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呈祥 張烽 孫雯
摘 要:辦理公訴案件要立足源頭性、基礎性、根本性問題,加強對社會關系的修復,預防和減少犯罪,防范辦案風險,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推動社會矛盾化解和社會管理創新。本文以“全國檢察機關統一業務應用系統”和“檢察機關案件統計管理系統”2013—2017年度S省A縣人民檢察院公訴部門數據為樣本,研究分析近年來公訴案件辦理的基本情況、主要特點、存在問題以及對策建議,以期為準確把握今后開展公訴工作的重點和方向提供參考。
關鍵詞:公訴案件 受案數 辦案模式
一、2013-2017年度公訴案件的基本情況
(一)受理案件數量和人數
2013-2017年度共受理案件1909件2621人:其中,2013年度受理案件總數為544件,涉案人數為744人;2014年度受理案件總數為350件,涉案人數為477人;2015年度受理案件總數為330件,涉案人數為484人; 2016年度受理案件總數為344件, 涉案人數為476人;2017年受理案件總數為341件, 涉案人數為440人(如圖一)。
(二)受理案件類型
據統計,2013-2017年度公訴部門受理的案件主要為7大類型:分別是,危害公共安全案件(588件),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案件(108件),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案件(548件),侵犯財產案件(403件),妨害社會管理秩序案件(189件),貪污賄賂案件(62件)以及瀆職案件(14件)(如圖二)。
二、主要特點
(一)受案總數和涉案人數整體呈下降趨勢
2013-2017年度,無論是受理案件總數還是涉案人數整體呈下降的趨勢,2017年較2013年受理案件數量總體下降37.3%,涉案人數下降40.9%。
(二)案件類型主要集中在三大類
2013-2017年度,受理案件的類型排在前三的分別是:危害公共安全案件 588件,占30.8%;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案件548件,占28.7%;侵犯財產案件403件,占21.1%,這三類案件約占受理案件總數量的80%。其中,在涉及公共安全、人身財產類案件中,共同犯罪、團伙性犯罪數量有所減少,單人單案的數量不斷增加,比如尋釁滋事、聚眾斗毆、非法拘禁這三類帶有明顯團伙性犯罪特征的案件逐年減少,單人作案的特征逐漸顯現。在涉及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案件中,如騙取貸款、票據承兌、金融票證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信用卡詐騙罪等,犯罪數量呈上升狀態,犯罪主體從自然人轉向單位,且涉案金額較大。例如,在2015年某集團涉嫌“騙取貸款、票據承兌、金融票證”一案中,犯罪嫌疑人朱某某等人通過四家公司從事違法犯罪活動,涉案金額達18.792億,截止案發時被告人和被告單位仍有15億左右的銀行貸款未能歸還。
(三)其他類型案件不容忽視
除了上述三大類型案件外,還出現了一些平時案發較少的“稀有”案件,這些案件約占受案總數的20%,但是社會影響惡劣,社會危害性大,不容忽視。一是涉槍類案件,犯罪嫌疑人主要利用淘寶店鋪、網上論壇、聊天工具等互聯網手段,線上聯系、線下交易,完成犯罪行為,且犯罪嫌疑人多有前科劣跡,為累犯或者慣犯。二是涉毒案件,涉容留他人吸毒案件,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案件等增多,該類案件具有影響廣、危險性大、涉案人數多、傳播性快特點,所應高度重視,時刻保持高壓態勢,對犯罪分子進行嚴厲制裁。三是涉賭類案件,該類犯罪案件數量、人數、涉案金額有所上升,如不嚴厲打擊,則會導致公民經濟遭受重大損失,影響社會管理秩序。四是環境保護類案件,“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環境污染類案件的特點在于受污染范圍廣泛,受害群體不特定,污染后不易治理等,需要加大對此類案件的公益訴訟。五是涉食藥環類案件,該類案件涉案影響廣,涉案人數多,涉案金額大,常以團伙性犯罪出現。如,馮某某生產銷售不合格農藥,涉案金額達39萬元;李某某等三人生產銷售不合格農藥,銷售遍布全國22個省,涉案金額高達700余萬元。六是拒不支付勞動報酬案件,該類案件涉及農民工等被害人眾多,容易引起集訪、群訪事件,維穩壓力大。如,2013年朱某某多次拖欠孫某等89名農民工共計616327.5元,拖欠索某某等13個民工116600元,拖欠其他民工80萬元,并以逃匿方式拒絕支付勞動報酬。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專業技能亟待增強
