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北方氣候干濕變化及干旱演變特征

2018-04-19 06:28:12胡子瑛周俊菊張利利曹建軍
生態學報 2018年6期
關鍵詞:趨勢

胡子瑛,周俊菊,張利利,魏 偉,曹建軍

西北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蘭州 730070

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氣候變暖是毋庸置疑的事實,20世紀50年代以來大氣變暖、海平面上升和溫室氣體增加等的速度是幾十年乃至上千年的時間里前所未有的,全球變暖改變了全球水循環,高溫、干旱和暴雨洪澇等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與強度呈加劇趨勢[1- 2]。據統計,全球每年因干旱造成的經濟損失遠遠超過了其他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干旱是區域范圍內因長期無降水或降水異常偏少而造成空氣干燥土壤缺水甚至干涸的現象,是氣候災害中最主要的災害之一,它具有出現頻率高、持續時間長、波及范圍廣、后延影響大的特點[3]。干旱的頻繁發生不僅給國民經濟,特別是農業生產帶來巨大損失,還會造成水資源短缺、沙塵暴增加、荒漠化加劇等諸多不利的生態影響[3- 4]。對干旱進行及時監測、分析和評估十分必要[5]。干旱指數是開展干旱監測、評估干旱風險的基本依據,也是研究干旱演變特征的有效工具[6- 7]。根據建立途徑的不同可以把干旱指數大致歸納為兩類[8],其中,通過氣象學方法研究降水量的統計分布規律[3]的方法具有計算簡單、指標不涉及具體的干旱機理、適應性較強的特點[8],其代表性指標是McKee等[9]提出的標準化降水指標(SPI,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它比帕爾默干旱指數(PDSI,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更具有統計上的一致性[10],對干旱變化反映敏感[3],并能有效消除降水的時空分布差異[11],可以更好地表現出干旱的地區差異性[10],因而得到廣泛應用[3,8,12- 17]。

中國北方地區干旱頻發[18],干旱已成為西部開發、東北商品糧基地和華北能源基地建設的一個主要障礙,給人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19- 20]。因此,北方地區干旱化問題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18]。雖然相關研究[13,18,21-27]應用不同干旱指數對中國北方不同地區干旱化趨勢進行了分析,并取得一系列有意義的成果,但截至目前,應用標準化降水指數,基于不同氣候干濕帶,探討中國北方地區氣候干濕變化及其空間差異特征的研究還鮮有報道。北方地區地域廣闊,氣候類型多樣,降水量時空分布差異大,而SPI指數能有效消除降水的時空分布差異,從而更好地表現出干旱的地區差異性。因此,本文選取SPI指數對中國北方地區及四大干濕區近55年氣候干濕變化過程進行分析,揭示北方地區氣候干濕變化規律及不同干濕區氣候干濕變化的空間異質性和內在關聯性特征。以期為北方地區干旱監測、預警和防災減災工作提供科學依據;為全球變化背景下,氣候干濕區的重新厘定提供參考。

1 研究區概況

如圖1所示,中國北方十五個省(區、市),包括東北(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華北(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山東省、河南省、內蒙古自治區)、西北(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8]。據《中國統計年鑒(2016)》記載,中國北方地區總面積約577.27萬km2,人口約5.76億,地區生產總值約297242億元,耕地面積約80.5萬km2,約占我國耕地總面積的60%,2015年農作物受災面積約13.9萬km2,其中旱災受災面積約9.4萬km2,約占全國旱災受災面積的89%。地跨濕潤、半濕潤、半干旱、干旱四大氣候干濕區,干濕區劃分依據為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800mm為濕潤區、400—800mm為半濕潤區、200—400mm為半干旱區、小于200mm為干旱區)。

圖1 研究區Fig.1 The study area

2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2.1 數據來源與處理

1960—2014年中國北方地區450個氣象站點逐月降水資料均來源于中國氣象數據網(http://data.cma.cn)。為了保證數據的完整性,剔除其中缺測較多的站,選用其中320個站點55a的逐月氣象觀測資料,對個別月份有缺測值的21個氣象站點,采用缺測站其余54a相同月份降水量的均值代替缺測值。

