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翔
(香港科技大學,香港999077)
2015年11月10日舉行的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稱“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之后李克強總理也在“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其后有很多學者和專家將此次提出的供給側改革與供給學派和里根經濟學相關聯,認為中國的經濟改革正在從傳統的需求側的“凱恩斯主義”轉向供給學派的供給側改革。究竟什么是供給側改革,什么是供給學派,其對于中國經濟在新常態下的改革又有哪些指導意義呢?
供給學派是美國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派,其在里根總統任期內對美國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供給學派強調供給方面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其基本觀點認為經濟社會并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供給和需求均衡點,所有的供給都可以被市場出清(薩伊定律),強調需求側的“凱恩斯主義”是錯誤的。決定供給(也就是最后產出,因為市場會自動出清)的要素則是那些決定經濟增長的要素(即生產要素,如資本、勞動力、科學技術以及自然資源),市場會在資源稀缺的條件下對各個要素進行合理配置,政府所要做的并不是配置資源或者拉動需求,而是需要著力擴大供給,通過大幅度的減稅和減少經濟干預保證供給充足,并同時保證貨幣供給量不會過大以稀釋減稅政策的效力。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拉斐爾提出了著名的拉菲爾曲線和拉斐爾定律,認為稅收會隨著稅率的增加而先增加后減小,并提出應該大幅度減稅以增加供給,同時也會相應增加國家稅收,其觀點在里根總統任期內得到了實踐。值得一提的是,供給學派并沒有完備的理論體系,只是一些觀點和思想。
嚴格意義上來講,供給側改革并不等于供給學派的觀點,供給側改革是指在傳統的經濟學供給需求的假定下強調對供給的改革以適應經濟周期和促進經濟發展,其并未完全排斥需求側的改革。而且事實上,大部分的供給側改革都伴隨著需求側的調整,最終通過供給和需求的均衡的擴大最終實現經濟的增長。
凱恩斯學派與新凱恩斯主義由凱恩斯創立,在20世紀70年代吸收其他學派知識觀點形成的,是對于凱恩斯主義的衍生和發展,也是當今世界主流的經濟學流派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凱恩斯主義繼承傳統的經濟學供給和需求的理論,認為經濟產出由供給和需求共同決定,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相交最終達到均衡狀態并市場出清。在供給方面,在短期內產出曲線是會隨著價格水平的上升而上升,在潛在產出之前其彈性較大,在潛在產出之后彈性急劇變小并趨于負無窮。在長期內,產出水平只由潛在產出所決定,并不受到價格水平的影響,即其供給曲線是一條垂直的直線。事實上,供給學派所提倡的供給決定論只是新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經濟學中供給方面潛在產出的部分,即供給學派實際上是源于新凱恩斯主義和主流經濟學的,其所認為的供給的生產因素決定論同主流經濟學中潛在產出的生產因素決定論實質上是相同的。因此,只有當經濟生產出現負的產出缺口(即由需求和短期供給決定的實際產出大于由生產因素決定的潛在產出)時,供給學派所推行的供給側改革才能對經濟發展行之有效。
供給學派認為,供給完全由生產要素所決定,只需要增加生產要素就可以提高供給,同時在市場自然出清的假設下,經濟就會隨著供給的提高而快速發展。我們可以通過生產函數的方法描述供給學派的理論觀點,通過生產要素的估計最終估計出供給學派理論基礎,即生產要素決定供給。在供給學派的理論里,通過回歸估計生產要素最終得出的產出即是最終產出,其與實際產出的差只是回歸的擬合值與真實值之間的誤差(殘差)。值得一提的是,國內有些學者如王小魯(2000)、張軍(2003)、高哲峰(2012)等都用生產函數做一定的處理最終估計出潛在產出,在他們的研究中回歸方程最終估計的擬合值與真實值的差則是潛在產出與實際產出的差,即產出缺口,他們已經默認供給學派的理論思想只是新凱恩斯主義在供給側的一種表現而已。為了嚴格證明供給學派只是主流經濟學在供給側的一種表現,我們這里沿用供給學派的觀點對生產函數進行處理和解釋,同時通過其他方法估計出潛在產出,將估計的潛在產出與供給學派估計出來的最終產出的擬合值相比較,通過顯著性檢驗最終證明供給學派的供給側改革只是主流經濟學在供給側的一種表現而已。
在經濟研究領域有很多生產函數,他們的簡單形式是Y=f(A,K,L)。其中,Y是總產出量,生產要素分別為技術A、資本K、勞動L,比較經典的生產函數由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C-D生產函數)、超越生產函數、澤爾納—雷萬卡爾生產函數和超越對數生產函數。在這里,我們用比較經典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進行估算。
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即為Y=A(t)KαLβ,其中Y為總產出,A(t)為科學技術因素,即全要素生產率,K為資本存量,L為勞動力供給,對函數兩邊取對數可以得到:
我們在回歸分析中將ln(t)假設為lnA,其隨時間變化的部分放入擾動項并通過加入時間趨勢變量、異方差下的穩健估計、P-W迭代等方法使其平穩并最終得出擬合值。
在方程中,資本存量K的處理國內有很多種方法,我們采用鄒志莊(1993)的方法以及數據,以1981年為基期進行計算。我們用到的方法為Goldsmith(1951)開創的PIM方法,即永續盤存法,其基本公式為:
其中,Kt是當年的資本存量,Kt-1是前一年的資本存量,δt是當年的折現率,It是當年的資本增量,在計算是我們用鄒志莊所給出的1981年的數據為基期數據,以每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為資本增量,以6%為折現率進行數據處理。
在勞動力數量方面,由于1990年統計方法發生變化,我們則只使用1990年以后的數據進行數據處理以保證回歸方程的平穩性。
國內有很多潛在產出的估計方法,如統計分解趨勢、生產函數法、結構向量自回歸(SVAR)、經濟結構關系估計法。其中,統計分解趨勢的方法則是單純運用統計的方法將產出的時間序列分解,得到周期性成分和永久性成分,并通過濾波方法如HR濾波法、BP濾波法、UC-卡爾曼濾波法對數值進行統計處理。生產函數法文上已經介紹,在此不再贅述。結構向量自回歸的方法則是結合統計分解的方法和生產函數的方法。此次,我們使用HP濾波法計算出潛在產出。
我們設時間序列yt由趨勢部分gt和周期波動的部分ft構成,Hodrick和Prescott(1980,1997)用對稱的數據移動平均方法原理設計出了HP濾波器,可以從時間序列yt中得到平穩的序列gt(即整體的趨勢部分),gt即是下式的解:
在用生產函數估計供給學派的最終產出時,我們使用鄒志莊給出的1981年的資本存量作為基期,其他數據來源于中經網統計數據庫。
在使用HP濾波法計算潛在產出時,我們使用平滑參數λ=6.25的HP濾波器對數據進行處理,數據來源于中經網統計數據庫,并對GDP取對數。
在利用生產函數估計時,經bp檢驗不存在異方差,同時我們使用P-W迭代的方法處理序列自回歸,系數估計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表2為通過生產函數估計出的對數GDP與通過HP濾波法估計出的對數GDP。
表2
現在將hp_lngdp_sm對yhlngdp回歸,發現存在異方差,則估計white穩健方差,可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由此發現,截距項不顯著,則重新做無截距項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通過Stata13估計準確p值可知其小于10—26,即非常顯著,且系數估計為1,可以充分判定供給學派的理論實質上只是對主流經濟學派在潛在產出上的一種解釋而已,二者實質上是相同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供給學派所提出的供給側改革對中國并不有效。事實上,根據以上對于中國潛在產出的估算可以知道,2012年之前中國存在較大的正的產出缺口,但自2012年以后中國的產出缺口為負,即實際產出低于潛在產出,中國在整體上存在問題是需求側不足而非供給側不足,但是供給側卻存在結構性的供給不足問題。一方面,在房地產等行業由于過去庫存較大,稀釋了部分的需求,使得供給在短時間內仍然是較為充足的;另一方面,在高科技、生物醫療等行業由于我國科技水平的限制供給仍然是不足的,因此在這些行業應該著力增加供給,這也是為什么國家需要在提高需求的同時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非供給側改革的原因。
參考文獻:
[1] 賈康,蘇京春.“三駕馬車”認知框架需對接供給側的結構性動力機制構建——關于宏觀經濟學的深化探討[J].全球化,2015,(3):63-69.
[2] 韓蓓.HP濾波法及其在地區潛在經濟增長率測算中的應用[J].經濟師,2009,(1):28-29.
[3] 張連城,韓蓓.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分析——HP濾波平滑參數的選擇及應用[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3):22-28.
[4] 孫寶強.供給學派的理論及其對中國的現實啟示[J].重慶社會科學,2005,(8):13-15.
[5] 劉樹成,張曉晶,張平.實現經濟周期波動在適度高位的平滑化[J].經濟研究,2005,(11):10-21.
[6] 劉金全,劉志剛.我國GDP增長率序列中趨勢成分和周期成分的分解[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4,(5):94-99.
[7] 于洪菲.我國潛在產出的估計與評價[D].長春:吉林大學,2013.
[8] 賈康.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內涵是解放生產力[J].中國經濟周刊,2015,(49):78-79.
[9] 樊思.多重目標下宏觀調控思路調整與政策匹配——供給側的結構性機制構建[J].商,2015,(43):56.
[10] 金戈.中國基礎設施資本存量估算[J].經濟研究,2012,(4):4-14.
[11] 李婭.經濟波動的趨勢周期分解[J].商,2012,(4):81.
[12] 高哲峰.中國潛在產出測算比較[J].中國流通經濟,2012,(6):45-49.
[13] 朱瑩瑩.金融危機下凱恩斯主義與供給學派財政政策對中國經濟的適用性分析[J].特區經濟,2011,(2):290-291.
[14] 鐘祥財.供給學派的思想價值和現實意義[J].上海經濟研究,2011,(1):123-132.
[15] 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課題組,楊國中,李宏瑾.基于生產函數法的潛在產出估計、產出缺口及與通貨膨脹的關系:1978—2009年[J].金融研究,2011,(3):42-50.
[16] 沈坤榮,李猛.中國潛在產出和產出缺口的測算:1952—2008年[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0,(5):5-10.
[17] Chow G C.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809-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