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 鋒
[教學目標]
感受生活當中的關系之美,讓學生認識結構之美——穿插避讓在漢字書寫中的意義,能夠運用穿插避讓的規律和方法解決書寫實踐的一些問題,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穿插避讓之美的意義,掌握其運用規律。
[教學難點]
穿插避讓在書寫實踐中的應用。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硬筆書法方格紙,鋼筆或中性筆。
[教學過程]
出示圖片(如下圖)講笑話引入本課

有一名小學老師發考卷,喊:林蛋大 、 林蛋大……可是,就是沒有小朋友前來領取考卷。
最后,老師不得不說:“ 哪位小朋友還沒有領到考卷,請到前面來。”這時,只見一名小男生很委屈的走到老師跟前:“老師,我不叫林蛋大,我叫楚中天。”
提問:(1)老師為什么多次喊“林蛋大”?
(2)楚中天的名字寫得美觀嗎?為什么?
(學生根據以前所學的知識觀察、思考、討論并回答,教師適時表揚善于思考發現問題的學生。)
我們剛才欣賞了“楚中天”的“杰作”,他的“楚”字上方的“林”字寫得怎么樣?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結構松散
我們一起來看看書法家們是怎么寫“林”字的。


觀察書法家寫的“林”字與“林蛋大”寫的“林”字,你發現了什么?書法家的“林”字還顯得松散嗎?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教師適時提示引導)

紅色部分:縮短,捺變點。(避讓)
黃色部分:伸長,伸向左邊。(穿插)


書法中的穿插避讓猶如我們舞蹈和生活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樣,有了穿插避讓才顯得統一和諧(也可引入《擔夫爭道》的典故)。筆畫與筆畫之間有了穿插避讓,“林”字才顯得美觀大方。在我國的漢字當中類似于“林”的字非常的多,比如“和”“較”“拉”等等,在書寫時左邊要懂得謙讓右邊,給右邊留出足夠的空間,使右邊的筆畫能夠伸展穿插于左邊,以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教師示范書寫。
學生在米字格習字本當中練習書寫“林” “和”“較”“拉”,每字寫5遍,每寫一遍與范字進行對比,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改正。
展示部分優秀作品,師生進行評價,教師加以肯定鼓勵,對于部分書寫困難的學生提出改進措施。
穿插避讓這一原理普遍運用到合體字當中,運用恰當就會避免筆畫與筆畫之間打架、偏旁部首分家以及結構松散等弊端,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我們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人與人之間也要懂得謙讓,這樣才能和諧共處,共建和諧社會。
[反思與建議]
(1)穿插避讓是書法結字的一個重要原理,學習過程中根據學生的程度差異在傳授穿插避讓的原理的同時可進行偏旁部首的單獨訓練,如:“木”字旁的書寫、“車”字旁的書寫等等。
(2)穿插避讓的結構原理相對抽象,教師應適時地、合理地引入生活中的相關現象,運用圖示等方法幫助學生理解。
(3)硬筆、毛筆僅僅是工具的不同,在書理上是相通的,改變書寫工具同樣適用于毛筆課堂。
[說說本課]
書法教學當中,寫只是一個方面,應引導學生去分析、觀察、發現“穿插避讓”的這種關系之美,在明白書理(道)的基礎之上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技),把“技道雙修”貫穿于書法學習的始終。
美在關系,關系之美不僅僅存在于書法之中,生活當中關系之美也無處不在。書法教學不應局限于教會學生一個筆畫、一個字,乃至一幅作品如何去寫,更應把“穿插避讓”的這種關系之美與生活聯系起來,從生活當中去體悟這種關系之美,從而反觀于書法、反觀于書寫,最終達到書法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