2.2 研究方法

2.2.1標準化降水指數SPI及旱澇等級的劃分

降水分布是一種偏態分布,而不是正態分布,所以在降水分析和干旱評估中,采用伽瑪分布概率來描述降水量的變化,再經正態標準化后得到SPI值[13]。3月尺度SPI可以反映短期氣象旱澇特征,與農業干旱關系密切;12月尺度SPI可標識長期旱澇影響及持續時段,通常與河流水位,水庫水位,甚至地下水位相關度較高[3,29- 30]。因此,本文選取3月和12月尺度SPI進行氣候干濕變化分析。季節劃分為:春季為3—5月、夏季為6—8月、秋季為9—11月、冬季為12—次年2月。取每季最后1月的SPI3值、每年最后一個月的SPI12值作為季節和年的SPI值。

根據相關研究[9,31],結合北方地區實際情況,對SPI旱澇等級進行劃分(表1)。

表1 SPI旱澇等級

2.2.2干旱評價指標

為了更加定量化地反映較大范圍內的區域干旱發生程度,引入干旱站次比和干旱強度作為干旱評價指標[32]。

(1)干旱站次比(Pj):用某一區域內發生干旱站數占全部站數的比例來評價干旱范圍的大小和嚴重程度,計算公式為:

Pj=mj/M×100%

(1)

式中:M代表研究區氣象站總數;j指代不同年份;mj為j年發生干旱的站數。當Pj≥50%時,研究區域內有一半以上的站發生干旱,為全域性干旱;當50%>Pj≥33%時為區域性干旱;當33%>Pj≥25%時為部分區域性干旱;當25%>Pj≥10%時為局域性干旱;當Pj<10%時為無明顯干旱發生。

(2)干旱強度(Sj):用于評價干旱的嚴重程度,單站某時段內的干旱強度可由SPI值反映,SPI絕對值越大,表示干旱越嚴重。計算公式為:

(2)

式中:i指不同站點代號,j指代不同年份,m為j年發生干旱的站數,SPIi為發生干旱的i站SPI值。由旱澇等級可知:當Sj<0.5時干旱強度不明顯;1>Sj≥0.5時為輕度干旱;1.5>Sj≥1時為中度干旱;Sj≥1.5時為重度干旱。

3 北方地區氣候干濕及年際干旱變化特征

3.1 年際干濕及年際干旱變化特征

3.1.1年際干濕變化特征

圖2 1960—2014年北方地區年SPI變化 Fig.2 Evolution of annual SPI in northern China from 1960 to 2014SPI指標準化降水指數

由圖2可知,1960—2014年北方地區年SPI在波動中減少,其變化傾向率為-0.051/10a,呈干旱化趨勢。干旱年和濕潤年分別為15a和17a,重度及以上旱澇年份分別為4a(1997、1999、2001和1965年)、2a(1964年和1998年)。其中,1964年和1997年的SPI值分別為3.09和-2.26,分別屬特澇和特旱年份。據《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1949—1999)》、《中國統計年鑒(2002)》記載,1964、1998年中國澇災的受災面積和成災面積分別為14.9萬km2、10萬km2;22.3萬km2、13.8萬km2,均高于一般年份,1965、1997、1999、2001年中國旱災的受災面積和成災面積分別為13.6萬km2、8.1萬km2;33.5萬km2、20.3萬km2;30.2萬km2、16.7萬km2;38.5萬km2、23.7萬km2,均高于一般年份。說明基于年降水量的SPI能夠較準確地監測到旱澇發生的年份。

從年代際SPI值來看,1960s的SPI為正值,有6a為濕潤年,1970s正常年份長達7a,其余3a旱澇程度較輕,1980s、1990s和2000s的SPI均為負值,發生干旱的年份和程度大于洪澇,為干旱期。其中1960s為最濕潤年代,2000s為最干旱年代。1960s—2000s的標準差分別為1.27、0.54、0.80、1.23、0.96,1960s干濕波動最劇烈,其次為1990s,1970s干濕波動最平緩。馬柱國、符淙斌[18,27]、李維京[21]、王志偉[23]、王素萍[25]等人運用不同方法均得出北方地區呈干旱化發展趨勢,與本文結論較為一致。相關研究表明大氣環流異常是導致降水異常、干旱頻發的直接原因[33],而在2003—2005年,東亞季風發生了由弱到強的年代際變化[34],使得近10年來中國北方地區干旱化狀況有所緩解。2010—2014年SPI均值為0.63,干旱化趨勢有所減緩。