近五年來的案件中除了危害公共安全、侵害人身財產等常規類案件占據每年受案總數的80%以上外,“稀有”案件逐年增加的態勢逐步凸現出來,這就為案件承辦人在相關理論方面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辦案人員多以法學專業為基礎專業,但是在其他類型犯罪中,如經濟類犯罪中必然會在證據部分涉及到大量的票據、銀行資金流向明細、海關報關單等證據,這些對于所學專業未涉及金融經濟專業的司法辦案人員而言無疑會帶來困惑。在辦理相關案件時,遇到此類案件中的專業性術語或者問題,案件承辦人往往需要進行查找資料或者詢問相關人士來確保內容的準確性,這種理論學習的滯后性同時大大降低了此類案件的辦理效率。
(二)“退而不補”現象普遍存在
由于各種原因,“退而不補”現象還普遍存在,有時案件被退回偵查機關后,到期偵查機關并沒有按照補充偵查提綱所需的內容進行補證,而是簡單調取幾個證據后就移送至檢察機關,承辦人在證據不充分的情況下會進行第二次補充偵查。如2016年上半年度共退回補充偵查案件62次,這種多次退回的情況,一方面會使案件辦理效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對于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可能會導致超期羈押,不利于對犯罪嫌疑人合法權益的保障。
(三)證據調取存在困難
在涉及經濟類的案件或者上文提到的其他案件中,對于證據的調取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在經濟類犯罪案件中,很多證據涉及到金融機構、第三者企業之間的商業秘密問題,所以在調查取證時也存在難度;再比如像破壞環境類案件中,很多證據不僅僅需要向當事人去調取,一些行政許可類文件還需要向相關的行政機關調取,這就為司法辦案人員的取證過程增加了難度;又如毒品類案件證據的調取,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毒梟進行販毒時并非使用真實的個人信息,這就為后期偵查人員的抓捕取證過程帶來困難。
(四)主觀方面認定需要加強
諸如經濟類的案件難以移送起訴,有時并不是因為沒有確實充分的證據證明犯罪事實,而是沒有證據證明當事人對于自己的犯罪行為處于明知狀態。在對犯罪嫌疑人進行訊問時,很多人都以“我不知道”“我沒有簽字”“我下面的員工所做的我不清楚”來推脫責任,這樣在犯罪事實的認定過程中由于不能做到主客觀相一致,所以很難做到對其定罪量刑。
四、對策建議
(一)優化辦案模式和知識儲備
一是優化辦案模式。充分利用年輕同志法學理論素養較高、學習進取心較強的特點,充分發揮老同志辦案經驗豐富的工作優勢,根據個人特長和辦案經驗進行分組,由經驗豐富的檢察官任組長,新老搭配,促進公訴案件質量提升和年青人的成長,增強團隊之間的凝聚力、和諧力和戰斗力。二是加強學習討論,提升綜合水平。對新出臺的司法解釋、其他專業知識等組織干警進行集中研習,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邀請相關專業人員進行專門講解和教授,確保法律知識、綜合知識及時更新,提升辦案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強個案經驗交流。在辦案中遇到有影響、有爭議的典型案件,通過講評、討論、交流,學習他人辦案經驗,提高學習能力和辦理疑難、復雜案件的能力。
(二)建立追漏抗訴多人聯動辦案制度
一是對于追漏、抗訴案件,采用“化整為零”的方法,分解到人,增加承辦人的責任心,充分調動承辦人的積極性,提高辦案效率。二是在初步審查時,如果發現有追漏的可能性,要及時告知偵查機關案件承辦人,由偵查機關對漏犯進行抓捕、訊問,保證追漏案件的順利辦理。三是加強對在押的犯罪嫌疑人的勸導,促使其主動供述漏犯線索,主動交代其他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實。
(三)加強“三審查”,把好證據關
一是初步審查。偵查機關將案件初次移送公訴部門,先進行初步的案卷審查,審查根據起訴意見書中所查明的事實是否能夠認定為犯罪,隨案移交證據是否客觀全面等;注重與案件管理中心溝通配合,對于審查發現證據存在問題的案件不予接收和立案。二是登記審查。審查隨案移交物品和物品清單是否一致,相關法律文書是否有缺失。三是全面審查。承辦人對案件的事實和證據進行全面的審查,凡是對定罪量刑有重要影響的證據,必須進行復核,切實把好案件證據關。
(四)強化公訴在辦案中的主導作用
一是重點強化介入引導偵查。在重點案件提前介入基礎上,針對公安機關移送案件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提供法庭審判所需證據材料通知書和正式退回補充偵查相結合的方式,提出具有針對性和指導性的補充偵查提綱,以及有效解決補查問題的建議。對于退回補充偵查的案件,自退查之日起定期對偵查機關進行督促。針對補充偵查提綱中專業性較強或者重大問題,加強偵查引導,避免“退而不查”和“退而不補”現象的產生。二是重點強化自行偵查。對重點細節積極開展自行偵查,提升公訴人引導偵查能力以及識別、發現、糾正消極偵查的能力。三是建立溝通聯系機制。加強溝通協調,匯總分析捕后不查、退后不查、關鍵證據調取不及時、鑒定不及時等問題。四是重點加強對各類案件辦理規律的總結分析,明確各類案件的具體證明標準,統一執法取證標準,避免各訴訟階段“剪刀差”的問題。