己染病的過程,即便最終還在討論一場喪禮,但呈現的方式仍然是平靜的。它少見沉郁和哀婉,也沒有自怨自艾,顧影自憐,那些年輕人更多地在饑渴地享受生活與當下,以及竭盡所能的為權利斗爭,這些隨時可能走到生命終點的衰弱者卻有著難以想象的蓬勃生命力。而在群像之外的個體的愛情故事中,能讀到的也和那些男女愛戀毫無差別,衰弱的Sean對戀人Nathan說,“很抱歉讓你成為了那個人。”那個人,指的又是什么?或許是說,那個看著自己的戀人走向死亡的人,又或許是說,他們之間的某種約定,讓Nathan為自己推注那一針的人。他們的每一天幾乎都在愛欲與死亡的黑色邊界上,而他們卻愿意高舉起彩虹,狂歡和吶喊。
這故事中有幾段他們跳舞的橋段,閃爍燈光下到處是光斑與塵埃。這幾乎就是這群人的寫照,散落在各處,看起來沉默無聞,卻時而閃亮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