3.1.2年際干旱變化特征

圖3 1960—2014年北方地區干旱站次比、干旱強度變化 Fig.3 Drought stations proportion and drought intensity in northern China from 1960 to 2014

從圖3可以看出,北方地區年際干旱站次比和干旱強度在同步波動中均呈下降趨勢。①發生全域性干旱的有5a,發生區域性干旱的有13a,發生部分區域性干旱和局域性干旱的均有18a,有1a無明顯干旱發生。其中,站次比在1997年達到最大值65.31%,與北方地區年SPI值最小的年份一致,其次,是1965年62.81%,1998年年際干旱站次比降至最小值9.06%,與北方地區年SPI值次大的年份一致。②干旱強度下降幅度較小,13a為輕度干旱,42a為中度干旱。其中,干旱強度在1965年達到最大值1.37,為北方地區重度干旱年份,1998年年際干旱強度降至最小值0.82,與北方地區年SPI值次大的年份一致。綜上所述,近55年來北方地區以部分區域性干旱和局域性干旱為主,中度干旱發生的頻率最高。干旱站次比較高的年份,亦是干旱強度較大的年份。

3.2 季節干濕變化特征

由圖4可知,1960—2014年北方地區春季和冬季呈濕潤化趨勢,冬季濕潤化趨勢最明顯,其SPI變化傾向率為0.193/10a;夏季和秋季呈干旱化趨勢,夏季干旱化趨勢最顯著,其SPI變化傾向率為-0.1/10a。北方地區干旱化的主要貢獻者是夏季,其次為秋季。①春季,干旱年和濕潤年均為19a,重度及以上旱澇年份分別為2a和4a;②夏季,干旱年和濕潤年分別為17a和19a,重度及以上旱澇年份分別為5a和3a;③秋季,干旱年和濕潤年分別為16a和18a,重度及以上旱澇年份分別為4a和3a;④冬季,干旱年和濕潤年分別為17a和21a,重度及以上旱澇年份分別為5a和1a。

圖4 1960—2014年北方地區四季SPI變化Fig.4 Change of different seasons SPI in northern China from 1960 to 2014

不同年份的旱澇與季節旱澇之間的關系存在差異(表2)。 1964年特澇主要由該年春季和夏季特澇所致,1998年的重澇主要由該年春季特澇和夏季重澇所致;1965年的重旱主要由該年的秋季重旱所致,1997年的特旱主要由該年夏季特旱和秋季重旱所致,1999年的特旱主要由該年夏季特旱所致,2001年的重旱主要由該年的春季特旱所致。綜上所述,典型洪澇年的發生主要是由該年春季和夏季降水偏多所致,而典型干旱年的發生與該年度夏季和秋季降水偏少聯系密切。相關分析表明:北方地區年SPI值與夏季SPI值相關系數為0.863(通過0.001顯著性水平的檢驗),為四季中最大。因此,北方地區夏季降水對年干濕狀況的變化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表2 年和季節特旱(澇)和重旱(澇)年份對照表

4 不同干濕區氣候干濕及年際干旱變化特征

4.1 年際干濕及年際干旱變化特征

4.1.1年際干濕變化特征

(1)干濕變化整體特征

圖5 1960—2014年不同干濕區年SPI變化Fig.5 Evolution of annual SPI in different dry and wet areas from 1960 to 2014

由圖5可以看出,北方地區不同干濕區干濕變化趨勢差異顯著,濕潤區和半濕潤區均呈干旱化趨勢,半濕潤區最為明顯,其年SPI變化傾向率為-0.108/10a(通過0.001顯著性水平的檢驗);而干旱區和半干旱區均呈現濕潤化趨勢,干旱區最為顯著,其年SPI變化傾向率為0.309/10a(通過0.001顯著性水平的檢驗)。①濕潤區,重度及以上旱澇年份分別為5a和3a,其中,2001年SPI值為-2.04,為特旱年份,1964年SPI值為2.89,為特澇年份;1960s干旱年和濕潤年分別為2a和4a,為最濕潤年代,1990s干旱年和濕潤年分別為5a和3a,為最干旱年代;②半濕潤區,重度及以上旱澇年份分別為4a和1a,其中,1999年SPI值為-2.19,為特旱年份,1964年SPI值為3.08,為特澇年份;1960s—2000s一直在變干,1960s的干旱年和濕潤年分別為2a和5a,為最濕潤年代,2000s干旱年和濕潤年分別為4a和1a,為最干旱年代;③半干旱區,重度及以上旱澇年份分別為2a和5a,其中,1965年SPI值為-2.66,為特旱年份,1998年SPI值為2.12,為特澇年份;2000s干旱年和濕潤年分別為5a和2a,為最干旱年代,1990s干旱年和濕潤年分別為2a和4a,為最濕潤年代;④干旱區,重度及以上旱澇年份分別為4a和3a,其中,1962年SPI值為-2.18,為特旱年份,2010年SPI值為2.49,為特澇年份;1960s—2000s一直在變濕,1960s干旱年和濕潤年分別為4a和1a,為最干旱年代,2000s干旱年和濕潤年分別為0a和5a,為最濕潤年代,從1980s末開始,干旱區已進入典型的濕潤期。

馬柱國等的相關研究[18,26- 27]表明我國北方干濕變化呈東西反向型:大致以100°E為界,以東地區呈干旱化趨勢,尤以西北地區東部、華北和東北中南部最為明顯;以西地區呈濕潤化趨勢,西北地區西部最為明顯,這與本研究中干旱區濕潤化趨勢顯著以及半濕潤區干旱化趨勢明顯的結論基本一致。相關研究[18,27,35]亦表明華北從1970s以來干旱嚴重,而西北自1980s中期以來出現變濕趨勢的原因可能與1970s中期至21世紀初東亞夏季風明顯減弱有關。

(2)不同干濕區干濕變化相關性分析

從圖6年SPI 5a滑動平均可以看出:①濕潤區與半濕潤區、半濕潤區和半干旱區年SPI 5a滑動平均值均呈同步波動變化趨勢,其中,濕潤區與半濕潤區年SPI 5a滑動平均值的相關系數為0.673(通過0.01顯著性水平的檢驗)(圖6a),半濕潤區和半干旱區年SPI 5a滑動平均值的相關系數為0.387(通過0.01顯著性水平的檢驗)(圖6b);②濕潤區和干旱區、半濕潤區和干旱區年SPI 5a滑動平均值均呈反向波動變化趨勢,其中,濕潤區和干旱區年SPI 5a滑動平均值的相關系數為-0.286(通過0.05顯著性水平的檢驗)(圖6c),半濕潤區和干旱區年SPI 5a滑動平均值的相關系數為-0.335(通過0.05顯著性水平的檢驗)(圖6d)。與此同時,濕潤區和半干旱區年SPI 5a滑動平均值的相關系數為-0.133(0.05和0.01顯著性水平的檢驗均未通過),半干旱區和干旱區年SPI 5a滑動平均值的相關系數為0.068(0.05和0.01顯著性水平的檢驗均未通過)。綜上所述,中國北方東部季風區的濕潤區和半濕潤區以及處于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分界線兩側的半濕潤區和半干旱區氣候干濕變化均呈顯著同步波動變化趨勢,而中國北方東部季風區的濕潤區和半濕潤區與中國北方西部非季風區的干旱區氣候干濕變化呈顯著反向波動變化趨勢。此規律是否存在于中國更大區域范圍,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

圖6 不同干濕區年SPI 5a滑動平均波動過程圖Fig.6 Evolution of annual SPI 5 year moving average in different dry and wet areas

4.1.2年際干旱變化特征

從圖7可以看出,濕潤區和半濕潤區年際干旱站次比和干旱強度均呈增加趨勢,而半干旱區和干旱區年際干旱站次比和干旱強度均呈減少趨勢。①濕潤區,干旱站次比有較明顯的增加趨勢,其變化傾向率為2%/10a,平均值為32.83%。55年中有18a發生區域性干旱,以區域性干旱為主(表3);干旱強度亦呈增加趨勢,其變化傾向率為0.0147/10a,平均值為0.88,1960—2014年有27a為輕度干旱,以輕度干旱為主;②半濕潤區,干旱站次比有較為明顯的增加趨勢,其變化傾向率為1.79%/10a,平均值為31.41%。有18a發生局域性干旱,以局域性干旱為主(表3);干旱強度亦呈增加趨勢,其變化傾向率為0.0135/10a,平均值為1.08。有36a為中度干旱,以中度干旱為主;③半干旱區,干旱站次比有微弱的下降趨勢,其變化傾向率為-0.08%/10a,平均值為31.11%,有18a發生局域性干旱,以局域性干旱為主(表3);干旱強度亦呈微弱的下降趨勢,其變化傾向率為-0.0018/10a,平均值為1.05,有33a發生中度干旱,以中度干旱為主;④干旱區,干旱站次比有明顯的下降趨勢(通過0.05顯著性水平的檢驗),其變化傾向率為-4.76%/10a。平均值為31.28%,有15a發生局域性干旱,以局域性干旱為主(表3);干旱強度亦呈顯著的下降趨勢(通過0.01顯著性水平的檢驗),其變化傾向率為-0.0425/10a,平均值為1.07,有33a為中度干旱,以中度干旱為主。

圖7 1960—2014年不同干濕區干旱站次比、干旱強度變化Fig.7 Drought stations proportion and drought intensity in different dry and wet areas from 1960 to 2014

干旱站次比Droughtstationsproportion濕潤區Humidarea半濕潤區Semi-humidarea半干旱區Semi-aridarea干旱區Aridarea全域性干旱Universaldrought1210138區域性干旱Regionaldrought18111012部分區域性干旱Partlyregionaldrought112814局域性干旱Localdrought12181815無明顯干旱Unconspicuousdrought12466

相關研究表明,我國東北[36]、華北[37- 38]等地年際干旱站次比和干旱強度均呈增加趨勢,新疆[39]、內蒙古西部[40- 41]等地年際干旱站次比和干旱強度均呈減少趨勢。與本研究中年際干旱站次比和干旱強度在濕潤區和半濕潤區增加,而在干旱區和半干旱區減少的結論基本一致。

4.2 季節干濕變化特征

4.2.1干濕變化整體特征

圖8 1960—2014年不同干濕區四季SPI傾向率 Fig.8 Tendency rate of different seasons SPI in different dry and wet areas from 1960 to 2014

從圖8可以看出,不同干濕區不同季節干濕變化情況存在較大差別。①濕潤區,除冬季SPI呈增加趨勢外,其他3個季節SPI均呈減少趨勢,其中,秋季減少速度最快,干旱化趨勢最明顯;冬季易發生重旱及特旱(6a),春季易發生重澇及特澇(5a);②半濕潤區,夏季和秋季SPI呈減少趨勢,而春季和冬季SPI呈增加趨勢,冬季濕潤化趨勢明顯;夏季易發生重旱及特旱(6a),春季易發生重澇及特澇(5a);③半干旱區,除夏季SPI呈減少趨勢外,其他3個季節SPI均呈增加趨勢,冬季濕潤化趨勢最明顯;冬季易發生重旱及特旱(5a),春季易發重澇及特澇(6a);④干旱區,4個季節均呈濕潤化趨勢,其中,冬季的濕潤化最為顯著(通過0.001顯著性水平的檢驗);夏季易發生重旱及特旱(5a),春夏均易發生重澇及特澇(均為5a)。不同干濕區均在夏冬兩季易發生重旱及特旱,在春季易發生重澇及特澇。

從表4可以看出,濕潤區、半濕潤區和半干旱區極端濕潤年份均與該年春季和夏季降水偏多關系密切,而干旱區極端濕潤年份卻主要由該年春季和秋季降水偏多所致;濕潤區極端干旱年份主要由該年春旱和秋旱所致,而半濕潤、半干旱區和干旱區極端干旱年份均由該年夏旱所致。

4.2.2不同干濕區季節干濕變化相關性分析

(1)春季干濕變化相關性分析

從表5可以看出,春季,除濕潤區與干旱區干濕變化正相關不顯著(未通過任何顯著性水平的檢驗)之外,其他各干濕區之間均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均通過0.05顯著性水平的檢驗),說明我國北方四大干濕區春季干濕旱澇變化具有較好的同步一致性。

(2)夏季干濕變化相關性分析

從表6可以看出,夏季,濕潤區與半濕潤區、半濕潤區與半干旱區SPI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均通過0.01顯著性水平的檢驗),濕潤區與干旱區、半濕潤區與干旱區SPI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均通過0.01顯著性水平的檢驗),說明濕潤區與半濕潤區、半濕潤區與半干旱區夏季干濕變化具有同步一致性,而濕潤區與干旱區、半濕潤區與干旱區夏季干濕變化具有明顯的反向波動特征,該規律與北方不同干濕區年SPI 5a滑動平均的相關關系非常一致。

表4 不同干濕區特旱(澇)年份的年和季節旱澇等級對照表

表5 不同干濕區春季SPI 5a滑動平均相關系數

*代表通過了0.0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代表通過了0.0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

表6 不同干濕區夏季SPI 5a滑動平均相關系數

*代表通過了0.05的水平檢驗;**代表通過了0.0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

(3)秋季干濕變化相關性分析

從表7可以看出,秋季,濕潤區與半濕潤區、半濕潤區與半干旱區、半干旱區與干旱區SPI具有顯著正相關關系(均通過0.01顯著性水平的檢驗),而其他任何兩個干濕區之間SPI的相關性均不顯著,說明相鄰干濕區之間秋季干濕變化具有同步一致性,而非相鄰干濕區之間在秋季干濕變化過程中相關性較弱。

表7 不同干濕區秋季SPI 5a滑動平均相關系數

*代表通過了0.0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代表通過了0.0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

(4)冬季干濕變化相關性分析

從表8可以看出,任何兩個干濕區之間SPI均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均通過0.01顯著性水平的檢驗),說明我國北方四大干濕區之間冬季干濕變化具有非常好的同步一致性。

表8 不同干濕區冬季SPI 5a滑動平均相關系數

*代表通過了0.0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代表通過了0.0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

5 結論

(1)北方地區年SPI在波動中下降,呈干旱化趨勢,1964年和1997年分別屬特澇和特旱年份,1960s為最濕潤年代,2000s為最干旱年代。年際干旱站次比和干旱強度均在波動中同步下降。以部分區域性干旱和局域性干旱為主,中度干旱發生的頻率最高。

(2)北方地區在春冬兩季呈濕潤化趨勢,冬季更明顯,夏秋兩季呈干旱化趨勢,夏季更顯著。夏季降水對年干濕狀況的變化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為北方地區干旱化的主要貢獻者。

(3)不同干濕區干濕變化趨勢差異顯著:濕潤區和半濕潤區均呈干旱化趨勢,半濕潤區更明顯,而干旱區和半干旱區均呈濕潤化趨勢,干旱區更顯著。濕潤區和半濕潤區年際干旱站次比和干旱強度均呈上升趨勢,而干旱區和半干旱區則相反,干旱區下降明顯。濕潤區以區域性干旱為主,輕度干旱發生的頻率最高,半濕潤區、半干旱區和干旱區以局域性干旱為主,中度干旱發生的頻率最高。

(4)不同干濕區不同季節干濕變化差別較大:濕潤區、半濕潤區、半干旱區和干旱區呈現濕潤化趨勢的季節分別為一個(冬季)、兩個(春、冬季)、三個(春、秋和冬季)和四個(春、夏、秋和冬季)。濕潤區、半濕潤區和半干旱區極端濕潤年份均與該年春夏降水偏多關系密切,而干旱區極端濕潤年份卻主要由該年春秋降水偏多所致;濕潤區極端干旱年份主要由該年春旱和秋旱所致,而半濕潤、半干旱區和干旱區極端干旱年份均由該年夏旱所致。

(5)中國北方東部季風區的濕潤區和半濕潤區以及處于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分界線兩側的半濕潤區和半干旱區氣候干濕變化均呈顯著同步波動變化趨勢,而中國北方東部季風區的濕潤區和半濕潤區與中國北方西部非季風區的干旱區氣候干濕變化呈顯著反向波動變化趨勢。夏季具有同樣的規律,而冬季和春季四大干濕區干濕變化具有較好的同步一致性,秋季相鄰干濕區之間干濕變化具有同步一致性,而非相鄰干濕區之間干濕變化相關性較弱。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秦大河. 氣候變化的事實、影響及我國的對策. 外交學院學報, 2004, (3): 14- 22.

[2]IPCC. Managing the risks of extreme events and disasters to advance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special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3]張利利, 周俊菊, 張恒瑋, 王蓓, 曹建軍. 基于SPI的石羊河流域氣候干濕變化及干旱事件的時空格局特征研究. 生態學報, 2017, 37(3): 996- 1007.

[4]劉彤, 閆天池. 我國的主要氣象災害及其經濟損失. 自然災害學報, 2011, 20(2): 90- 95.

[5]蔣憶文, 張喜風, 楊禮簫, 賀纏生. 黑河上游氣象與水文干旱指數時空變化特征對比分析. 資源科學, 2014, 36(9): 1842- 1851.

[6]翟盤茂, 鄒旭愷. 1951—2003年中國氣溫和降水變化及其對干旱的影響.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005, 1(1): 16- 18.

[7]Tallaksen L M, Van Lanen H A J. Hydrological Drought: Processes and Estimation Methods for Streamflow and Groundwater. Amsterdam: Elsevier Science Limited, 2004.

[8]袁文平, 周廣勝. 標準化降水指標與Z指數在我國應用的對比分析. 植物生態學報, 2004, 28(4): 523- 529.

[9]McKee T B, Doesken N J, Kleist J. The relationship of drought frequency and duration to time scales // Proceedings of the 8th Conference on Applied Climatology. Boston, MA: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993, 17(22): 179- 183.

[10]Guttman N B. Comparing the palmer drought index and th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1998, 34(1): 113- 121.

[11]袁文平, 周廣勝. 干旱指標的理論分析與研究展望. 地球科學進展, 2004, 19(6): 982- 991.

[12]洪興駿, 郭生練, 周研來. 標準化降水指數SPI分布函數的適用性研究. 水資源研究, 2013, 2(1): 33- 41.

[13]翟祿新, 馮起. 基于SPI的西北地區氣候干濕變化. 自然資源學報, 2011, 26(5): 847- 857.

[14]連綱, 郭旭東, 傅伯杰, 虎陳霞. 黃土高原小流域土壤養分空間變異特征及預測. 生態學報, 2008, 28(3): 946- 954.

[15]王宏, 李曉兵, 李霞, 王丹丹. 中國北方草原對氣候干旱的響應. 生態學報, 2008, 28(1): 172- 182.

[16]李文卿, 江源, 趙守棟, 張凌楠, 劉錟. 六盤山地區油松樹輪寬度年表與多尺度標準化降水指數的關系. 生態學報, 2017, 37(10): 3365- 3374.

[17]曹陽, 楊婕, 熊偉, 武永峰, 馮靈芝, 楊曉光. 1961—2010年潛在干旱對我國夏玉米產量影響的模擬分析. 生態學報, 2014, 34(2): 421- 429.

[18]馬柱國, 符淙斌. 中國北方干旱區地表濕潤狀況的趨勢分析. 氣象學報, 2001, 59(6): 737- 746.

[19]陳紅. 全國氣候影響評價(2002). 北京: 氣象出版社, 2003.

[20]章芳, 蘇炳凱. 我國北方干旱化趨勢的預測. 高原氣象, 2002, 21(5): 479- 487.

[21]李維京, 趙振國, 李想, 孫林海. 中國北方干旱的氣候特征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 干旱氣象, 2003, 21(4): 1- 5.

[22]周俊菊, 石培基, 師瑋. 1960—2009年石羊河流域氣候變化及極端干濕事件演變特征. 自然資源學報, 2012, 27(1): 143- 153.

[23]王志偉, 翟盤茂. 中國北方近50年干旱變化特征. 地理學報, 2003, 58(z1): 61- 68.

[24]余衛紅, 方修琦. 近50年我國北方地區旱澇的時空變化.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01, 37(6): 838- 842.

[25]王素萍, 張存杰, 李耀輝, 馮建英, 王勁松. 基于標準化降水指數的1960—2011年中國不同時間尺度干旱特征. 中國沙漠, 2014, 34(3): 827- 834.

[26]馬柱國, 華麗娟, 任小波. 中國近代北方極端干濕事件的演變規律. 地理學報, 2003, 58(增刊): 69- 74.

[27]馬柱國, 符淙斌. 1951—2004年中國北方干旱化的基本事實. 科學通報, 2006, 51(20): 2429- 2439.

[28]高繼卿, 楊曉光, 董朝陽, 李克南. 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北方干濕區降水資源變化特征分析. 農業工程學報, 2015, 31(12): 99- 110.

[29]葉正偉. 基于SPI的江蘇沿海開發地區旱澇演變特征分析——以鹽城市為例. 地理科學, 2014, 34(4): 479- 487.

[30]王媛媛, 張勃. 基于標準化降水指數的近40a隴東地區旱澇時空特征. 自然資源學報, 2012, 27(12): 2135- 2144.

[31]Lloyd-Hughes B, Saunders M A. A drought climatology for Europ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002, 22(13): 1571- 1592.

[32]黃晚華, 楊曉光, 李茂松, 張曉煜, 王明田, 代姝瑋, 馬潔華. 基于標準化降水指數的中國南方季節性干旱近58a演變特征. 農業工程學報, 2010, 26(7): 50- 59.

[33]馬柱國, 符淙斌. 20世紀下半葉全球干旱化的事實及其與大尺度背景的聯系. 中國科學 D輯: 地球科學, 2007, 37(2): 222- 233.

[34]程龍, 劉海文, 周天軍, 朱玉祥. 近30余年來盛夏東亞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頻率的年代際變化及其與青藏高原積雪的關系. 大氣科學, 2013, 37(6): 1326- 1336.

[35]鄒旭愷, 張強. 近半個世紀我國干旱變化的初步研究. 應用氣象學報, 2008, 19(6): 679- 687.

[36]楊曉靜, 徐宗學, 左德鵬, 蔡思揚. 東北三省近55a旱澇時空演變特征. 自然災害學報, 2016, 25(4): 9- 19.

[37]張玉靜, 王春乙, 張繼權. 基于SPEI指數的華北冬麥區干旱時空分布特征分析. 生態學報, 2015, 35(21): 7097- 7107.

[38]周丹, 張勃, 羅靜, 張春玲, 安美玲, 王東. 基于SPEI的華北地區近50年干旱發生強度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自然災害學報, 2014, 23(4): 192- 202.

[39]慈暉, 張強, 肖名忠. 多種氣象干旱指數在新疆干旱評價中的應用對比研究. 中山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16, 55(2): 124- 133.

[40]那音太. 基于SPI指數的近50a內蒙古地區干旱特征分析.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15, 29(5): 161- 166.

[41]周揚, 李寧, 吉中會, 顧孝天, 范碧航. 基于SPI指數的1981—2010年內蒙古地區干旱時空分布特征. 自然資源學報, 2013, 28(10): 1694- 1706.

猜你喜歡
趨勢
趨勢
第一財經(2025年5期)2025-05-16 00:00:00
退休的未來趨勢
英語世界(2023年12期)2023-12-28 03:36:16
趨勢
第一財經(2021年6期)2021-06-10 13:19:08
趨勢
初秋唇妝趨勢
Coco薇(2017年9期)2017-09-07 21:23:49
未來直銷的七大趨勢
趨勢
流行色(2016年10期)2016-12-05 02:27:24
SPINEXPO?2017春夏流行趨勢
關注醫改新趨勢
中國衛生(2015年2期)2015-11-12 13:14:02
“去編”大趨勢
中國衛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3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人77777|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国产对白刺激真实精品91|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影院| 99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2048国产精品原创综合在线| 麻豆国产精品一二三在线观看| 中国国产一级毛片| 欧美成人第一页|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成人夜夜嗨|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91|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91久久精品国产| 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网站蜜臀| 色综合天天操| 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亚洲综合香蕉| 青青草原国产一区二区|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亚洲男人在线|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色婷婷丁香|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国产日韩欧美黄色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观看| 99激情网|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国内精品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国产乱子伦手机在线|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九色视频一区| 欧美性精品| 丝袜国产一区| 精品丝袜美腿国产一区| 伊人福利视频|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美女被操91视频|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jizz国产视频|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香港一级毛片免费看| 亚洲天堂首页| 中文字幕第4页|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a在线看| 亚洲日韩在线满18点击进入|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嫩草在线观看|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欧美日在线观看|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欣赏网| 欧美伦理一区|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91小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